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人一样,水生家族也是须臾离不开氧气的。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引出不少奇妙的故事。我们知道,大多数鱼儿是用鳃呼吸的。鱼的头部两侧生长着两个鳃裂,鳃片是由梳子状整齐排列的鳃丝组成的,鳃丝上密布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约有鱼类24000种,其中2/3为海产鱼类,通常以骨骼性质区分为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这些鱼的特征是:体多呈纺锤形,常披覆真皮鳞片,具奇鳍或成对偶鳍,挥鳍击水,运动十分灵便;呼吸器官是鳃,只能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一旦离开水,鳃便粘连成丛,使鱼窒息而死;具上下颌和真正牙齿,捕食积极、主动;体内有一条脊柱骨,终生水生,是变温动物。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叫“鱼”的鱼,其实并不具备上述特  相似文献   

3.
白娟  张苗  安建梅 《海洋科学》2019,43(6):119-124
基于对虾鳃虱亚科(Orbioninae)的形态学特征,作者比较了属间存在的差异,对该亚科的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世界范围内对虾鳃虱亚科的地理分布特征,解析该亚科动物地理区系特征。迄今,对虾鳃虱亚科包括8属39种,分别为:异对虾鳃虱属(Anisorbione Bourdon,1981,1种);偏对虾鳃虱属(Asymmetrorbione Boyko,2003,2种);表对虾鳃虱属(Epipenaeon Nobili,1906,8种);小对虾鳃虱属(Minicopenaeon Bourdon,1981,4种);圆对虾鳃虱属(Orbione Bonnier,1900,8种);仿偏对虾鳃虱属(Parasymmetrorbione An,BoykoLi,2013,1种);拟对虾鳃虱属(Parapenaeon Richardson,1904,13种);仿拟对虾鳃虱属(Parapenaeonella Shiino,1949,2种)。在中国各大海域共发现对虾鳃虱亚科物种6属18种。对虾鳃虱亚科形态特征:头前板和底节板发达,体形较大。从形态特征推测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认为对虾鳃虱亚科是寄生亚目寄生于鳃部中比较进化的类群、其地理分布范围受寄主对虾总科分布的限制、物种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范围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根据该亚科主要属种的地理分布信息,作者推测该类群的演化是从环热带古地中海闭合开始,直到始新世。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蟹鳃虱亚科(Keponinae)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且阐述"海蛄虾转变"过程中该亚科的演化过程,从形态特征推测该亚科是相对较早演化出来的。基于蟹鳃虱亚科的形态特征,作者比较各属之间的特征差异并制作检索表,总结蟹鳃虱亚科31属98种的模式产地分布,发现物种主要集中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等一些暖水区域,同1986年Markham推测鳃虱科的分布中心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等观点一致。另外,对中国各海域内发现蟹鳃虱亚科14属的基本形态特征描述,并总结属内物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5.
作者详细观察并记录了中国山东烟台优势种卵圆扁蝼蛄虾鳃虱(Gyge ovalis Shiino,1939)的形态学特征,比较了不同地域该种的形态学差异,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发现了该物种雄性个体的关键鉴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韩国的卵圆扁蝼蛄虾鳃虱在形态特征方面雌性个体差异较大,雄性个体差异较小;卵圆扁蝼蛄虾鳃虱的地理分布相对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国山东和台湾两省、韩国、日本,确定其为亚洲特有种;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卵圆扁蝼蛄虾鳃虱的雄性个体中腹突上有呈鳞片状分布的"锯齿"状刚毛。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人不知春鸟知春”。其实,岂只是飞鸟能预报天气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水生动物又何尝不是有生命的天气预报员呢!泥鳅是用腮呼吸的。但有趣的是作为消化器官的肠子也兼有呼吸的功能。在离水的时候能够代替腮。而进入水中以后,又把吞进去的空气变成气泡冒出水面。水里氧气越少,泥鳅翻腾次数越多。冒泡的次数几分钟就有一次。因此泥鳅成了活的晴雨表。如果泥鳅安静地栖息在水底,很少活动,说明水里氧气  相似文献   

7.
鱼类     
海洋鱼类是最适应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它们用鳃溶解水中的氧。大部分鱼类都用漂亮的尾巴在水中游动,用鳍掌握方向和进退。鼻孔、眼晴和两侧对震动极为敏感的细胞组织可使鱼类躲避敌害。  相似文献   

8.
寄生亚目(Epcaride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等足目(Isopoda),成体是甲壳类的专性外寄生动物,多附生于十足目的鳃室或腹肢间的腹甲表面。本亚目多为海生种类,极少数为淡水生活。大多数种在找到宿主前,先经历浮游期。据Kensley和Schotte统计寄生亚目有近800种,隶属于2总科11科约304属。关于寄生亚目的分类系统,学者们的争议较大。Bonnier主要根据寄主的不同,将寄生亚目分为2部分Bopyrinae和Cryptoniscinae,前者包含4科,分别为檐虱科Dajidae Giard& Bonnier,1887,软虱科Phryxidae Bonnier,1900,鳃虱科Bopyridae Rafinesque,1815,内虱科Entoniscidae Kossmann,1881;后者包含8科,分别为微虱科Microniscidae Bonnier,1900,半虱科Hemioniscidae Bonnier,1900,Cyproniscidae Bonnier,1900,Liriopsidae Bonnier,1900,囊虱科Asconiscidae Bonnier,1900,毛虱科Crinoniscidae Bonnier,1900,足虱科Podasconidae Bonnier,1900,Cabiropsidae Giard& Bonnier,1887。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6):9-9
赤潮爆发时,藻类将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使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有些藻类甚至会释放毒素。人们已经找到一些方法来解决赤潮危机。现在,英国赫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另一个解决赤潮的方案——超声波。引发赤潮的藻类有一种异形细胞,这种细胞内有氨气泡,使藻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会下沉。  相似文献   

10.
在近岸海水中,由于陆地河流的输送、大气中尘埃的降落、风浪作用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原因而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气泡多于远海海水。当这些颗粒很小时,它们可以在水中长时间悬浮并随着海水一起运动,从而成为声波在水中传播时的良好散射体。清净海中,仍有微小气泡和密度运动速度等的不均匀,也会使声波散射。因而,应用声学多普勒原理的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得散射体或海水的运动速度。传感器的外形不会影响原有流场特性。泥沙和生物在传  相似文献   

11.
甲壳类在发育过程中,与昆虫类一样需经多次蜕皮,不同点是甲壳类变为成体后还会继续蜕皮。由于甲壳类多营水生生活,饲养和手术都有较多困难,所以到目前为止对其蜕皮机制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近十几年来,对甲壳类蜕皮激素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某些蜕皮激素的化学性质与结构已被确定,而且它们在体内的合成位置、传递方式以及某些生理功能也已被探查。本文就此项研究的近况综述如下。 1.蜕皮激素的种类 甲壳类大约有40,000种,而关于它们的蛇皮激素,只在软甲壳类(Molacostraca)做过较多的研究。在鳃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水中金属的络合容量及其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由于采矿冶炼等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酸雨的影响,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中金属的负荷增加了。因此,人们日益关注金属对水生生态系影响的研究。金属进入天然水体以后,它以何种形态存在?其变化与归宿如何;这是需要了解的问题。天然水中含有各种能与金属生成络合物的配位体,这些配位体可以是无机的  相似文献   

13.
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充满着无限奇趣。用皮肤呼吸的水生物鳗鲡是一种酷爱旅游的鱼类。南方的雨季,是它最喜欢的气候,鳗鲡纷纷弃家出游。它们从栖息的河流、湖泊中爬上岸来,穿过潮湿的草地,越过田埂,从一个水域迁移到另一个水域,去会四方朋友,品八方佳肴。到了夏末秋初,鳗鲡就要去“长途旅行”,它们不顾田野、草地和道路的阻隔,从江河出来,奔向大海,进行三四千里的旅行。鳗鲡离开江河上了陆地之后,就不用鳃而用皮肤来呼吸了。此时,它身上的鳞已退化,皮肤特别薄,上面布满了微血管,可直接与空气交流,达到呼吸的目的。这种呼吸就叫“皮肤呼吸”。无独有偶,海蛇也有一部份氧气是靠皮肤来呼吸的。海蛇在海水中潜行,所需的三分之二的氧气靠肺部从海面吸足,剩下的三分之一氧气就要靠皮肤从海水中吸取。海蛇有一个不完全分隔的心室,这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相比是一种原始的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血液在周身循环后返回心脏再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摄取氧气后再返回心脏进行第二次体循环。如果海蛇也采用这种循环方式的话,那么氧气必将很快被消耗光。事实上,海蛇的血液不经肺部直接送到皮下毛细血管。这样血液可以从周围海水中吸收氧气...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求食饵而进入海洋的企鹅、鲸类、海豹等海鸟和海兽是高度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但它们还没有从必须用肺呼吸的困境中得到解放,它们既要进行潜水摄食,又必须在水面上进行呼吸。一般动物的潜水能力,取决于体内氧气的贮存量和消耗量。依靠呼吸吸进体内的氧气作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被贮藏起来。海鸟、海兽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量非常多,单位体重的血红蛋白是人的3倍,肌红蛋白是人的10倍。这些动物体内贮藏氧气的能力高,而且在潜水时又具有抑制氧的消耗量的功能,即在潜水时一边减少心搏数,一边限制部分血液的循环,潜水时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8,(1):5-5
在没有配备潜水设备的情况下,人在水中最多只能停留几分钟,即使是训l练有素的游泳腱将也需要频繁地呼吸空气,而生活在南极威德尔海的海豹则不同。海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海冰,下面超低的氧气浓度可以快速使人致死,而海豹在此却怡然自乐。这些动物屏气长达90分钟时也能保持活跃和敏锐。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相似文献   

16.
林道 《海洋世界》2001,(7):21-21
世界上有一些动物尽管名字叫鱼,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鱼。鱼是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的水生脊椎动物。而有些动物,虽然也叫鱼,但并不具备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中提出了一种探测潜艇的新方法,通过分析由潜艇螺旋桨产生的气泡特有的声学特征来探测潜艇。潜艇螺旋桨产生的气泡在水中会滞留比较长的时间,分布也很广泛,这给利用尾流气泡探测潜艇提供了可行性。利用此方法探测安静型潜艇具有理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延长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捕捞后的存活时间,在优化保活温度和充氧量的基础上,再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分析了三疣梭子蟹前鳃代谢谱在充氧和不充氧保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发现, 12 ℃下的三疣梭子蟹存活率最高, 80%的三疣梭子蟹能存活3.5 d。加大充氧量能提高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 3.6 L氧气可满足一只三疣梭子蟹成蟹存活到3 d以上。因此,保活三疣梭子蟹的适宜温度和充氧量分别是12 ℃和3.6 L。不充氧保活会导致三疣梭子蟹前鳃中乳酸、丙氨酸和葡萄糖等代谢物的快速积累,但充氧保活可抑制这些代谢物的变化,表明氧气通过缓解三疣梭子蟹前鳃的缺氧和渗透压失衡,从而有效延长三疣梭子蟹的存活时间。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的保活运输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如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跟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浅层气逸出到海水中的气泡声学探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南黄海西部等地区在海洋调查仪器上发现的海水中浅层气逸出气泡产生的声学羽流等气泡记录,首先根据水体中气泡共振发生非线性振动形成的强烈散射现象,计算了我国浅层气分布海区的常见浅层气逸出气泡共振频率范围、不同调查仪器在水深变化时的探测气泡大小,据此分析了不同调查仪器探测浅层气逸出气泡的范围。其次,根据气泡在水中的变化、运动规律,提出了浅层气逸出气泡应当具备的声学特点,排除了南黄海西部地区形成水体中特征反射的其他可能因素,并探讨了云状扰动的可能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