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子标记概述及其在藻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蛋白质标记及DNA标记的四个重要发展历程。纵观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遗传标记的发展,每一种新型遗传标记的发现,均推进了遗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利用7对形态学标记对杂种后代的不同个体依据性状表现进行归类分析,发现了著名的遗传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细胞学标记是指能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等,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来进行基因定位。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同工酶是一种可用于物种起源与…  相似文献   

2.
摘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RAPD、AFLP、mtDNA、SSR等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概述了这些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经济贝类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遗传分化、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和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简单重复序列从1974年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到1989年“微卫星”术语开始使用这段时间是这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阶段。伴随着PCR技术的发明、成熟与拓展,微卫星DNA以其多态性高、随机分布、共显性遗传、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生物学的个体及系统发育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微卫星DNA的发展简史开始,较详细地介绍了它的原理、方法及策略,然后概括了在海洋动、植物的遗传学中,微卫星DNA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鉴定和标记以及系谱认证等领域的研究,展望了其在海洋生物分子育种、基因克隆、生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遗传标记及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地用于赤潮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为形态鉴定方法提供了辅助依据,对揭示赤潮生物的多样性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综述并分析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和分子标记,认为交叉运用各种遗传标记及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析,是今后快速准确鉴定赤潮藻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菜属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4个阶段。DNA分子标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其他遗传标记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1)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生物各个组织、各个发育阶段都可以检测到,不受季节、环境限制;(2)数量极多,遍及整个基因组;(3)多态性高,自然存在许多等位变异;(4)表现“中性”,既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也没有必然的连锁;  相似文献   

6.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双壳贝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学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分子遗传标记目前已出现了几十种,本文主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SSR、RAPD这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在双壳贝类的分类学、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育种研究、病理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分子遗传标记多应用在分类学、遗传多样性、遗传育种方面,涉及的种类较广,但主要集中于珠母贝和牡蛎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7.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 (Harv) Okamura)养殖中常见的3个品系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及遗传变异的研究,构建了其遗传指纹图谱,分析了不同种群的遗传关系,为羊栖菜的种质鉴定及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羊栖菜的种群中共125个个体进行了分析,从3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条随机扩增引物共扩增13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84.4%.从中选择了4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DNA指纹图谱.相关结果对羊栖菜遗传选育和种质鉴定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分型方法进行中国明对虾家系系谱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其数量多、分布广、多态性丰富、检测快速方便、共显性遗传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构建连锁图谱、个体识别、亲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疾病诊断、基因定位等诸多领域.微卫星研究的层次也从群体、个体到基因的表达.虽然有关微卫星起源、演化等相关的理论问题还未研究清楚,但自微卫星标记被发现始就被应用于相关研究,并显示出明显优势,是最具应用价值的标记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0.
DNA分子标记在水生动物遗传学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变异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成为人类一直极力要揭开其奥秘并进行能动性改造的方面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水生生物遗传学的相互渗透,近十几年来,分子标记、基因克隆和基因转移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一些新基因目前已稳定地转人多种水生生物中。目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转移已成为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与主要的农作物相比,水生生物大多数性状均表现为数量遗传、个体基因组高度杂合、进行传统的遗传育种非常耗资、费时和费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水生动物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DNA分子标记大多是以DNA片段的电泳谱带形式表现的。依据其遗传特性,可分为显性和共显性标记两种。依据其在基因组中的出现频率,又可分为低拷贝序列标记和重复序列标记。依其多态性检出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分为以Southern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遗传标记随着遗传学的建立到现在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表现出四种类型: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运用各种遗传标记对海洋珍珠贝的遗传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出有效的保护和复壮方案,加速良种的选育。对遗传标记在珍珠贝类中的应用作了系统总结和比较,四种标记各有特点,应用范围不同,需互相配合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分子标记在未来的育种研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氏珠母贝是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 为了探究繁育亲本及其子代的遗传结构和关系, 本研究运用多元性形态学和SNP标记对马氏珠母贝母本深圳群体、父本海南群体和其杂交子代F1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3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72%, F1和母本群体的形态差异最小, 父本群体与母本、F1的形态差异较大。采用HRM法 (high resolution melting) 应用4个SNP位点对这3个群体进行分型, 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2110~0.2879和0.3317~0.4685, F1的杂合度高于两个亲本;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2643~0.3556, 呈现中等程度遗传多样性。F1与母本之间的基因流Nm最大(7.7701), 遗传距离最小(0.0546), 亲缘关系最近; 两个亲本之间的Nm最小(1.9662), 遗传距离最大(0.1759)。rs8位点可以判别两个亲本群体, 可作为特异性的标记。该结果可以为马氏珠母贝群体遗传结构鉴别、育种群体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鲢、草鱼是传统池塘养殖的四大家鱼的2个重要成员,其遗传资源评估与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功能基因从头克隆等迫切需要序列已知标记连锁图谱工具。本研究将已有鲢连锁图谱新整合53个草鱼微卫星DNA标记和28个鲢InDel-RFLP标记,构建了鲢已知序列标记连锁图谱,标记数326个,达到中等密度水平。构建的图谱将为鲢、鳙资源评价和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等提供工具。另外,本研究初步比较了鲢、草鱼间标记共线性排列,发现两物种染色体既存在共线性,也存在明显重排。  相似文献   

14.
mtDNA COI基因在轮虫分子系统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mtDNA COI基因在轮虫分子系统重建中的作用.扩增并测定了B.calyciflorus和B.quadridentatus mtDNA COI基因部分序列。通过对扩增序列和Genbank中其它轮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OI序列包含丰富的遗传信息。利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在属和物种水平上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利用NJ和MP法构建基因树。各物种形成独立进化枝.在属、科水平上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COI在轮虫系统重建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种内不同的单元型之间存在着遗传差异,部分种类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因此在系统重建过程中要注意种内多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DNA molecular marker is widely used in gunetic andlysis and genetices-breeding of animals today. With DNA markers,it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to observe and exploit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tire genome. The application of DNA markers has allowed rapid progress in investigation of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inberrding, parentage assignments, species and strain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PenaeuschinensishasbecomeoneoftheprimaryspeciesforaquacultureinChina .How ever ,viralandbacterialdiseaseproblemshaveplaguedtheshrimpaquacultureindustryserious lyinChinasince 1 993.Ithasbeenindicatedthatthereducedgrowthperformanceandthein creasedsusceptibilitytodiseasescouldbearesultoflowlevelsofgeneticvariablities (Carretal .,1 994 ) .InordertosupporttheaquacultureindustryoftheUnitedStates,theUSMarineShrimpFarmaringProgramConsortiumhasdevelopedvariousdisease free populati…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在纤毛虫原生动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同工酶、RFL P、RAPD、SAP、AFL P及序列测定技术在纤毛虫原生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相较传统的形态分类学 ,分子标记可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作者就分子标记在该类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及现状作了回顾 ,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翡翠贻贝3个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表型性状、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取自广西北海、广东湛江和汕尾的3个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翡翠贻贝种群间表型性状(壳长、壳高、壳宽、软体部重、体重和肥满度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11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4条带,扩增片断大小为237—2099 bp,种群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7.14%—60.78%和0.174 8—0.190 1。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34条带,扩增片断大小为218—2 695 bp,种群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72.48%—75.22%和0.245 7—0.253 4。RAPD和ISSR分析都表明汕尾与北海翡翠贻贝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结果表明,(1)翡翠贻贝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RAPD与ISSR标记适合于翡翠贻贝遗传多样性分析,但ISSR比RAPD能检测到种群间更高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9.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is a single, usually non‐recombining locus, and often uniparentally inherited. Therefore, its ability to reveal recent gene flow among populations is usually questioned. In this study, the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16 populations of Tridacna crocea (n = 366) from the Indo‐Malay Archipelago (IMA) was examined with 1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using mtDNA, in order to test if the revealed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congruent between the two marker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revealed by the two marker systems was mostly congruent, with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 and microsatellites. The studied populations could be divided by both marker systems as follows: (i) Eastern Indian Ocean, (ii) Central IMA, and (iii) Western Pacific. Populations in the Central IMA showed high gene flow. However, populations in the Java Sea (Karimunjava, Pulau Seribu) were grouped into a separate cluster by mtDNA analysis, while this grouping was not detected by microsatellites. It was also noteworthy that there is obvious heterozygosity deficiency in most of the populations, which may be caused by null alleles, inbreeding or population expansion. Over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tochondrial COI gene is applicable for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and precise recovery of connectivity patterns of giant clams.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mtDNA and nuclear DNA markers can lead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population genetics. Moreover,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facilitate fully displaying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giant clams combining with other researchers'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