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宁蒗地区菱形构造格局及其联合构造型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哀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西缘;区域上属南北向川西一藏东构造带,其东为南北向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三江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反映了基底和盖层由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系组成的区域菱形构造格局,宁蓑地区基本菱形构造格局实属其有机组成部分。因各菱形构造的边界条件及应力状态不同,在研究区内形成了各型联合构造。宁蒗东南区发育宁南菱形构造及其所决定的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是本区重要的喜山期主于控岩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2.
乐光禹 《地质论评》1983,29(5):445-446
一、菱形地块和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机理:菱形地块和弧形构造带都受共轭剪切网络控制。垂直于共轭断裂边界的两对水平压力联合作用,产生非均匀叠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渐变,形成反凸双弧,中央变形弱的部分即为菱形地块。二、中国西部的构造格局——东西向网眼状弧系:一系列菱形地块和弧形构造带相间排列,沿东西向延伸,组成复杂的网眼状弧系。弧系的西端在帕米  相似文献   

3.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SN向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已探明多个铀矿床,其中产于NE、NW向构造交接而成的菱形断块内的10个矿床均揭见南北向矿带。文章在阐述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了火山盆地西部SN向构造特征及其含矿性,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白垩纪、尤其是早白垩世的NNE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导致NE向构造左旋走滑、NW向构造右旋位移明显,由此形成西部菱形断块构造格局。与此同时,NE、NW向构造的共同走滑作用,使得SN向基底构造复活并贯通至盖层或形成新的SN向构造线。构造表现形式为破碎带或裂隙密集带,其构成了导矿构造的配套构造,成为相山火山盆地西部重要的含矿构造。  相似文献   

4.
贵州中西部的构造格局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中西部的基底交叉断裂控制盖层中方向各异的褶皱断裂带,组合为弧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构造型式,构成统一的区域构造格局。根据构造组合反演块体在多向侧压力联合作用下的构造应力场,并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此外,还结合对沉积古构造的历史分析,阐明区域动力作用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塔东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期叠合的复合型盆地,塔东地区主要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基底形成阶段(前震旦纪)、残余古隆起形成阶段(前侏罗纪)、陆内坳陷盆地阶段(侏罗-白垩纪)、内克拉通盆地阶段(新生代)。塔东地区断裂系统的发育具有分组性、分期性的特点,北东向断裂体系形成较早(加里东-印支期),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体系形成较晚(印支-喜山期)。受断裂系统控制,塔东地区在垂向上可划分为前震旦系基底、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四大构造层,其中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构造层在形成、演化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性,构造格局截然不同。在明确了构造格局与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塔东地区的三级构造单元,从而很好的指导了该区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进展。  相似文献   

6.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扬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岩。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文用应变测量方法分析了各区的变形量,发现基底向北突出的丹巴地区变形量较大,而向南凹的金汤弧区则较小。丹巴地区变质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笔者用构造一热模式对该现象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徐淮”地区控煤构造的三种表现形式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块构造、褶皱构造及滑脱构造是决定徐淮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赋存的三种主要控煤构造。断块构造切割盖层及结晶基底,方位有东西与近南北向两组;褶皱构造具有同断块构造相同的展布方位,不同地区,两种方向上的褶皱强弱差异明显;滑脱构造发育在徐谁煤田的南部和东部边缘,且分别与近东西及近南北向两组主构造线平行,形成现今华北煤田东南缘南部和东部的改造边界。三者相互交织便形成了徐淮地区煤田构造全貌。其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两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应力场、位移场和形变场的流变学特征,分析叠加褶皱的相干形式和联合弧的形态特征,展现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组与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相适应的边界外力和约束条件。研究表明:(1)模型选用的蠕变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非常缓慢,使得我们有条件通过应力迹线去研究构造变形的形态特征。(2)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早晚两期褶皱的干涉形式大致为构造横跨叠加、斜跨叠加和共轴叠加三种。(3)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北东向区域应力的作用和东西两个基底构造结的存在;而与大巴山弧联合构成收敛双弧的川东弧形构造带主要为来自南东方向的动力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
经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将金英金矿床构造划分为北东、北西、东西、北北东、南北等5个构造带及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等5个构造体系,提出了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区域上以华夏系构造为主,金英金矿床金矿化处于北西向构造带中并沿北东向构造分布,即北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
热水塘下二叠统位于滇西南澜沧江带西区,为一套弧前深水斜坡盆地环境的碎屑浊流、等深流沉积组合,其物源主要来自东侧的大陆火山岛弧。它们和更东的龙洞河组,形成澜沧江带海西期“弧前-火山弧-弧后”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表明思茅地块西侧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活动大陆边缘,标志着滇西南古特提斯洋板块自西向东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宁蒗地区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及地势热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叙述了宁蒗地区区域构造格局与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揭示了构造的演化规律及其对不同时期地质热事件和相应建造、矿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海木里煤田构造格局与煤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里煤田属中祁连断隆带的一部分,煤田的构造格局总体呈NWW向展布的拗褶带。由于受近SN向地应力的作用,区内断层以NW、NWW向为主,受其影响,煤田在南北方向上呈带状、东西方向上呈段状展布,各煤矿点在平面上呈现出NWW向的带状分布。木里煤田盆地构造演化与整个祁连地区构造事件变化紧密相关,从燕山晚期的挤压抬升变形开始,经历了古近纪早喜山运动,挤压变形加剧,以及新近纪以来的晚喜山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现今木里煤田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区域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
大巴山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几何学上对称平顶型、内部形迹削截的弧凸结构带,区域走向总体呈北西向延伸,其主边界城口断裂由北向南发生偏转(由近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内部构造形迹与边界断裂呈明显削截和交切关系,弧形带凸顶方向与构造带南西向逆冲推覆极性一致。基于野外构造解析和15个样品的显微构造分析,对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逆冲走滑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特点及其沿走向的变化进行研究。宏观上,城口断裂带体现出早期近东西走向线理和平行于主断裂带弧形展布的后期线理两期世代和序列性,同时展现出强烈右旋走滑剪切变形特征,且走滑剪切变形强度由北西向南东减弱。微观构造上,断裂带构造岩普遍发生弱-中等强度变质,北段以中-高绿片岩相为主,右旋逆冲走滑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发育、变形强烈。断裂带南段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右旋走滑逆冲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相对稀疏、变形微弱。城口断裂带宏观与微观特征表明变质和(右旋走滑剪切)变形强度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弱,呈非对称性。构造运动学上的非对称性和强烈右旋走滑剪切运动特征主要取决于印支期以来华南和华北板块汇聚过程中(尤其是燕山期)汉南能干性基底由南向北的强烈楔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晨  陈宣华  丁林 《地学前缘》2023,(3):262-281
祁连造山带位于东特提斯北缘,蛇绿混杂岩带、(超)高压变质岩和弧岩浆岩等广泛发育,是前新生代华北克拉通与柴达木古地块之间多期次俯冲、碰撞和造山形成的复合造山带。现今的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具有复杂的陆内变形构造和深部结构,记录了新生代高原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构造变形和盆-山演化历史。本文在区域地质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讨论祁连造山带元古宙变质基底属性、新元古代—古生代古海洋演化和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探讨祁连(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陆内变形历史。祁连造山带发育新元古代早期和早古生代两期岩浆弧,分别代表了古祁连洋和(南、北)祁连洋的俯冲-碰撞事件;亲华北的基底属性指示了祁连洋实属陆缘海。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两阶段构造变形和盆-山演化,在中新世完成了由新生代早期以逆冲断裂活动为主向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共同作用的转变,随着东昆仑山的快速隆起将古近纪大盆地隔开成两个盆地,即现今的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东昆仑和海原两个近乎平行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系统的发育、顺时针旋转和侧向生长。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在造山带内的...  相似文献   

15.
北西向构造带是夹皮沟地区主控(含)矿构造。南北走向矿床曾被认为在其局部拐弯处。后提出南北向控(含)矿构造切穿北西带,是独立的后期控(含)矿构造;两者交汇地带形成金矿富集中心。近期又将南北向控(含)矿构造范围向南延伸至绿岩带底层南缘,发现了具有中型远景规模的大羊岔金矿和多条南北的向次级剪切带。新的发现与已知矿床一起构成南北向矿带。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煤田构造格局及控煤构造样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市域位于上扬子陆块之川中前陆盆地、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和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范围。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了渝东北NW-NWW-EW向和渝西-渝东-渝东南NE-NNE-NW向形态特征。根据重庆地区煤田构造格局,分析了该区控煤构造样式,阐述了构造对煤系赋存的控制程度。研究认为,重庆地区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挤压压缩构造为主,煤层大部分赋存于褶曲两翼。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构造格局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印佛  李加好  宋传中 《岩石学报》2019,35(12):3579-359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本文重点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和复合构造系统,探讨了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提出了南北对峙带的概念,明确了江南过渡带的内涵。主要认识有:(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平面构造格局为"一弧一线夹两喇叭"的形态;(2)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介于Z_1与Z_2之间;(3)南北对峙带是"纲",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4)剪切阶段是"眼",区域上由"压扭"向"张扭"的转换过程中成岩成矿大爆发;(5)江南过渡带的南半部早期属于江南隆起,在印支期与下扬子地区一并发生褶皱,褶皱特征类似下扬子坳陷南缘而与江南隆起腹地不同,故划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单元中。  相似文献   

18.
胡建军 《云南地质》1996,15(2):103-113
高黎贡山构造带南段构造变形史胡建军(云南地勘局区调所)位于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由于它复杂的地质结构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历来是国内_外地质工作者十分关注的地区之一。高黎贡山构造带由北向南,从南北向延伸至龙陵后,转为北东一南西走向。这里所指的高黎贡山构...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地区恰尔隆、大同一带ETM遥感影像构造解译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西昆仑恰尔隆、大同一带,在对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图像ETM对西昆仑地区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和环形特征进行了解译,得出该区断裂发育且分期次,区内环形构造说明该区岩浆活动剧烈;划分出南北向和北西向为主的线性构造格局,其中南北向断裂晚于北西向断裂,并控制了环形构造的展布;认为南北向和北西向线性构造交汇并与环形构造叠加的部位是有利的成矿区段,类比已知矿区,圈定出4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在东昆仑中带,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域构造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石灰沟韧性剪切带为代表,该类剪切带具有切割深度大、区域延伸稳定的特点,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并对北西向构造分区有控制作用,其形成演化与东昆仑区域构造发展背景相一致,反映了加里东到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再到走滑扭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