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的大亨是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1992年11月2日0233UT发生的太阳大爆发的射电特征,发现此爆发的峰值频谱是U型谱并伴有大的质子事件。爆发过程中,在9.4GHz频率上有快速脉动现象,脉动个数R(重复率)同相应平均流量S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4年lslike&Benz给出的1-3GHz频带上的微波III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的分类定义,分析北京天文台26-3.8GHz频带上观测到的微波爆发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析发现该定义有局限性.本文重新定义了该波段上的微波III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定义与设备时间分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6~3.8GHz射电频谱仪观测数据的检索。挑选出73个孤立的特征寿命为20s的Ⅲ型爆发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太阳射电Ⅲ型爆发在2600—3800MHz间的辐射寿命的统计分布;并用相应的数据检验了在米波和分米波辐射存在的经验关系,结果显示在2.6-3.8GHz的射电波段上,Ⅲ型爆发的寿命和频率之间仍然成反比的关系,但是系数不同于米波和分米波对应的系数。  相似文献   

6.
日冕物质抛射与共生射电爆发的地面和空间联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述了近年来太阳和空间物理的一大研究成果;产生日地空间射电爆发和地球物理响应的主因不是太阳耀斑,而是日冕物质抛射(CME),论述了射电爆发在研究CME中的作用;分析了1991-06-15CME事件中射电爆发和质子事件产生的物理过程;介绍了地面/空间对CME和共生射电爆发联测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我国今后开展地面/空间联测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从快速连续采样在太阳射电观测中实现以来,太阳射电爆发资料的研究价值大大提高。如太阳射电尖峰辐射(spike)的存在、用付里叶变换的方法进行准周期振荡的研究等目前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存在着争论的问题,可用观测事实加以验证。 1989年5月3日我们取得了一组与X2/3B耀斑共生的spikes及同年8月17日与环珥、HXR、SID对应的射电分米波爆发现象,其射电爆发寿命均大于10分钟。前者的形  相似文献   

8.
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1.10~2.06 GHz、2.6~3.8 GHz、5.2~7.6 GHz从2000年~2005年同时在3个频段上观测到复杂型频谱事件(45C爆发:双峰或多峰结构,单频辐射流量小于500 sfu)158个,有139个事件对应高能事件,其中对应X级耀斑3个,对应M级耀斑86个,对应C级耀斑44个。36个爆发对应发生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事件,29个事件对应有II型爆发,20个事件对应IV型爆发。在76个事件中显示了丰富的毫秒级精细结构,有尖峰辐射(Spike)、鱼群结构(Fish)、斑马纹结构(Zebra)、纤维结构(Fiber)、漂移脉动结构(DPS)、准周期振荡(QPPS)、M型结构以及II、III型爆发等。举两例说明复杂爆发的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种方法,对紫金山天文台4.5—7.5GHz太阳快速频谱仪获得的太阳微波爆发频谱图像进行后续处理,尽可能地去除噪声和干扰,还原爆发事件的本来面目,并突出感兴趣的部分,在MATLAB的平台支持下编写了WINDOWS下的应用软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98年9月23 日复杂太阳爆发射电联合观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北京天文台1998.09.23日1-2GHz和2.6-3.8GHz频谱仪观测到的一个Ⅲ-Ⅳ型复杂大爆发,结合俄罗斯SSRT和德国分米-米波动态频谱仪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比对分析,拓展了关于日冕电子加速和日冕磁结构方面的一些研究内容,简单地注释了一些可研究的现象和运动Ⅳ型爆发及多重脉动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活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米波射电频谱资料,和在处理资料时 一些共生毫秒级Spike的Ⅲ型爆发,它们的不同形态提示了Ⅲ型爆发和毫秒级Spike的发生关系。通过两个典型事件的分析,根据Spike和Ⅲ型爆发出现的 时序以及形态的连续和转换特性,证实了日冕电子加速区位于毫秒级Spike爆发和Ⅲ型爆发的源区之上,由观测指出Ⅲ型爆发对应的界面频率是位于250MHz附近,并试图用等离子假设  相似文献   

12.
太阳射电爆发与高能质子加速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地面和空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1)太阳质子事件(或质子耀斑)的发生同起伏剧烈的强微波爆发(包括脉冲和IVμ型爆发)或短分米波IV型爆发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共生率趋近100%);(2)约有24%-30%的质子事件没有对应的II型爆发。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认为II型爆发中的激波加速是产生质子事件必要条件的看法,进而论证了产生强微波(脉冲或IVμ型)爆发的相对论性电子(≥500keV)与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天文台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1.42GHz,2.84GHz,4.00GHz)于1988年12月16日观测到一次特大微波Ⅳ型爆发.爆发从世界时08h31m开始,至09h41m结束.在70分钟的持续期内,爆发出现了五个主峰段,呈现出12.5分钟的长周期振荡和1.2分钟的短周期振荡.其中两个频率上出现了丰富的快速精细结构.根据爆发源区的扭斜磁场位形,本文提出振荡是MHD调制磁流管的磁场强度产生的,爆发是高能电子在磁场中被俘获做同步加速回旋辐射的结果,为此作出了定量和定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7年2月到1989年12月三波段(1.42GHz、2.84GHz和4.0GHz)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的资料,介绍了各波段尖峰辐射出现的频次、持续时间以及与射电爆发、光学耀斑和X射线爆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天文台1 .02 .0GHz 太阳射电频谱仪从1994 年开始观测至1998 年9 月记录到太阳射电爆发171 个,2 .63 .8GHz 太阳射电频谱仪1996 年9 月投入观测至1998 年9 月,记录到146 个太阳射电爆发。1998 年4 月15 日太阳射电爆发同时在这两台频谱仪上记录到。这个事件在时间和频率上显示了丰富的幅度和结构的变化。发现了微波Ⅲ型爆发对群,并存在着丰富的快速活动现象。取得了高时间分辨率、高质量的动态谱资料,为研究耀斑各种尺度的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使用北京天文台7m射电望远镜在1-2GHz频率上观测的微波Ⅲ型爆发的分析结果.共分析60个事件,获得了单峰、多峰、群集和负吸收微波Ⅲ型爆发的四种型别.通过对它们的频宽、频漂、偏振等重要参量的分析,初步得出微波Ⅲ型爆发在1-2GHz上的一些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年来地面和空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1)太阳质子事件(或质子耀斑)的发生同起伏剧烈的强微波爆发(包括脉冲和IVμ型爆发)或短分米波IV型爆发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共生率趋近100%);(2)约有24%—30%的质子事件没有对应的II型爆发。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认为II型爆发中的激波加速是产生质子事件必要条件的看法,进而论证了产生强微波(脉冲或IV_μ型)爆发的相对论性电子(≥500kev)与质子耀斑中的高能质子(>10MeV)都是在耀斑脉冲相的磁环中受到随机MHD湍动加速作用而产生的。那些逃逸到行星际空间的质子流就构成了太阳质子事件。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天文台动态频谱仪1996~1999年观测到的68群Ⅲ型爆发作了统计分析,并对这些事件的频率漂移、持续时间、偏振和带宽的基本特性作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统计分析了太阳活动周下降段(2003~2005年)发生的76个共生CME的射电爆发事件.射电爆发资料来自国家天文台和Culgoora的微波和米波频谱仪.在76个事件中有50个快速CME和26个慢速CME.从中发现,快速CME和慢速CME的产率分别随着太阳活动周的降低而下降和上升,这可能说明CME的产率与太阳活动周中日冕磁结构的位形和位置变化有关.同时也发现,射电爆发的类型和寿命有一个变化规律,即随着频率的降低射电爆发的寿命变长,此特征支持了伴生CME的Ⅱ型爆发统一模型的思想.另外还发现在厘米一分米波范围,CME开始前后,容易发生射电Ⅲ型爆发或快速精细结构.这说明射电辐射的精细结构可能是CME的前兆现象或CME早期发展阶段由于磁重联引发的低日冕小尺度磁扰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国家天文台2.6-3.8 GHz高时间分辨率射电动态频谱仪在23周峰年期间(1998.4—2003.1)观测到的266个III型爆发.对这些事件的频率漂移、持续时间、偏振、带宽、开始和结束频率做了详细分析.开始和结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开始频率在一个非常大的范围,从小于2.6 GHz到大于3.8 GHz,而结束频率的截止区相对集中,从2.82-3.76 G.Hz.这些现象说明,电子加速的高度相当分散,在观测频率范围内具有正、负漂移率的III型爆发数基本相等,这可能意味着被加速的向上和向下传播的电子束在2.6—3.8 GHz范围有相同的比例.统计结果表明,微波III型爆发的辐射机制主要是等离子体辐射和电子回旋脉泽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