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南泥盆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泥盆系的重要地区之一。以往对浅海相地层如中统棋梓桥组、上统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研究较详,而对陆相—滨海相地层如跳马涧组工作不够。长期以来无论湘中或湘南都习惯把中统棋梓桥组以下一套碎屑岩统称为跳马涧组,并认为属中泥盆世沉积,近年与外省对比还将其全部置于中泥盆统吉维特阶(D~2_2)下部。虽少数同志怀疑湘南跳马涧组下部可能属早泥盆世,但均无化石依据,故  相似文献   

2.
曾德敏  胡济民 《湖南地质》2001,20(2):89-91,97
湖南中部长沙、宁乡、益阳、安化、涟源、邵东等县,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和棋子桥组产丰富的轮藻化石,以宁乡县崔坪峡塘剖面为代表,有3属7种1型1新种,并首次发现了轮藻植物节部化石,建立了2个化石带:(1)Trochiliscus ingricus-Eochara changshaensis组合带,分布在跳马涧组,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2)Sycidium顶峰带,分布在棋子桥组,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并对轮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棋梓桥灰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棋梓桥灰岩系田奇瑞等(1933)所创,标准地点在湘乡县棋梓桥镇万罗山,为一套连续沉积的碳酸盐岩,当时时代定为中泥盆世。嗣后,田奇瑞(1938)建立了棋梓桥系,由上而下包括棋梓桥灰岩和易家湾页岩,仍归属中泥盆统。潘江(1958)认为棋梓桥灰岩和易家湾页岩是同期异相沉积,王钰等(1962)和赵汝旋等(1978)同意这一观点,总称二者为棋梓桥组。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将田奇瑞等原义的“上跳马涧系”划归棋梓桥组,跳马涧组专指“下跳马涧系”。棋梓桥组在横向上包括不同相区的不同类型沉积,在纵向上包括岩相、岩性差异显著的上、下两部分。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一般称下部为“棋梓桥组泥灰  相似文献   

4.
论云南武定旧城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地层层序与生物群分析,云南武定地区旧城组的时代相当于早泥盆世Emsian晚期。武定地区泥盆系连续沉积,旧城组之下为具“坡脚动物群”的坡脚组,与郁江组相当。旧城组应是四排阶的沉积,产有丰富的节甲鱼类化石,面貌与欧洲及澳大利亚同期的节甲鱼类相近。海口组应归入中泥盆世早期的Eifelian阶,大致相当于湖南的跳马涧组。  相似文献   

5.
张欣平 《湖南地质》1991,10(2):97-104,T002
新化、湘潭等地跳马涧组的遗迹化石经笔者鉴定与描术者共15个遗迹属24个遗迹种(包括4个新遗迹种)。它们大部分属于跳马涧组上部,可分为Arenicolites-Palaeophycus组合,Skolithos-Planolites组合,Palaeophycus-Gordia组合,Rhizocorallium-Planolites组合,代表近滨环境,属Cruziana遗迹相。部分属于顶部Zoophycus-Cochlichnus组合和Zoophycus-Skolithos组合,属Zoophycus遗迹相上部。综合前人资料,湖南跳马涧组遗迹化石现已发现22属45种,可归并为居住迹、觅食迹、爬行迹、休息迹、啮食迹、钻孔、逃逸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八种生态类型。由跳马涧组下部至顶部,由以居住迹为主的遗迹组合,转变为居住迹、觅食迹同等发育或以觅食迹为主,转变为啮食迹为主的组合。反映由前滨转变为近滨,再转变为远滨,代表海水加深、海侵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中国地质学家、古动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关於跳马涧系的地质时代问题,意见颇不一致。田奇(王嶲)从无脊椎化石的研究(1933;1938a,1938b及1948)和斯行健从古植物的研究(1937,1942及1950等)都认为上跳马涧系和下跳马涧系的上部应属中泥盆纪。自1940年计荣森研究了在跳马涧系标准剖面的下部所发现的沟鳞鱼化石(Bothriole-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石组合、物质成分、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粒度分析等结果,跳马涧镇跳马涧组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陆相的辫状河沉积,上段为滨海相的潮坪沉积。  相似文献   

8.
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部广泛出露泥盆纪陆源碎屑岩沉积地层,对其时代归属缺乏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依据,并一直颇有争议。前人根据岩石地层对比将其归为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在充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套泥盆纪地层中的岩屑凝灰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379.3±5.0)Ma(MSWD=0.45),表明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出露的泥盆系时代跨度较大,其中存在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而不是前人所笼统认为的中泥盆世。因此,将这套前人所划分的中泥盆世库鲁木迪组地层沉积时代重新厘定为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更为合理。在详细测制地层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套泥盆系地层的岩石组合及沉积相,结果显示该套泥盆纪陆源碎屑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主体形成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柴达木地区泥盆系较为发育,均表现为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沉积。前人将该地区泥盆系笼统地划归晚泥盆世牦牛山组,但其空间分布情况不详,划分与对比仍存争议。本文结合近些年在该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关的科研成果等资料,重新厘定了东昆仑—柴达木地区泥盆系,将牦牛山组限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代表中—晚泥盆世陆相碎屑岩-火山岩沉积;重新启用契盖苏组,代表东昆北地区早泥盆世陆相碎屑岩-火山岩沉积;新建雪水河组代表万保沟地区早泥盆世陆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我队在开展永和—张坊地区1:5万区测工作时,于浏阳县永和镇东南八公里处石坳上,见到一套碎屑岩夹灰岩的地层,直接不整合于雪峰期花岗岩体和冷家溪群之上,当时认为是跳马涧组,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王根贤则认为是古陆边缘棋梓桥组的超覆。尔后王和我们一起赴该地进行剖面研究,结合化石鉴定,予以肯定。这一事实的发现对研究我省棋梓桥组超覆现象,分析湘中地区中泥盆世晚期的古地理环境和沉积相都具有一定意义。石坳上位于高坪向斜的北东部扬起端(图1)。棋梓桥组出露长2公里,宽300米,  相似文献   

11.
斯行健 《地质论评》1942,7(6):355-358
自沟鳞鱼之发现,我不反对计荣森先生之主张,将跳马涧系归入于上泥盆纪,但从今天以前,我始终没有说过,跳马涧系有属于上泥盈纪之可能,计先生在其大著里面(中国地质学  相似文献   

12.
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塔克台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准噶尔塔克台高原周围一套碎屑岩地层曾被划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洪古勒楞组的晚出异名),但其岩性组合、沉积环境与化石面貌均与和布克河组或洪古勒楞组的定义不符,也难以归纳到区域上其他已知地层单元中,故以此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塔克台组,并分为上、下2段:下段为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上段为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钙质碎屑岩夹少量灰岩、火山岩和薄煤层.该组与下伏文洛克统沙尔布尔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未见顶,多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发现限定了该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形成于水体逐渐变浅的滨、浅海至沼泽环境.塔克台组与邻区同期的朱鲁木特组、洪古勒楞组为同时异相关系,晚泥盆世研究区海水从西向东侵入并退出是造成这种同时异相关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湖南泥盆系除下统、中统跳马涧组未见珊瑚化石外,自中统棋子桥组至上统锡矿山组均有产出。其中棋子桥组和余田桥组尤为发育,其丰富、完美程度为华南地区所罕见。是研究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湖南晚泥盆世地层素有“湖南统”之称。  相似文献   

14.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夕卡岩中“云英岩网脉”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地处南岭中段,素以矿种多、规模大、共生组分丰富、成矿条件复杂而闻名于世,为世界罕见的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之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带的东部边缘,区内出露有震旦系泗洲山组(Z1s)浅变质海相碎屑岩、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石英砂岩、棋梓桥组(D2q)白云质灰岩夹灰  相似文献   

15.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沉积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晚泥盆世是加里东造山旋回和华力西造山旋回转换的关键阶段,加里东碰撞造山和其后的伸展裂陷等记录均存在于晚泥盆世沉积地层中。西昆仑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属典型的碰撞造山型磨拉石建造,为加里东碰撞造山的产物;东昆仑晚泥盆世黑山沟组和哈尔扎组岩性组合特征与牦牛山组极为相似,均为一套陆相、滨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为典型的裂陷伸展型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裂陷伸展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思茅地块西缘大凹子组的形成时代仍有分歧.在思茅地块西缘大中河剖面采集了硅质岩、砂岩、凝灰岩和玄武岩,通过放射虫组合和锆石U-Pb年龄方法,厘定其地质时代,并结合区域资料恢复地层序列.通过详细剖面实测,发现该剖面由6个地层断片组成:第一、四断片以含放射虫硅质岩为特征,放射虫组合指示其时代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第二、五断片以火山碎屑岩、具有鲍玛序列沉积特征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中期至早泥盆世;第三、六断片以火山岩沉积为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早期.结合前人资料认为思茅地块西缘分布的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含放射虫硅质岩地层层序代表了志留纪到早石炭世早期的岛弧火山-沉积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7.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中泥盆世早期的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有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相当于西欧艾菲尔期(Eifelian).  相似文献   

18.
张国英 《西北地质》2006,39(1):83-88
在1∶25万红宝石幅(K47C002001)图幅中,雀儿山群分布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以北地带的双沟山—雀儿山一带,为一套宏观色调为灰绿色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夹碎屑岩和灰岩的岩石组合。碎屑岩及灰岩中含腕足、珊瑚、三叶虫、海百合茎等生物化石。其中:Latonotoechiacf.latana(Barrande)原产于波希来亚地区布拉格期。AcrospirifercobedanusvariusKaplun见于哈萨克斯坦地区下泥盆统中上部和新疆的和布克赛尔组。EoschuchertellaguangxiensisWangetRong原于广西郁江组上部六景段。该群形成于与岛弧有关的滨浅海环境,在区域上可与新疆大南湖组、头苏泉组及和布克赛尔组对比。该群形成时代为早—中泥盆世,年代地层为下—中泥盆统。  相似文献   

19.
临武铁砂坪锡石—硫化物矿床位于香花岭多金属矿田内,属断裂充填交代型脉状锡矿床。矿区有锡石—硫化物和锡石—石英脉两种类型锡矿脉,严格受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碎屑岩和棋子桥组灰岩中的NE、NW向断裂控制,Ⅳ号锡石—硫化物矿脉带长约2 500 m,宽500 m,平均品位Sn 0.36 %,最高品位Sn 1.36 %。矿脉产状与容矿断裂产状一致,赋存于棋子桥组的矿体为特殊的深浅相间的条纹岩,它是一种特殊的锡矿工业类型,在湘南地区具有找锡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湖南跳马涧组的沉积环境曾有多人论及: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980)认为在都厐岭岛东边湖南江华、新化等地为滨海沉积;湖南省区域地质志(湖南省地矿局,1989)持与区测队相同的观点;刘文均(1981)认为湘中泥盆系的沉积作用,是在一个三面为隆起区包围,海水由南西方向侵入的情况下开始的;柳祖汉(1984)认为跳马涧期海侵规模进一步扩大,湘中、湘南地区大部分处于陆源碎屑带(包括潮上带和潮间带的一部分)。上述作者都从宏观方面阐述了跳马涧组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