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了解现状 凸显图表 随着课改的推进,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地理读图、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认真研读近年来的地理高考命题,以地理图表为载体进行地理命题的试题比重明显上升,上海试卷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50分,其中出现图表的比例逐渐增加,第二部分为综合题,共100分,综合题则全部以图表形式呈现,图表类型多样,简单呈现课本或练习中的图表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变化多样的图表或图表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师生纠错1.核心概念理解获取信息发现、收集试题中有关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的过程。文字信息文字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试题在文字材料呈现的信息,描述和说明试题的情景,提供即时学习的内容;二是题干和题支的文字信息,题干提供设问的时间、地点、事物或现象、限制条件等,题支是对设问问题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姚泽阳  段玉山 《地理教学》2022,(7):40-44+49
本文以2019~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情境化试题为研究对象,从情境类型、文本复杂性、图表复杂性、概念抽象性及建构关联性五个维度对试题情境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检验试题情境特征对试题难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试题情境特征方面,情境类型分布不均,以“学术信息类”为主;文本精简程度相对较高;图表材料以图像为主,图问相关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概念抽象性总体较低;建构关联性总体较高,建构保真水平有待提升。在试题难度的影响方面,不同情境类型的试题不存在显著难度差异;建构关联性、概念抽象性、图表复杂性、文本复杂性对试题难度变异的解释贡献率依次减小;图问相关水平、图表复杂水平、概念关联水平、建构聚焦水平、问题关联水平及建构保真水平对试题难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覆被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覆被变化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林业生产、疏林地向有林地转换和其他用地向有林地转换三个方程组成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森林覆被变化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系统动态(DLS)模拟系统预测了2000-2020年在环境保育情景、基准情景和发展优先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覆被变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是森林覆被变化的重要控制因素,对林业生产和林地面积转移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区位条件、退耕还林政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均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东北地区森林覆被的变化。在2000-2020年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整体将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有林地面积逐年增长,而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均有所下降,其他林地变化幅度较小。本研究结论将为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近50年的垦殖与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放牧和垦殖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土地利用活动。该活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活动强度的增大或减弱是引起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 ,其结果是草地和耕地面积的量变和质变 ,也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文章选取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科尔沁沙地 ,以人类垦殖活动作为主线 ,以耕地面积变化作为切入点 ,对科尔沁沙地近 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建国以来四次大规模的垦荒 ,科尔沁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集中体现为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和草地等其他用地面积的减少 ,具体表现则是沙地农耕北界的北跃和耕地重心的北移。文章进而分析了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人文因子。  相似文献   

6.
张媛钰  贾涛 《地理学报》2023,(2):490-502
相比于其余部分空间实体,动态社区本质上是彼此之间通过群体移动紧密连接的一系列地理实体的集合,具有生命周期特征。然而目前对于动态社区的时空变化分析仍缺少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此,本文首先基于群体出行,对时空交互复杂系统进行网络建模;第二,提取网络中的动态社区,其本质上是由于城市功能活动场所和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匀、群体出行行为的规律性和多样性导致的动态人地交互而产生的动态城市空间组织;第三,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动态社区时空变化模型,分析社区时空变化聚类模式,形成社区提取—动态变化—聚类分析方法框架;最后,以武汉市三环内区域为例应用该方法框架。结果表明:(1)基于群体出行活动提取的社区与武汉市现有行政区划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其更能反映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动态空间组织;(2)社区表现出明显的“形成—扩张—稳定—收缩—消亡”的生命周期规律;(3)不同社区时空变化规律具有差异性,通过聚类,其可以被分为短时社区、中时社区与长时社区,且每类社区具有稳定、鞍形、波动等一种或多种形态模式特征,对于城市动态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突破了传统静态社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有助于推动网络动态特征的探索,加深对动态人地交...  相似文献   

7.
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基于1994、2003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87、1994、2000、2003和2007年5个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构建了矿业城市徐州的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采用动态度、强度、开发度、耗减度等数量变化模型及重心模型、插值分析、各向异性和扇形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城市用地格局,资源生命周期影响城市用地格局演化;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异性逐步增强,并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化是自然条件、矿产资源、经济因素、城市规划、交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敏  郝炜 《地理学报》2020,75(4):878-888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通状况)、经济产业因素(三产占比、旅游收入、生产总值)和自然环境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结果表明:① 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变化较大,属于动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变化较小,属于静态影响因素;② 相关政策、常住人口、交通状况、旅游收入、生产总值5个三级动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从2001—2017年间不断加强,而三产占比三级动态影响因素呈现波动下降,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3个三级静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变化较平稳;③ 从演化过程来看,2001—2017年间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能力值逐年增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二级影响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第二的二级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最小的二级影响因素。结果可为合理评价和指导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尺度问题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睿山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0,29(7):1244-1256
尺度问题是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国内外近10年来土地变化研究中尺度问题的进展表明:土地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多集中于数据处理、格局与过程的表征、驱动力的影响、模型运用、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土地政策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尺度问题主要产生于地理现象的异质性、地理系统的等级性、响应与反馈的非线性、干扰因素的影响及主观认识的局限等。土地变化中尺度问题研究的一般途径为尺度选择-尺度分析-尺度综合;尺度选择时应该以问题为指向,数据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尺度;尺度分析中需要从更大尺度和更小尺度同时开展分析,找出重要的变化动态,防止信息的遗漏或夸大;尺度综合是认识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纽带,可将其分为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在尺度综合中方法是主导,目标是寻找各尺度之间的"连通性"。模型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发展嵌套式模型是目前尺度综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省高考地理试题近几年来出题趋势是无图不成题,我们不难发现,地理试题由原来考查那些记忆性的死板知识,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逐步变为侧重于利用图表来创设情境,考察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能力,探求和讨论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试题内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灵活性较强。从今年安徽省高考试题来看,整体难易适中,考生们能对每道题都略知一二,但是要答题准确、完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李克让  陈育峰 《地理研究》1999,18(2):214-219
着重介绍了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有关方法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实验室、农田和野外观测实验;冰芯、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方法;数值模式研究,特别是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研究。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保山坝区1980、1995、2000年3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从1980—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明显加快。1980—1995年综合土地动态度年变率仅为0.17%,1995—2000年则增加到了0.75%。(2)总体来看,林地和水田呈现减少的趋势,旱地和建设用她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1995~2000年时段。(3)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特征是坝子内水田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旱地相互转化频繁。(4)坝区地形对土地利用格局具有基础作用。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起主导作用。受坝区空间局限性控制,人口、经济等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丹  周嘉  战大庆 《地理科学》2021,41(7):1266-1275
以黑龙江省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1980—2015年4个时期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数量总体增加,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各时期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以1990—2000年耕地数量变化最多。各时期耕地变化空间差异特征明显。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耕地利用动态度活跃区域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各时期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人口数量、政策因素、GDP以及城镇化水平是解释能力较强的驱动力因子。驱动因子对耕地时空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各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谢友根 《地理教学》2012,(18):54-56
一、AI图表绘制技能要点1.图表类型分类AI图表工具可以绘制柱形图、堆积柱形图、条形图、堆积条形图、折线图、面积图、散点图、饼图、雷达图等9种图形。2.图表数据组织图表是由数据表与统计图两部分组成的。二者虽有区别,却是密不可分,一旦数据表的数值改变或顺序调整,统计图的类型与外观也随之变化。在"图表数据"窗口中输入数据有键入、粘贴、导入三种方法。输入数据时务必按特定的顺序排列,在工作表中组织好标签和数据组。3.图表尺寸创建图表尺寸是图表的主要部分,但不包括图表的标签和图例。以柱状图为例,数值轴与类别轴的长度就是图表的高度与宽度。创建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单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城区扩展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羽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5,34(12):2247-2256
200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引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伴随着住宅郊区化、职住分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将引起新一轮城市空间扩展。构建顾及综合可达性因素、邻域因素、自然因素、规划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分析诊断北京城区扩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问题,从而为指导与管治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有序扩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① 综合交通静态可达性(单一年份)与城市扩展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年份之间的可达性变化)则在引导北京市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并无显著影响。② 邻域建设用地百分比与城市扩展呈正相关,而农用地、林业用地及水域用地的比例将减少土地开发的概率。③ 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空间扩展的纲领性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其对城区扩展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④ 常住人口的分布现状、第二产业企业数量、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分布现状对土地开发无显著影响。⑤ 认为北京市静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即可达性条件较差的地区,土地开发的可能性越小,这与北京市“摊大饼式”空间蔓延和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现实相符;北京市动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亦呈负相关,表明可达性提高程度越大的区域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土地开发几率,这从侧面传递了沿着既有建成区进行土地扩展的概率远远大于由于诸如轨道交通建设而带来可达性极大改善区域的概率。因此,重视与发挥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指标对城市扩展的引导作用,将是有效破解城市蔓延式扩张、优化城市扩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王铮  郑一萍 《地理研究》2001,20(3):282-289
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建立的粮食需求和供应模型为基础,同时采用Ds和Shaw建立的全球变化各因子对粮食需求和供给影响的模型对其变量进行修正,结合唐国平、李秀彬的结果,模拟计算了全球变化条件下,我国未来粮食需求量和产量。在分析中发现: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在保持人民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条件下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有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要求,存在7~8%的粮食缺口。但是,由于全球变化的各个因素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技术进步对增加粮食产量有很大促进作用。计算结果揭示,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尽量减少全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数据、图表详尽叙述了哈萨克斯坦境内滑坡、泥石流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其各山地不同阶段冰川泥石流发展变化过程和演变趋势。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治方面所采用的各不同类型且适用性较强的防治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计算了我国陆地2001—2015年地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讨论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植被覆盖度近十几年来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地植被覆盖度从2001—2015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增加趋势显著。根据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可将其变化类型分为持续增长型、先减小后增长等六种类型,其中农业种植区基本为一直增长型,而主要森林覆盖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降水是驱动华北平原北部,内蒙古,以及西北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东北、青藏高原等地区植被覆盖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光照条件是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叶美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美国1949~2002年以州为统计单元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多种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及其图示表达,包括: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发现:①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在结构特征、数量变化、时空动态特征等方面明显不同于美国48州;②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东海岸4个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动态也表现出多方面的显著差异性;③美国48州、海岸带区域整体及其4个分区相比,50余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差异性为主,但也有共性,例如,特殊用地的持续快速增加体现了普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④在长达50余年的时间尺度来审视,人口、经济与政策因素对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总之,20世纪后半叶,美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为我国海岸带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时空表达与建模理论的5个发展阶段:基于静态数据模型扩展、面向对象表达、基于对象变化(事件序列)、时空集成和以过程为核心的时空数据模型;阐述了时空数据模型在时空动态语义、地理时空认知表达和地球信息科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由于现有时空数据模型主要以地理实体存在状态的"对象视图"或"事件视图"(而不是演变特性的"过程视图")作为表达载体,割裂了其内在联系,无法实现复杂地理实体的时空语义描述和动态过程分析。最后,提出以地理实体演变为核心的时空语义描述方法和融入地理对象、变化机制、对象变化的时空动态表达将是时空表达与建模理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