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作者提出的确定食双星基本参量的一个新方法,由光变极小时刻求出了相接双星大熊座AW的基本参量。证实了Rensing等人为了矫正相接双星邻近效应引起的谱线轮廓畸变所提出的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同时也证实了Mochnaski提出的计算相接双星质量的理论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另外还确认了大熊座AW是一个已演化的零龄相接双星。  相似文献   

2.
捅要从2009年到2014年,对食双星DS Psc进行了多色测光和光谱观测,得到了完整覆盖的B、V、R 3色光变曲线以及一批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首次确定了该双星系统的光谱型.综合已有极小时刻数据,采用O-C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到了新的轨道周期及历元公式.利用Wilson-Devinney方法,对观测所得光变曲线作了拟合分析,首次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测光轨道初解.结果表明DS Psc为一个光谱型约为G7V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轨道倾角为66.6°,质量比为2.506.由于其小质量的次子星具有比大质量主子星更高的表面温度,因此DS Psc应属于W次型的W UMa型双星.  相似文献   

3.
半接双星(semi-detached binary)对于研究相互作用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规模时域巡天时代的到来,预计将发现大量此类天体。针对海量的时域观测数据,需要一种快捷的建模工具对半接双星开展自动化光变曲线分析。基于神经网络构建了半接双星快速测光解轨模型。该模型根据光变曲线和已知的主星温度对半接双星的轨道进行建模,获得其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4个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半接双星神经网络解轨模型能够快速地对一条光变曲线建模。在测光误差小于光变曲线振幅1%时,模型对于轨道倾角接近90°、温度比约为0.6、光变振幅为1.84 mag的半接双星的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251, 0.004, 0.008和0.003。另外,模型应用在开普勒(Kepler)卫星实测光变曲线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脉动食双星的光变曲线进行建模(拟合度可达0.9以上)。此外,该模型作为一个通用工具可以迁移到不同测光巡天项目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天龙座食双星RZ Dra 70余年光变极小时刻的观测资料,得出其周期(P=0.~d5508)存在着长期缓慢减小的现象,周期的相对变化率△P/P~-1.53×10~(-10)。周期变化原因可能是该双星存在第三体,或者是属于一类罕有的短周期食双星,其大质量子星正不断向小质量子星抛射质量。本文并根据1978年5月—8月间对RZ Dra所进行的一色黄光光电观测,重新确认它是全(环)食型的食双星,并得出新的测光轨道解,两子星半径比值 k~0.69,接近于中心食。  相似文献   

5.
GM Boo是一个已经被发现超过10年的短周期(约0.36天)相接双星。获得了GM Boo在2010到2015年新观测的多波段时序测光数据及其低色散光谱。从光变曲线中提取了19个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结合历史数据推导出该双星轨道周期增长速率d P/dt=1.06×10~(-7)d·y r~(-1)。Wilson-Devinney程序被用来分析GM Boo的测光轨道解。得出它是一个典型的W次型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质量比约为q~1.22,相接度约为f~11%。模型中添加了2个黑子拟合不对称的光变曲线,说明此系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6.
1981年4—5月间对晚型食双星AD Boo进行了较详细的BV两色光电测光研究,发现其周期值为以前观测者结果的两倍,约P=2.0688112天;食外光变基本上是平坦的,但有不规则的光扰动(△m~0.075);基本上属大陵五型,主食深0.65,次食深0.40.极小时刻的O-C 图表明,AD Boo的周期有增大的趋势.用经典的Russell-Merrill方法所得测光解的k=0.786,主极小是凌偏食.  相似文献   

7.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了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其轨道周期为0.60286 d.利用云南天文台1 m光学望远镜附加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观测得到了这个双星系统的V、Rc双色光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系统食外存在明显的测光畸变.借助云南天文台丽江2.4 m望远镜附加云南暗弱天体光谱成像仪(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YFOSC)对该双星系统的分光观测,测定了该双星系统主星的视向速度曲线并发现该系统的主星表面存在着强烈的色球活动,从而证明系统的光变曲线畸变源自主星的黑子活动.使用W-D (Wilson-Devinney)程序分析上述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曲线,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以及黑子参数.最后,对该系统的特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首次食双星V375 Cas的BV两色光电测光资料和新的历元,并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方法取得测光解。结果表明:V375 Cas是一个类似RZ Dra的早型半相接双星系统,小质量子星充满了临界等位面,而大质量子星几乎充满了临界等位面,此星对于了解早型密近双星的演化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从1980年1月到1981年2月,我们用光电方法测得了食双星UZ Leo的二个黄色光变主极小时刻:JD(日心)2444263.2779±0.0004 JD(日心)2444638.4321± 0.0002统计前人观测的极小时刻并绘出了UZ Leo周期变化的(O-C)图,发现其周期变化是突变类型的。在1949年前后UZ Leo的周期大约增长了0.72秒,在1966年前后其周期再次突然增长了大约0.59秒。本文还给出了适用于不同时期的历元公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了1984年11月至1985年1月期间在美国McDonald天文台对大陵五型食双星CI Aur进行的UBV测光结果,以及采用Wilson-Devinney方法求解出它的轨道要素。结果表明CI Aur是一个半分离的双星系统,它的次星充满了Roche瓣,而主星离它的Roche等位面相离很远。两颗子星温度相差很大,质量比为0.687,轨道倾角i为74.42°。 CI Aur的光变曲线呈现随机的亮度“抖动”和明显的光变起伏。作者采用了自迴归功率谱方法和调和分析方法对它的光变起伏进行了频谱分析,求出了振荡的准周期和振幅。文章最后讨论了它的两种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食双星TU Her(周期:2.267天,光谱型:FO)的光变极小时刻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周期在1910—1977年间,存在着迅速减小的现象,周期变化率ΔP/P~-1.29×10~(-3)=-0.41秒/年,并且得到了周期在长期稳定减小的同时,存在着三次可能的周期突变。作者定性讨论了周期变化的原因,认为可能是系统存在着物质损失的动力学演化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2.
短周期食双星V361Lyr(p=0.3096天)可能是观测到的最短周期的由非简并天体且成的近相接双星,本文采用Kaluzny1989年观测到的V和I光变曲线进行了详细的测光分析。考虑到次子星上由于吸积而引起热斑在径度方向的可能延伸效应,而采用了多热斑模型近似,结果取得了对观测到的畸变光变曲线的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Wilson-Devinney的Roche模型,对两颗短周期食双星ST Car和RY Ind的光变曲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ST Car的测光质比q=0.60,RY Ind的q=0.50,两颗均属分离的不接双星,但它们的小质量次子星几乎充满Roche临界面。两星的测光特性说明,它们可能是Algol演化阶段后的双星。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天文观测数据不等间隔的特点,利用Jurkevich方法对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X-1近16年的RossiX-rayTimingExplorer(RXTE)All-SkyMonitor(ASM)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并结合Kidger周期存在可信度的判据,发现CygX-1存在363±11.5d的光变周期,但没有发现420d的光变周期,而且150d的光变周期可能仅仅是51±1.4d光变周期的观测表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密近双星中由食、反射效应、引力昏暗效应和临边昏暗放应等引起的标准光变和由子星脉动、黑子、耀斑和热斑等引起的测光畸变以近及相接双星和相接双星光变曲线的不对称性和相接双星光变曲线随时间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天文观测数据不等间隔的特点,利用Jurkevich方法对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近16年的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All-Sky Monitor(ASM)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并结合Kidger周期存在可信度的判据,发现Cyg X-1存在363±11.5 d的光变周期,但没有发现420 d的光变周期,而且150 d的光变周期可能仅仅是51±1.4 d光变周期的观测表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密近双星定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概括。从观没和理论计算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判断密近双星演化阶段的主要方法。在磊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类型密近双星演化阶段的主要方法。在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类型密近双星的性质和演化阶段。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密近双星演化链研究中有毛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给出了知事周期食双星AP Pur的B、V两色光电测光资料。该双星的光变曲线是不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UW Ori的首次光电测光结果及新的历元公式。应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方法得到了初步测光解,结果表明此星是一早型几乎相接的大质量半接双星,质比m2/m1=0.513,小质量子星临界等位面。由结果的分析指出如大质量子星为零龄主序星,则小质量子星已离开零龄主序。由极小时刻的O-C分析表明周期可能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1986年3月间,对短周期RS CVn型双星WY Cnc进行了uvby四色光电观测。采用改进了的包含黑子微分改正的W-D程序,对b和y光变曲线,以及Chambliss 1965年发表的B和V两色曲线,分别进行了食外测光畸变波的黑子模拟分析,得出WY Cnc在两个时期中,其主子星均存在两个黑子活动区,并给出它们的大小、位置和活动区平均温度结果。新的测光质比为q=m_2/m_1=0.454±0.005。WY Cnc属主序不接双星。  相似文献   

20.
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空间卫星提供的短曝光、高精度光度测量为寻找并区分变星与搜寻行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利用变星源的光变曲线,使用周期频谱分析与光变折叠等一系列方法分析了TESS空间卫星21扇区19995颗拥有高质量光变数据的目标源,并对这些源进行了分类,共获得4624颗变星,其中食双星322颗、脉动变星470颗、行星凌星37颗.所得变星结果与VSX (The International Variable Star Index)变星表进行了交叉比较,共交叉匹配了625颗变星源,这些交叉源中共有131颗为食双星系统、31颗为脉动变星,并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双星绕转以及脉动周期.另外在59颗变星中发现明显耀发现象,交叉源中有8颗变星为行星凌星并同样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行星绕转周期,从而验证了TESS空间卫星数据对变星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利用TESS空间卫星21扇区获得的变星周期结果与VSX变星表中提供的变星周期对比,发现与VSX变星表中绝大部分变星的周期一致,有一部分结果与VSX变星表中的结果差别较大,对这些变星周期结果做了进一步修正,并给出了变星表未列出的变星周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