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6,(4):3
正自1954年以来,北美洲平均出现的龙卷风次数逐渐上升,这种恶劣的气候现象会持续几天时间。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气候转暖趋势日益严峻,将增大超级龙卷风现象的概率。研究人员表示,温暖气候对龙卷风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当前研究方法的有限性阻碍了正确谜底的揭晓。目前,他们致力于分析龙卷风现象日益增多的危险性以及何种原因产生这种变化。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努力分析哪种气候类型导致龙卷风现象的日益增多,他们认为,未来气象频率和极端条件可能会受到温暖气候的影响,意味着全球气候转暖趋势与龙卷风现象密切相关。这种最简单的气候变化将有助于理解整个气候分布变迁。  相似文献   

2.
利用旱涝指标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对聊城市1962—2010年夏季单站旱涝和区域旱涝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旱涝程度,表明聊城地区夏季气候特征为易旱易涝,干旱灾害略重于洪涝灾害,且存在旱涝临界年,即1981年以前洪涝较多,干旱较少,1981年开始呈洪涝减少,干旱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刘慧 《海洋世界》2012,(9):52-54
放眼世界,近50年来,全球极端异常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多。百年不遇的欧洲暴雪、超强的卡特琳娜飓风、震惊全球的日本海啸,还有全球普遍的异常高温,异常低温等,皆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4.
福建暴雨频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引起旱涝灾害最重的暴雨频数进行分析探讨,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影响背景,主要结论有:1)福建暴雨频数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准2a和准11a主要振动周期;2)随着气候的增暖,福建暴雨频数存在增多之趋势;3)若冷空气势力偏弱、欧亚盛行纬向环流、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偏强、以及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时有利于福建暴雨频数增多;反之,有利于暴雨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5.
0引言进入21世纪,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自1990年起已经召开了多次政府间气候谈判大会。随着又一次国际气候会议在德班的召开,气候问题再次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作为气候谈判的主体,各国政府在进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讨论的同时,也在为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大  相似文献   

6.
黄维平  刘超 《海洋工程》2012,30(3):125-130
基于渤海和南海的海洋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近海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条件的冲击。采用Miner’s线性累积疲劳损伤准则和疲劳可靠性理论,研究了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对海洋平台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方法。研究表明,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换带来的极端气象条件频发,导致海洋工程结构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多年一遇海洋环境条件的概率大大增加,使得现行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条件偏离了实际的海洋环境条件。数值算例表明,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在总的疲劳损伤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成为疲劳损伤的主要部分。因此,这些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不容忽略,考虑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符合近年来的灾害性海况频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西10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79—2018年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应用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 (M-K)检验等方法,研究山西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山西极端降水出现在3—10月之间,发生频次呈现“山区多、盆地少”的特点,平均强度表现为“北中部小、南部大”的空间分布特征。(2)山西极端降水持续时间以1 d为主,局地性特征明显,发生大范围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低。(3)近40年,山西极端降水事件呈明显增多趋势,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强度略有增强,没有突变发生。各区域极端降水的长期变化差异较大;北部强度显著增强,范围明显扩大且在1986年发生突变;中部极端降水日数和强度显著增多增强,并分别在2001、1992年发生突变;南部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微弱。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趋势,国内外核电站海岸防护工程普遍采用"可能最大台风暴潮"、"设计基准洪水"等具有含混性的规定作为确定防灾设计标准的依据,其内涵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必然会对防灾决策带来重大的致灾隐患。按照国务院核电站安全规划(2011-2020)提出的"必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全面开展滨海核电站防护工程设计标准研究己势在必行。使用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及双层嵌套多目标联合概率模式,将核电站水文与气象的研究标准合二为一,对IAEA及我国滨海核电站防护工程设计标准进行了风险评估,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升温最为显著,线性升温速率高达0.2°C/(10 a)。相比而言,沿岸海域对气候变暖暂缓的响应可能更为明显;极端高(低)温强度以显著增强(减弱)为主,尤以春(夏)季幅度最大。沿岸海域春季极值温差增强显著,易通过物候变化引起生物迁移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突发、频发;北部海域极端事件持续天数大于南部,其中,黄海、东海极端高温持续天数增加显著,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暖暂缓影响,极端低温持续天数亦显著增加;极端高温在长江口附近,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等海域累积频次上升显著,未来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持续增加,将对南海珊瑚礁等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以显著降低为主。然而长江口及以南沿岸极端低温在冬春季增强明显,可能对红树林等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期间,ENSO暖事件得到增强,易引起中国近海海表极端低温的频发。北极涛动(AO)正位相时,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中国近海海表极端高温频次趋于增加,其危险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渤黄海沿海季节性海平面异常偏高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范文静  高志刚 《海洋通报》2012,31(6):613-620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海平面变化还受局地海温、海流、风、气温、气压和降水等水文气象要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导致季节性海平面异常出现的次数偏多,程度加大。使用中国沿海及西北太平洋近30年的水位、气温、海温、气压和风等水文气象资料,初步探讨了渤黄海沿海季节性海平面异常的变化规律和成因。渤黄海沿海异常高海平面均发生在1-3月份和10-12月份,6-9月份很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异常值明显增大。异常海平面发生期间的气压较常年同期偏低,风多为离岸或者向岸风,风生流引起水位的变化;同时段的气温、海温与异常海平面的相关系数较低,影响不大;同期的海平面处于多个长周期振动的高位重合期,各振幅叠加的结果近8 cm。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5年华北地区5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夏季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2000-2015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华北地区8月极端干旱的异常环流型及原因.结果 表明:华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以年际变化为主,2000-2015年华北地区极端干旱年在中高纬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存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广东境内分布较均匀的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本文指5—8月,下同)降水的关系,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海海温的变化对广东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历史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把广东看为一个整体,E1Nino事件与其夏季旱涝关系不明显。但把广东划分为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则在E1Nino事件当年,西北部偏旱,西南部偏涝;在E1Nino事件次年,西北部偏涝,西南部偏旱;而东北部及中部在E1Nino事件当年和次年雨量均偏多,但当年比次年的偏多率大。  相似文献   

13.
德国4站点极端降水频数和强度趋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莱梅、波茨坦、卡尔斯鲁厄和楚格峰1901—2007年逐日降水量分析了各站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山区(楚格峰)出现的极端降水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强度显著增强,在冬、夏2季亦如此。这与全球变暖背景下,山区的积雪融化导致对流活动增强以及大气环流影响水汽输送增强有关;在超过绝对阈值的极端降水方面,北方地区(不莱梅和波茨坦)发生频数保持稳定,无显著趋势变化,南方地区(卡尔斯鲁厄)有显著减少的趋势,且不莱梅的频数变化趋势与波茨坦相似,具有强正相关,而此2站与卡尔斯鲁厄的频数变化趋势呈反位相,有较强的负相关;除楚格峰外,极端降水强度变化无显著趋势。低海拔地区在冬季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上,大部分有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夏季,在2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极端降水频数和强度呈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福建省47个站的降水资料,分析福建后汛期典型旱涝年份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特征,探讨福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福建典型旱涝年份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存在明显差异;福建夏季降水的丰欠,主要取决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分布以及南侧热带辐合带活动情况;赤道附近海温距平差异以及邻近海域黑潮区的海温距平差异,也是造成福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青岛近百年的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00~2002年青岛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标方法确定了青岛的旱涝年份,并从季节上进行了旱涝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年降水旱年有20a,涝年有17a,出现旱或涝的概率为37.4%,至少有一个季节出现旱或涝的年份占84.5%。年降水量以10.6mm/10a的速度下降,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夏、秋季是下降趋势,而春季和冬季则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理解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模式的预报技巧,利用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对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模式公共回报期1999—2010 年108°E 以东的中国大陆东部夏季日降水及极端降水预报展开评估。结果表明,ECMWF 预报整体表现最佳、NCEP 次之、CMA 相对较弱,各模式随预报时间的增长均呈现当观测偏湿(干)时预报倾向偏干(湿)的特点,在 S2S 时间尺度基本丧失预报技巧,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极端降水临界阈值的界定方法会直接影响单个台站的评估结果,但对区域整体预报技巧影响不大。S2S 模式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在观测降水量越多时往往越大;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所有(极端)降水事件中呈连续(振荡)衰减,甚至出现负相关;均方技巧评分在所研究降水事件较多的情况下表现更好。各模式在所有降水事件中的空报率要远高于漏报率,但在极端降水事件中恰好相反。降水预报检验指标在绝对极端降水分级检验中的表现逐级变差,各模式预报中基本不出现特大暴雨,CMA 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气象工作者一直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作为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陈烈庭(1977)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黄嘉佑(1989)利用相关矩方法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夏季雨日之间的关系;魏风英等(1992)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降水有显著影响。 南海地处赤道西太平洋边缘,是低纬热带海域,它位于季风气流上游,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和各种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因此该海域海表面温度(简称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环流的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我国东部低纬地区的降水。罗绍华等(1985)曾作过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南海前期海温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即前期海温偏暖时,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前期海温变冷时,降水少。但是,由于上述研究是利用1951-1972年的资料,而且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海海温的相关分析,因而还不尽如人意。随着南海海温资料和我国降水资料的不断累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海海温变异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海前期各季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关系,找出在海温影响下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旱、涝出现规律,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部地区旱、涝的长期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湛江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的2019年汛期68个降水样品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溯源,分析了湛江地区汛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水汽源地的关系,并对5个代表性的降水个例进...  相似文献   

19.
在独流减河入海口附近河道之间的盐沼采用人工探坑侧壁连续取样,获得2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通过210Pb和137Cs定年法建立年代框架,结合粒度分析、有孔虫鉴定和水文数据,探讨了该区的现代洪水事件沉积。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的210Pbexc比活度-深度剖面中存在2处明显的低值沉积层,分别在3~6 cm和10~14 cm深度,这2个沉积层分别对应137Cs曲线的次峰和主峰。这两层与上下相邻层位相比呈现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有孔虫丰度较低、破损百分比较高的特征。210Pb测年结果显示,137Cs曲线下部的主峰对应的年龄为1963年,与全球性的最大峰值形成时间相对应,而上部的次峰对应的并非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形成的次峰。区内水文数据显示,在1963和1996年分别发生了2次较大的洪水事件。因此,推断S4和S5站位剖面中2个特殊的沉积层是由洪水事件造成的。本研究说明高分辨率沉积特征的多指标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揭示洪水等灾害性事件发生的年代和频率,这有利于系统地揭露海陆过渡带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灾害和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为灾害预防和未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