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陶  刁承泰 《热带地理》2003,23(2):110-114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分析人类造貌营力,即人类建筑活动对城市地貌环境的影响;引入基本建设投资强度对其导致的城市地貌环境脆弱性进行量化;选取了地形、气候、城市化水平、文盲率和基本建设投资强度对南岸区的城市地貌环境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南岸区6镇的脆弱性指数,并对其分类.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30年的发展历程,重点揭示了东北地区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通过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具有高投资率和低投资弹性的特征,未来扩大投资具有较大的经济效应空间.对分析结果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结构和区域投资效应的差异性三方面进行阐释,为东北地区今后的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对区域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和现有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估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在县域和镇域两个层面上共选取34个指标和30个评价单元,从而建立区域评价单元属性表,并对指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是构建区域综合投资环境评价模型,确定区域综合投资环境评价体系,而后进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实证研究,对南安市投资环境在县域和镇域两个层面上进行综合评价,得到3类投资环境质量差异区并通过G IS软件实现可视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对工业区投资环境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接着从区位条件、腹地支撑能力、微观环境、规模与发育程度4个方面构建了工业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评价模型进行上海市郊区市级工业区投资环境评价实践。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科学实用的综合指数算法对监测区域发展状况有重要意义。综合指数算法的关键在于权重量化,其中以主观权重的量化最为困难。少数个体的主观权重量化难以进行精确的数值化且缺乏代表性;群体的主观权重量化中存在意见收集过程繁杂的困难。本文提出耦合文本挖掘与高维排序权重法的综合指数算法,其中文本挖掘技术能够基于文本对各维度进行权重数值排序提取、解决主观意见获取与量化难题,高维排序权重法能利用权重数值排序计算综合指数、降低权重量化要求。为证明算法的可用性,基于政策文本挖掘政府决策者主观意见,逐年量化了符合政策导向和时代特色的维度权重排序并分析了中国2000—2019年省级区域发展质量水平。结果表明,新算法评价结果合理、可用性强。中国省级区域发展质量整体水平前、中期平稳上升,后期波动上升;东部沿海省份形成高水平聚集区;随着中部和西南省份的崛起,东西发展不均衡问题有所缓解。本文耦合算法的应用不局限于案例中的区域发展,可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红利支持下进行高效、低成本的指数评价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安全价值评价——以山东长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向敏  殷炜琳 《地理研究》2010,29(3):545-555
当前理论界尚缺乏对旅游安全效益直接量化的研究,这在直接导致旅游企业在安全投入与产出的量化上无法像其它生产资料投入与产出的衡量那样直接明显的同时,也间接导致旅游安全问题一直未引起旅游企业的足够重视。从旅游者自身价值观角度入手,以山东长岛旅游区的旅游者为调研对象,采用自行构建的旅游者安全价值的量化概念、评价体系与测算公式对旅游者安全价值进行量化估算和评价,得出了长岛旅游区安全投入与安全管理产生效益的量化评价与衡量。并得出如下结论:(1)旅游者对长岛的旅游安全满意度较高,因而长岛旅游区可以增加亲海度高、刺激性大的旅游项目,刺激更多消费;(2)可根据旅游者安全支付意愿所表现出的潜在市场需求规模来确定长岛旅游区的安全保障投入,以期在未来市场中将旅游者安全保障的支付意愿转化为实际经营收益。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喀斯特石漠化评价应从现状、危险性以及发展速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所依据的原则,探讨了指标体系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喀斯特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量化界线确定的生态基准,初步建立了石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空间一体化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选择和发展目标,如何对大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以利于相互比较,值得认真探讨。在理论分析旅游空间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选取,包括1个目标层、2个一级评价指标、8个二级评价指标、32个评价因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并经一致性检验,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认为相关结论基本符合实际;最后对该评价体系的运用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系统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当前几种投资环境主流评价模型的优势与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系统评价投资环境的思想,包括现状静态综合评价、针对投资主体的对象性评价和预测评价,重点建立了基于投资环境空间衰变原理和多因素空间衰变测度模型,并采用多要素权重求和模型与主成分模型综合集成,完成了投资环境构成要素影响力的空间衰变测度。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状况诊断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任鸿遵  李林 《地理研究》2000,19(3):316-323
该文首先制定出一套水资源供需状况新的评价原则,即供需用综合评价,协调发展,环境与效益统一,量化及可对比以及层次分析等基本评价原则,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诊断,并给出华北平原缺水的性质与类型。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内16个核心成员城市作为典型案例,构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探究2000—2015年间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与耦合度变化,解析系统间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指数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开发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和环境质量产生更多需求,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被侵占、人口承载增大也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②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平稳,效应映射到空间上,变化幅度与演变特征明显。浙江省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上海与江苏的城市,这与环境自净能力、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理念的宣传等因素相关。③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度较低的城市占多数,处于失调状态。城镇化进程中用地扩张呈现低密度、分散化倾向,对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扰动强烈,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偏离度加大。④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要素胁迫与约束作用强度大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先对中国城市土地使用的各个阶段作了历史回顾。50年代初,中国土地使用是有偿的;1954年开始则施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沿海的部份城市率先进行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改革和实践,建立各级土地管理机构,修改及制订有关法规。文章着重阐述了自80年代开始的部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内容、办法、难点和问题。同时,对我国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认为,土地使用的两种体制将继续并存。为提高土地有偿使用的科学性,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多因素叠加法。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慈溪市小城镇开发区、工业区块土地利用的自身特点和现状数据为基础,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选择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标准计算出慈溪市小城镇开发区、工业区 块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慈溪市小城镇开发区、工业区块仅1 处属于II 级土地利用较集约,其余均属 于III 级土地利用基本集约和IV 级土地利用不集约;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级别开发区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 持续状况差异显著,不同产业类型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显著。由此可见,政策因素对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 利用的影响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地价水平及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地价水平和地价变化趋势受到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论文从城市土地供需和宏观政策角度选取房地产投资额、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占用税等10 项影响因素,采用2008-2010 年全国105 个土地市场较发育城市分季度地价数据,建立地价水平值与地价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行政层次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价格和地价增长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显示,地价水平值与地价增长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且主导因素差异显著:在市级地价影响因素中,房地产投资增长是地价上升的直接动力,而地价增长率则主要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房地产投资额的影响较;省级耕地保护政策对平抑地价、控制地价涨速作用显著,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占用税是省级层次影响最显著的两项政策指标。  相似文献   

15.
城市大气污染是人类目前及未来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而随着交通的发展NOx 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GIS 技术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是目前城市环境健康 问题研究的热点。论文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 浓度、暴露、剂量、效应4 个环节) , 应 用GIS 栅格数据模型和域面分析技术构建城市空气质量健康风险空间量化评估模型, 模拟了主 要大气污染物NOx 的剂量—效应函数关系; 并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进行城市局地尺度NOx 健康风 险评估。  相似文献   

16.
运用系统性思维,在综合考虑国土空间全要素、协调空间规划各阶段的前提下,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FLUS-UGB模型,提出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系统流程,包括基于“双评价”识别本底特征、基于功能遴选划分功能适宜区和基于FLUS-UGB模型划定边界3个步骤。以长春市为例,基于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精度验证,总体精度为0.922 3,Kappa系数为0.844 6,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进而模拟了2035年长春市城镇发展形态,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管控手段。这套划定方法以科学评价识别前端本底,以协同共生整合中端功能,以有机生长优化末端布局,为长春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确立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地区城乡空间转型过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忍  徐茜  李璐婷 《地理研究》2016,35(12):2261-2272
基于多期城镇建设用地矢量数据、自然要素、人文经济要素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识别珠三角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中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论表明:① 珠三角地区城乡空间转型的中心集聚性不断凸显,形成了以“广佛—深莞”为轴的城镇建设用地连绵集聚区;珠江口东岸中心集聚性和空间扩展性强于西岸,核心区域优于边缘区域,形成多核心的“A”型空间结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显著“点—轴”指向性地域特征;空间成长性呈现为“大集聚,大分散”的网络连接的空间特征。② 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内部地理要素及区位条件等共同驱动城乡空间转型,工业化发展和区位条件是核心影响因素。③ 在多重约束下的“控增逼存”政策框架下,人口变化对城乡转型空间扩展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晓平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03,23(2):142-149
开发区是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活动在开发区的集聚,对所在地区的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对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提出我国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双核结构、连片带状结构、多极触角结构等。并指出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主要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外部作用力、城市与乡村的扩散力和开发区的集聚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熵值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2007年的广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社会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2)近年来,广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基本朝有序方向发展,而2004—2006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短暂无序化发展征兆,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增长放缓、环保投入降低所致。(3)通过对广州市与广东省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近年来,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和珠江广州段水质并未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和城市绿化建设更是仅相当于或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广州市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中必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注重人口、土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20.
《Urban geography》2013,34(2):259-272
Africa's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has been especially rapid, averaging about 5% per year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s a result, many urban areas have experienced dramatic growth that is seriously outstripping the capacity of most cities to provide adequate services for their residents. Although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rates in Africa have slowed recently due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HIV/AIDS, urban growth is still expected to double by 2030, leading to dramatic sprawl with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Using Nairobi as an example of a rapidly urbanizing African city, 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using satellite data and addressed the need for models and urban management tools that can guide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policies. Cellular Automata, which integrate biophysical factors with dynamic spatial modeling,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tested using time series of urbanized areas derived from land use/cover maps, produced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with future urban growth projected to 2030. Model assessment results showed high levels of accuracy, indicating that simulation findings were realistic, thereby confirm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Results further showed that the model is a useful and effective tool to foresee the spatial consequences of planning policies in the context of many African cities. The forecast for Nairobi showed unsustainable spraw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