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地震谣言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公众传播虚假信息。其传播具有突发性、随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也给公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提升公众了解各类谣言套路后的鉴别能力,把控虚拟空间内地震谣言的产生和发展动态,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及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提出面向公众甄别地震谣言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简述地震谣言的社会危害、特征、传播途径及引起民众恐慌的原因,着重论述正确识别地震谣言的有效方法和应对措施,探讨地震突发时如何正确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地震谣言的起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实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有关地震谣言的新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给出了地震谣言的新定义;对1995年12月-1999年1月期间在我国发生的31起地震谣言事件的起因和平息手段进行了研究,并对地震谣言进行了分类;将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出了可以采用的地震谣言辟谣工作手段和在辟谣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睿  闫俊刚 《高原地震》2011,23(2):63-66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近期国内发生的几次地震谣言事件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从公众心理的角度,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形式多样的地震知识宣传、加强地震谣言的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地震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迅速成为热点事件。本文主要分析在震后24小时内的网络舆情趋势、关注热点、谣言类型、舆情特点等方面,仅对突发类地震舆情事件的掌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网络地震谣言监测系统原理,设计思路和应用情况。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地震谣言频发却又难以及时检测到的问题,用软件方式取代原有的人工监视模式,实现了对网络地震谣言的全天候、高效率的监测。结合网络爬虫和知识库等技术,根据特定的匹配条件对设定范围的网址进行周期性检查,一旦发现疑似谣言信息就以短信和屏幕弹窗方式向值班人员报警。  相似文献   

13.
公益广告有效地引导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但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模式研究相对缺失,本文根据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了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模式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综述了无为县地震谣传的始末,分析了谣传的起因、特点和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我国大地震速报能力,建立中国大地震卫星速报台网,首次在我国建立了全国性实时传输地震遥测台网。本文介绍了台网的设计目标、基本功能、主要技术环节和设备情况。此多已通过了验民并于1997年1月开始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7.
安徽地区震源参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浩  夏仕安  张炳  程鑫  王琐琛 《内陆地震》2012,26(3):257-262
根据安徽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23个地震波形事件,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安徽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特征,再用Moya方法得到2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扣除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得到2009年以来安徽测震台网记录的42个ML≥2.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这些震源参数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地震的地震矩与近震震级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力降与近震震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震级越大,拐角频率越小,震源破裂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18.
地震震情是社会公众敏感的问题。1991年1月中旬,江苏盐城、镇江、无锡等地因震情泄露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文以镇江为例,概述了以电话潮、抢购热、防震风、保险热、谣言惑众、异常骤增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效应;介绍了地方政府发挥领导指挥机能,采取富有成效的应急对策,市县地震办公室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积极配合,迅速平息地震风波,取得显著成效;最后从行为评估、得失评估、预测预报、震情保密、社会宣传诸方面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发挥政府减灾职能作用,做好地震工作。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地震发生,公众易处于恐慌之中,这种情绪便是引发地震谣言并使谣言肆意蔓延的重要原因。文章以2018年8月13日地震谣言事件为案例,着重分析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应对中,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并对应对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