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X射线康普顿背散射(CBS)技术是一项较新的射线安检技术,可以提高复杂背景下安检设备对爆炸物等有机违禁品的探测力度,这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图像中有机违禁品的分割问题,本文分析了CBS技术成像图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EM聚类的图像中有机违禁品的图像分割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腹部CT图像中组织分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割与改进的快速水平集的交互式分割方法。首先对人工给定的一个待分割目标的初始轮廓作膨胀运算,将所得内部边界所有像素点作为源点、外部边界像素点作为汇点构造图,并通过图割方法对CT图像进行初步分割,然后以膨胀所得内部边界作为初始轮廓,通过基于区域竞争主动轮廓模型(RCAC)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FMI资料中提取定量信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对FMI图像数据进行分割.即从实际FMI资料中分离出反映孔洞、裂缝的子图像,然后用相应的方法对分割后的子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提取相应参数.本文通过研究大量图像分割算法,认为奇异点多阈值分割算法、基于过度区的分割算法、Hopfield网络方法、基于图像间模糊散度的阈值化算法是FMI图像分割的有效方法,实现了从FMI图像中将地层中有用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同时,为了得到孔洞及裂缝的形状参数,本文还研究了轮廓跟踪标识边缘的方法以及根据标识的边缘进行填充的算法.在此基础上,也研究了根据目标边缘坐标计算目标的长度、宽度、圆度、裂缝密度、孔洞密度等参数的方法.上述所有方法在SUN工作站GeoFrame平台上开发成功,通过对LX45等八口井的处理结果与岩心分析数据对比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医学CT图像中,肺实质区域的准确分割乃是肺结节检测的基础,其对于临床肺部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综述基于医学CT图像的肺实质分割算法,然后详细阐明肺实质分割的主要步骤,探讨几种典型算法的分割效果,包括肺实质与肺气管的比较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综合几种常用的分割算法与改进,提出一种实用性强、鲁棒性较好的肺实质分割算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能量X射线透射技术的物质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射线装置已被证实具有揭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特性的能力,这种特性对于探测违禁品是相当重要的.尽管X射线探测方法作为一种自动探测违禁品的有效手段已经开始商业化,然而大多数技术都还不是很成熟.研究了一种基于X射线透射技术的物质分类识别的更有效方法,物质按有效原子序数分成有机物、无机物和混合物,实验证明此方法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直方图的阈值分割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基于ICT的引信实时检测中,合理的闽值化分割算法对引信自动检测的精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图像的灰度直方图特征,本文提出一种通过面积比值与灰度级概率的关系来求取分割阈值的阈值分割算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及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射线检测发动机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分割算法相比较,同时结合最新发展的数学理论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用了一种有效分割方法,使其在提取效果和处理速度上都能获得预期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基于图像分割的双能CT不完备数据重建算法,提出了图像分割过程和方程组求解环节是优化算法的两个关键点,同时给出了初步优化方法。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方面因素选取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重建图像质量。因此,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如能改善这两方面因素,基于图像分割的双能CT不完备数据重建算法的重建性能将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高光谱遥感图像小目标探测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修瑞  赵永超 《中国科学D辑》2007,37(8):1081-1087
概括性总结了高光谱遥感图像小目标探测算法的研究进展, 揭示了图像白化处理是诸多算法能够成功应用于小目标探测的本质原因所在; 提出了基于样本加权自相关矩阵把大目标转化为“小”目标从而进行有效探测的思想和算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ICT图像序列,研究了基于Facet模型和基于矩的亚体素表面检测算法,并通过引入基于Otsu的阈值分割预处理环节,大大减少了待处理体素的数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始算法的处理速度.最后在对航空发动机叶片仿真数据的实验中,对比了算法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两算法检测精度均可达1/5个像素以内,预处理环节的引入可将原始算法速度提高约4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在地震异常指标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算法分析了《中国震例》一书中记载的众多复杂的地震异常指标,通过约简去掉其中无关紧要的指标,保留一些彼此独立的关键核心指标,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更客观、更全面、更合理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式识别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半主动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识别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算法,根据被控结构(层)位移及速度及它们相应的组合构成的特征向量,来划分动态模式,然后,区分不同的动态模式采用不同的模糊控制策略。且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其与符号控制律(半主动控制常用)以及被动控制的控制效能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行包CT安检设备针对行包进行螺旋扫描和定点扫描检查,输送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输送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扫描图像的质量和违禁物品的图像采集。本文阐述了研发CT安检设备专用输送系统的必要性及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难点,并简要论述了针对以上难点设计的一款采用内置伺服电机和同步带方式传动、进给速度可控、定位精度高、模块化设计的新型输送系统。此系统大力支持行包CT安检设备的整机设计,保证了整机系统功能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近年来,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受到航空安全等需要的驱使,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用X射线探测行李中的爆炸物和其他违禁品的几个主要方法做了一个回顾,阐述了用单能法、双能法、双视角、散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法和立体匹配分层成像法进行物质识别的基本原理,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和讨论,最后对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地震资料分辨率降低,得不到深层介质的精确信息实际上是由于大地吸收效应的影响.同时与双程波动方程相比单程波动方程避免了多次波的干扰并且计算效率高、占用内存少.本文首先基于开尔芬粘弹性介质模型将品质因子与单程波分步傅立叶法波场延拓算子相结合,实现了粘弹性介质波场延拓,从而将单程波弹性介质波场延拓推广到了粘弹性介质.然后在定位原理,数学检波器原理以及等时叠加原理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粘弹性介质非零偏移距叠前正演模拟.最后将数值模拟得到的正演记录进行弹性偏移和粘弹性偏移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数值算例可以看出,粘弹性介质叠前正演深层的反射波能量减弱,同相轴变粗,频带变窄,主频减小,分辨率降低;粘弹性偏移不但实现了振幅的恢复,而且同时偏移剖面的垂向空间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6.
超高阶次Legendre函数的跨阶数递推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了Legendre函数的跨阶数递推算法,并利用该算法在双精度数范围内计算了按间隔为1°余纬从1°变化至89°对应的直到完整的20000阶次的归一化连带Legendre函数的值.为验证计算精度,通过多种途径对该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算得的每个阶次连带Legendre函数的值至少具有10-10这样的绝对精度.此外还对该算法的计算用时进行了统计,结果为该算法的计算用时大约是Legendre函数计算中常用的按阶数递推算法用时的1.6倍.  相似文献   

17.
稳定高效的时域反Q滤波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等效Q值的时域反Q滤波算法,其允许等效Q值在垂向上随时间连续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弱变化;将加权最小平方方法优化设计思想引入到时域反Q补偿短算子设计当中,给出最优时域短算子设计,将大量的频率域乘法工作转化为少量的时域褶积运算;采取表驱动方案,将短算子的构建与反Q补偿运算相剥离,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提出了一种新的稳定性控制方法,其既保证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又满足短算子设计精度的要求.数值计算表明:时域反Q滤波算法可以取得与频域算法相同的补偿效果,并保证算法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金江军  潘懋  徐岳仁 《内陆地震》2007,21(2):135-141
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3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回顾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城市用地类型的城市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以及基于专家打分法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方法.最后设计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流程,并给出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算法.  相似文献   

19.
运用小波分析理论研究了Molodensky边值问题的计算方法,论证了该类问题的计算对于精化重力场模型的意义,即可以放弃考虑地球密度的各种重力改正。针对解析延拓法,证明g1项奇异积分在Chauchy主值意义下的存在性。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征,特别适用大范围计算g1项的值,这为精化重力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ast, arithmetic and geometric means have both been used to characterise pathogen densities in samples used for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 models. The calculation of total (annual) risk is based on cumulative independent (daily) exposures and the use of an exponential dose–response model, such as that used for exposure to Giardia or Cryptosporidium. Mathemat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arithmetic mean is the appropriate 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for microbial concentration with respect to repeated samples of daily exposure in risk assessment. This is despite frequent characterisation of microbial density by the geometric mean, since the microbial distributions may be Log normal or skewed in nature.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supporting the use of the arithmetic mean has been based on deterministic analysis, prior assumptions and definitions, the use of point-estimates of probability, and has not included from the outset the influence of an actual distribution for microbial densities. We address these issues by experiments using two real-world pathogen datasets, together with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nd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arithmetic mean also holds in the case of a daily dose with a finite distribution in microbial density, even when the distribution is very highly-skewed, as often occur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Further, for simplicity, in many risk assessment models, the daily infection risk is assumed to be the same for each day of the year and is represented by a single value, which is then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p Σ, which is a numerical estimate of annual risk, P Σ, and we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is simply a function of the geometric mean of the daily complementary risk probabilities (although it is sometimes approximated by the arithmetic mean of daily risk in the low dose case). Finally, the risk estimate is an imprecise probability with no indication of error and we investigate and clarif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sk and uncertainty assess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predictive model used for total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