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旅游者忠诚度是近年来旅游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以往研究忽视了旅游者情感因素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视角,综合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以及忠诚度理论,构建了忠诚度驱动因素模型。选取国内休闲旅游地——厦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厦门旅游者服务感知共有"接待服务感知"、"景区服务感知"和"公共服务感知"三个维度;2公共服务感知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景区服务感知,而接待服务感知的影响并不显著;3总体满意度不仅直接影响忠诚度,且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实现;4对于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对忠诚度的影响效应更大。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服务感知→总体满意度→地方依恋→旅游者忠诚度"的复杂影响路径,也证实了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响应顺序在目的地管理层面的适用性。因此,要求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在实践中必须全面提升目的地服务质量,改善景区服务水平,注重旅游者情感体验管理,培育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依恋情感。  相似文献   

2.
从游客视角出发,以乌镇、平遥古城和凤凰古城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游记进行质性分析,探讨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对游客地方依恋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促使游客产生地方依恋的过程受到集体记忆感知、旅游体验、情感依恋、功能依恋、依恋行为和文化特性6个主范畴的影响;游客对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感知是产生地方依恋的心理归因,也是游客体验文化旅游地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体验影响游客对文化旅游地的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共同作用于游客的依恋行为;文化特性调节了集体记忆感知对旅游体验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人对居住地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大学生与大学城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为衡量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合理与否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新视角。依据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以呈贡大学城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计量分析,了解了大学生对大学城的地方依恋程度差异,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呈贡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在不同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地方认同程度最高,根植意愿最弱,大致处于地方认同感到依赖感过渡的阶段;功能依赖对其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最低,并不能直接正面促进其根植性的形成;大学生由于个人背景不同,地方依恋程度有显著差异;居住时间、家乡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大学生地方依恋程度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广州市7个城市公园收集423份有效问卷,基于吸引力、中心性、自我表现、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等核心概念,构建老年人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探讨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公园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休闲涉入的吸引力维度对地方依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表现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地方认同,中心性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验证了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并将该结论拓展到老年人群体和公园休闲情境中。此外,探讨城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以期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提高老年人的地方依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文跃 《地理科学》2011,(10):1202-1207
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研究为认识居民与城市游憩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南京夫子庙为案例研究发现,南京居民的夫子庙游憩地方依恋具有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中对夫子庙的情感性依恋大于功能性依恋。时间和经济状况是居民游憩地方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对夫子庙的地方依赖程度主要受居民经济状况的影响,地方...  相似文献   

6.
吕龙  陈晓艳 《热带地理》2021,41(3):485-494
以苏州金庭镇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及访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甄别场域认知、地方依恋和传承途径的维度差异,验证彼此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关系。研究表明:1)居民对乡村文化记忆的场域认知包括纪念性场地、村落型场地、自然型场地和软记忆场等维度,其中,前三者对软记忆场有着正向显著影响;2)乡村文化记忆场域认知是居民地方依恋构建的重要前提,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存在同等效力正向影响;3)地方依恋的不同维度对传承行为有着明显差异,功能性的地方依赖对居民记忆传承行为的影响比情感性的地方认同有着显著正向作用;4)传承途径表现出以记忆载体为基础、以居民参与为支撑、以政策导向为保障的特征。这些结论有助于了解乡村文化记忆的媒介性及其特征,对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延续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九寨沟地方特质与旅游者地方依恋和环保行为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地方特质作为外生变量,构建旅游者地方依恋与环保行为倾向的结构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为对象,探讨了自然观光地地方特质与旅游者地方依恋和环保行为倾向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 地方依恋的不同维度对不同类型的环保行为倾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② 地方特质对旅游者地方依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九寨沟地方特质是旅游者地方依恋构建的重要因素;③ 地方特质通过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保行为倾向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是解释九寨沟旅游者环保行为倾向的有效因子,也是旅游者地方依恋与环境行为倾向关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④ 九寨沟地方特质不同维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显著的地方特质(自然环境属性)具有更明显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8.
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永锐  张捷  张玉玲 《地理研究》2018,37(1):133-144
深入地理解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九寨沟和都江堰旅游社区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地方依恋、职业认同、社区参与、社区增权和社会资本对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按照影响程度,地方依恋、职业认同、社区增权和社会资本对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属于中效果,社区参与对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属于强效果。② 社区增权和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和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作用关系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不仅拓展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视角,而且为增强旅游目的地适应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肖潇  张捷  卢俊宇  尹立杰 《地理研究》2013,32(3):570-579
旅行费用法(TCM)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地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地方依恋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的评估对旅游地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九寨沟风景区为案例地,按不同交通工具分类测量了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并构建了旅行费用与地方依恋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九寨沟游客旅游需求的增长。通过ITCM计算消费者剩余,得出地方依恋对九寨沟总体游憩价值的贡献率为5.6%,直观反映了地方依恋对景区的经济推动作用,对地方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运用及旅游地地方性的营造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偲  朱竑  李军 《地理科学》2021,41(4):645-655
采用Beerli和Martin等编制的旅游体验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粤港澳大学生游客的美展感知与地方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感知及粤港澳地方感的产生受到5个变量维度的影响:认知形象、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② 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认知形象、旅游涉入和社会联系都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及粤港澳地方认同都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也具有显著影响,而认知形象对粤港澳地方依恋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未获支持;③ 粤港澳与非粤港澳两个大学生群体在旅游涉入与粤港澳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粤港澳地方依恋的关系中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验证艺术旅游地在提升游客地方感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司文涛  孟霖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9):1770-1782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对迁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非认知能力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论文将非认知能力划分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5个维度,系统分析非认知能力与城市融入的关系,并辨析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情感联结即地方依恋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路径,进而探究非认知能力、地方依恋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非认知能力中的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3个维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对地方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 地方依恋在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与城市融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地方依恋在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与城市融入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论文丰富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范畴,可为促进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融入提供新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占旅游者总花费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加强旅游者餐饮需求与目的地农业生产联系尤为重要,其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餐饮业的感知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行为和回到客源国后的后续餐饮消费行为。本文以在安徽六安天堂寨景区旅游者餐饮感知的结构性访谈为数据来源,用规范的质性研究程序即翻录数据,整理数据;数据分解与初次注解;完整注解数据;数据段分类与联接;理论建构,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餐饮感知评价,初步得出旅游者对目的地餐饮感知的7个评价维度即餐饮价格、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关联产业、餐饮开发、餐饮产品的原真性、餐饮卫生维度,在每个感知维度下构建二级评价因子并确定相应的权重。文章基于游客餐饮感知信息初步建构出餐饮业与地方农业的联系机制的研究构架图;最后基于游客视角得出了加强旅游地餐饮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管理建议。文章对于研究游客餐评价体系,制定加强旅游业与地方农业联系的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占旅游者总花费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加强旅游者餐饮需求与目的地农业生产联系尤为重要,其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餐饮业的感知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行为和回到客源国后的后续餐饮消费行为。本文以在安徽六安天堂寨景区旅游者餐饮感知的结构性访谈为数据来源,用规范的质性研究程序即翻录数据,整理数据;数据分解与初次注解;完整注解数据;数据段分类与联接;理论建构,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餐饮感知评价,初步得出旅游者对目的地餐饮感知的7个评价维度即餐饮价格、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关联产业、餐饮开发、餐饮产品的原真性、餐饮卫生维度,在每个感知维度下构建二级评价因子并确定相应的权重。文章基于游客餐饮感知信息初步建构出餐饮业与地方农业的联系机制的研究构架图;最后基于游客视角得出了加强旅游地餐饮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管理建议。文章对于研究游客餐评价体系,制定加强旅游业与地方农业联系的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1200bookshop为例,采用涉入量表和地方依恋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文本分析探讨独立书店文化消费者的休闲涉入和地方依恋的关系。研究表明:(1)休闲涉入只有中心性对地方依恋的每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且对地方依赖的影响大于地方认同;(2)吸引力对地方依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我表现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文化消费者对1200bookshop的地方依恋特征主要是功能性依赖和精神性认同。研究将“休闲涉入-地方依恋”模型迁移到城市日常休闲活动空间,验证并修正了该模型,拓展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同时也为独立书店的经营和发展模式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5.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突出目的地差异化优势,打造富有个性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包装推广,已成为各旅游目的地扩大市场占比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目的地品牌是一种关系,其不仅表现为品牌和旅游者在形象、需求、价值和功能属性方面的匹配程度,还体现在品牌与供应商、品牌与媒体、品牌与政府机构、品牌与品牌等关系程度,并且伴随着旅游目的地成长。以Fournier在1998年建立的品牌关系质量(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六维度模型及相关理论为基础,根据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基于品牌与政府机构、品牌与消费者等供给-感知侧的综合关系视角,以及“清新福建”品牌的网络大数据,采用扎根理论和ROST文本分析方法,验证及完善旅游目的地品牌关系质量评价体系,并比较分析2014—2016年福建省10个地市政府传递“清新福建”与游客体验“清新福建”的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地区差异及发展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可持续经营及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 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 ① 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② 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 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因素; ③ 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 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 ④ 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 “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 ⑤ 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休闲的地方依恋研究——以广州荔枝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荔枝湾为例,城市居民对休闲空间的地方依恋可分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其中,地方认同即情感性依恋强于地方依赖即功能性依恋。城市居民对休闲空间的地方依恋及地方认同、地方依赖的程度随休闲距离的增加而衰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减弱,同时,还受到闲暇时间的影响,但并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依据休闲活动的地方依赖度和地方认同度差异,可将城市居民划分为功能需求型、地方冷淡型、地方依恋型和情感认同型4类休闲群体。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试点之一,是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生态资本。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借助SPSS 22.0和AMOS 21.0对游客涉入、地方依恋与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相关性与结构性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结果表明:(1)游客涉入中,"核心生活方式"和"风险性"维度对地方依恋和支付意愿的影响作用较低,验证结果不显著;(2)游客涉入中,"吸引力"和"自我表达"维度对地方依恋和支付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地方依恋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小,验证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方依恋”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SCI)模型”基本理论,通过构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采用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苏州观前街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地方依恋对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购物抱怨及购物忠诚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②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购物抱怨的直接负向影响显著、通过顾客购物满意度对购物抱怨具有间接的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③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忠诚度的直接影响及以购物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均为显著。最后提出了增进观前街与顾客之间人地情感联结关系,以提高顾客游憩及休闲购物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持续地与其目标市场沟通,以期说服他们对目的地的态度,为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电子游戏无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增添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基于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模型,构建了以游戏要素为自变量、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旅游意愿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以《刺客信条:大革命》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电子游戏中的旅游目的地元素对玩家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玩家旅游意愿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游戏体验和角色依恋对玩家的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中介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游戏玩家的旅游意愿。本研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电子游戏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