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献[1]中,吴荣用多个“平稳自回归序列”模型,对中国东部及近海地区(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及附近海域)M_s≥5 1/2地震的发震时间、地区(判定地震发生在北纬30°以南或以北)给出了经验性预报公式。1977年以后,中国东部地区,已经从1966—1976年的地震活动高潮期转入相对的平静期,地震活动也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一般表现为陆续地、成丛地发生5—6级地震,并以某种程度的规律性沿一定方向迁移。在中国东部地区的震情监视、会商和预报工作中,作者对文献[1]的预报公式,进行了检验,并对发震时间及误差项做了一些修改。修改的出发点是为了使预报与平静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相适应。从效果上看,这个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可取的,对发震时间及误差项的修改也是有益的。下面做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1.引言为了适应地电阻率法预报地震的需要,许多学者已在地电阻率理论计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献[1]给出了水平层状介质视电阻率的不同计算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计算精度作了评价;文献[2]则对地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作了数值模拟。在此思想影响下,本文试图对江宁地电台作一些理论计算,以讨论江宁台具体电性剖面条件下地表视电阻  相似文献   

3.
王筱荣 《内陆地震》1990,4(2):176-182
一、前言 本文以文献为基础,根据文献,大震前小震空间分布将比随机分布集中,即 C_1=(A/n)~(1/2)·1/2d的理论,利用等时间,等地震和累积滑动三种方法对新疆1970—1988年期间中强震前小震空间集中度C_1值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C_1值能够提供中强震孕育信息,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实际上C_1所刻划的是总体随机分布与实际空间分布之比,即实际地震分布与随机分布相背离的程度。C_1=1表示地震随机分布,C_1<1表示地震分布相对于随机分布趋于集中,C_1<1表示地震分布相对于随机分布趋于分散。通常C_1值介于0.465—∞之间变化。花岗岩加压实验表明,岩样加压初期,振动源是随机分布的。当主压应力增大后,振动源便在一个或几个有限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文献[1]、[2]的某些结论和结果作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应用极值理论和b值方法对华北地震区未来50年的地震危险性和活动水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震级档次地震发生的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文献[1]导出的反映地震力的物理量——地震活动标度的概念,计算了我国两千年来的地震活动标度值,绘制了全国地震活动标度分布圈,分析了它的某些分布特征,据此划分了我国的主要地震活功带、并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1.乌鲁木齐及邻近地区的强震活动特征地震资料取自新疆地震目录,对其中个别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分析处理。选取1950—1989年的M_s≥4.7地震做时序图(图1a),用文献[2]的方法进行地震分期,由于乌鲁木齐及邻近地区仅仅是北天山地震带上的一个小区,故称为地震分段。图1a所示的强震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1]中,作者对华北、西南地区十多年的地震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的b值时空扫描研究,并对异常、地震与预报等问题提出了若干规定,初步建立了b值时空扫描方法的预报程式。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结果的预报效能进行模糊评分,以探讨b值时扫空描方法的预测能力。模糊评分结果表明,震级、时间和地点的平均贴近度分别为0.34,0.17和0.18;震级、时间和地点的平均清晰变分别为0.68,0.71和0.29。通过模糊评分研究,我们认为该b值时空扫描方法提取了一定的震兆信息,但目前预测能力尚有限。  相似文献   

8.
王力  荣勇 《四川地震》1989,(1):20-24.5
文献[1]指出,采一地区,一定时段内发生K次地震的单元面积的频数服从幂函数关系:N(K)=A/(1 K)~C,K=0,1,2,……,K_(max)。式中的C值表征地震在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称为地震空间集中度。笔者认为文献[2]给出的几种C值求解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初值的选取以及由方程结构本身所决定的收敛速度的快慢。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图解法,并制成了相应的量板。而且还利用此法研究了四川几次大震震例,发现在震中周围的C值震前确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异常过程。文章最后还对C值的意义作了一些推理性解释,认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地震活动图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地震多重分形标度指数谱f(α)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描述多重分形的标度指数谱f(α)的直接计算方法和简要推导过程。应用该方法分析处理了渤海和唐山地震区地震时间序列资料,结果表明,用f(α)谱能较好地全面描述地震时间分布这类不均匀分形。根据f(α)谱的异常形态,可以对大震进行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0.
华东地区地震目录的完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文献[1]提出的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修补,由此得到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结果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地震目录分段分析研究中,引入了Fisher的时序分割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3,15(2):239-252
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法是利用前期(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以预报后期的大地震.本文报告了我国近年在这方面所用的多种方法中,经筛选认为是较好的一些方法,并将它们归纳为6类:(1)空间图象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合成方法.各项方法预报地震的效能用统一的评分方法进行评价.各单项评分 R 值多在0.3-0.6间,但这是指内符情况.实际预报能力系属外推效能,一般均会低于上述内符合评分.但若以R=0.3估计未来实际预报中的能力,则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的能力可大体表述为:多数地震都要报出来,将需要有70%时间都处在预报期;报出半数地震,预报占用期为20%.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关系式,用来描述地震活动在时间域的自组织、自相似特征。即N(τ)~τ~(-D)和 N(≤t)~t~d,前一个关系式说明地震时间序列符合 D 维的分维分布,而不是泊松分布,后一个非线性关系式可以作为一种递推关系和预报方法用于强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有关前兆及地震预报的研究中,短期前兆问题几乎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予以充分关注。在转入研究不同地球物理场短期前兆异常问题之前,我们试图给出地震前兆的总体定义。在文献[1]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地震孕育过程引起的,伴随并反映这一过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因而我们将可能解决(尽管仅在原则上)预报三要素,即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  相似文献   

14.
华北几次大震前的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文献[2]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华北地区单位面积中的地震次数K的频数分布服从幂函数关系:N(K)=A/(1+K)~c,K=0,1,2,……K_(max),这里N(K)为所取区域中含有K次地震的单位面积数。等式中的C值表征了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称之为地震空间集中度。文中研究了1970—1983间华北地区共发生的九次M_S≥5.8级地震震例,发现震前在震中周围较大范围内的C值都有一个明显的异常上升过程,表明较大地震前中小地震在空间上的集中过程是明显的。文章还就C值变化与实际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C值的物理意义、C值的四种估计方法及其优劣、C值的统计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表征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丛集的一个参数》〔《地震学刊》,1937(2)〕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邢台地震区6次强余震及1966年3月22日7·2级地震之前S_1值的变化,发现在强余震之前S_1值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相应的时间分布表明,强余震之前小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的丛集是明显的。认为,S_1值可以为强余震的预报提供时间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供了1982年12月、1983年5月在景洪东北先后发生的5.8、5.3、5.7级地震及1983年6月莱州7.0级地震的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的实况和主要依据。中期预报是通过∑E(1/2)释放速率变化出现异常,确定本区处于释放加速段,用最优分割等周期分析法处理得该区活动段将延迟到1983年6月底。利用地震活动位置演变确定活动地点在景洪—江城以南地区。短期预报主要根据孕震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个北东向地震条带,b值从1.3下降到0.55,并参考了省内大范围Rn值突变异常,推算出未来主震将大于6.5级。按文献[1]广义调制模式思路,确定震源体处于受调状态,进而外推对莱州7.0级地震作出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地震丛集的统计模型化方法以及相应的除丛方法.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地震成丛现象使得地震活动难以分析.这是因为地震丛集与地震丛集、地震丛集与背景活动往往重叠在一起.在进行长期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需要删除地震在时间上的成丛效应以便估计地震背景活动强度.而在进行短期或实时预报时,需要充分理解地震丛集的特征.地震丛集可以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type aftershocks sequcrice,简称ETAS)模型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北京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计算的应力降,研究了京津唐张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地震应力降的空间分布与地壳的地质构造、活断层分布和走向,介质非均匀性有密切关系。(2)中小地震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可能反映了应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3)中强地震的发生与中小地震的高应力降有关。本文的结果可用于首都圈的震情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9.
利用板块构造、活断层分布、地壳运动这三个方面的最新资料将台湾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地震区和六个地震带。对各地震带11a来的地震目录计算了广义维数Dq和多标度分形谱f(α),然后绘制成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以及分维时程曲线。综合分析后发现:(1)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是多分形而非单一分形结构;(2)台湾地区在大震前后的1~2a内,大震所在的地震带内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大都出现异常形态;(3)功时程曲线分析可以为强震的时间预报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引言 文献1从理论上提出了地震活动分区、分带、分段的三项定量指标,文献2—4对大华北作了初步应用。其中文献2,较详细地分析了大华北地震活动阶段性相对同步活动特征及其中长期预报意义,据此给出了强度危险概率P(S)和时间危险概率P(T)两种概率模型,计算出“近期一两年内,大华北地区新的地震活动幕可能到来的危险概率:P(T)=0.8,P(S)=0.5”。从1985年以来大华北地震活动的实况来看,仅内蒙、河北、黄海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