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秀青 《地理教学》2021,(20):53-55
地理"双新"即将全面实施,"如何加强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转变地理教学理念出发,引导学生制作使用学具学习"地球自转",并将其延伸至其它地理内容教学.通过研究发现:(1)学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知识难点、获得更多新知和体验,同时加强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并真正融入地理学习中;(2)学生通过构思、选材、制作学具到操作演示、口头表述等一系列过程体验,能够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学习终端开始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中,一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正在静悄悄地进行。在这场教学变革过程中,演示为主的传统课件越来越多地暴露其弊端,而网络型的互动课件正成为教师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下面结合Storyline这款课件制作工具,以笔者自己制作的"地球真的在变暖吗?"为例,谈谈地理网络型课件  相似文献   

3.
地理新课标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情境教学主线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情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主线的特色是"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情境教学主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特点1.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4.
蒋梦倩 《地理教学》2014,(18):25-27
正"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专题,但也是地理学习和高考中最容易造成对学生"伤害"的专题。笔者通过连续两年对高三地球运动专题的教学发现,在这部分内容中很多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基本原理大多都能搞懂,但却不会在解题时找到切入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不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导致原理知识难以应用。根据教学经验,笔者结合例题,对高考地球运动  相似文献   

5.
雍文涛 《地理教学》2012,(21):34-35
一、"活动"选取本节活动设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制作地球仪活动栏目,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经纬线与经纬度的空间分布。二、"活动"理念1.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梁丽清  袁书琪 《地理教学》2013,(11):23-24,9
正一、"看过会忘记,做过才学会"——实践探究法的确定对于本节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建议师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变化过程,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则为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提供依据,是教学重点,师生们应在总结昼夜长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作为地球运动参照物的日月星辰又与地球相距甚远,因而难以据此直接观测地球运动。当前虽然不乏较为准确地表现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但由于其制作技术和呈现方式多为二维形式,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三维感受和亲身体验。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应当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  相似文献   

8.
王卫兴 《地理教学》2021,(10):18-21,45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新教材的使用,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本文将问题式教学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将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融入到地理学习过程中,以"设疑—解疑—质(释)疑"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瑞林 《地理教学》2013,(16):48-49,39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和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转过程揭示了其意义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地球公转内容的描述来演示并说明其公转过程,对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学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地球公转过程相关特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其铺垫,若对本部分概念、特点了解和掌握不够,则无法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分析其地理意义。学生演示活动与现代多媒体工具展示比较:不如多媒体形象、直观、准确,但参与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进而通过亲自操作、参与的过程体验升华为求知探究的行为。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实体展示辅以引证说明可以成为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的方法。一、疏通思路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是气候类型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以下这是一位教师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的教学设计(部分):(二)学习者分析对于普通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基础的角度来看,他们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在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学生不具备的其它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一、导学案(一)自主学习学习活动一:运用地球"五带"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和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并把代表气候类型的序号填入下表:(二)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先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想法,再小组交流,明确共识答案,标记存疑答案。学习活动二:学会阅读和分析气候直方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1.读景观图,分析下列四个城市"气温曲线和逐  相似文献   

13.
鲍文艳 《地理教学》2013,(22):59-61,55
正微课程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的实践源于"翻转课堂",即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教学理念和结构不同于传统方式。微课是微课程的组成之一,是一种教学资源包,主要包含视频课件及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制作微课就是要求教师精心选取和重组教学资源,变教师"用资源上课"为学生"用资源学习"。本文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遥感"为例,谈微课的制作与实施。一、微课的制作微课注重把课时分解为若干个微小课程,主要包  相似文献   

14.
王影 《地理教学》2014,(5):32-34
正一、教材分析"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难点,又是今后地理学习中必备的基础知识。教材选择报道中"梅花"的具体位置,说明经纬网定位的作用。并通过叙述地球仪上"交织"的经纬网,明确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本课要围绕着知道经纬网的用途,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由于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需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力图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借助地球仪,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5.
"地球运动"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觉得该知识点抽象,又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原因,不少教师与学生认为考得少甚至不考,是不是可以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复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一定积极意义。课本上寥寥数语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把功夫花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上,而不是仅从考试的角度教学生生搬硬套。下文以正午太  相似文献   

16.
正抛锚式教学是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为流程,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我校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抛锚式教学的本土理解和校本实践创新研究》展开子课题"教师如何才能高效抛锚"的研究。抛锚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抛锚",即教师设定情  相似文献   

17.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18.
是明艳 《地理教学》2021,(19):48-50
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在一线教学中展开.课堂评价、课程标准与外部考试需要做到一致性,这要求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优化.本文基于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以"地球的运动"一节的内容设计为案例,介绍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呈现了课堂评价与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沈海林 《地理教学》2012,(2):20-21,19
“地球的运动”是高考常考内容。人教版必修1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第三节。它是刚考入高中的学子们学爿地理的第一只拦路虎。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这一节内容后,对地理学科开始有了恐惧感。因此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更要认真、细致。不然势必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教师整个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开展。为此笔者就“地球的运动”教学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的观点,以求对教师们即将进行该内容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褚军 《地理教学》2013,(18):22-24
正一、实验教学探究的操作过程(一)实验探究设计的原则1.实验探究的主题能有效体现教学主题,难点知识所选取的实验主题能直观有效地体现地理现象,突破学生传统认知和思维的困难,或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运用等具体的能力。依据"地球运动"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3种类型、5个实验教学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