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河县连续3天出现霜、这几天的气温、地温都高于0℃,霜一般都凝结在较干的植物面或物质上,这种现象很少见。有人认为,有冰晶结构出现就应记录霜,有人认为既然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应记霜,究竟怎样记录正确呢?气象学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冰气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呈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并且贴地层空气温度必须低于0℃。为此记录霜不合适,但地面物体上确实出现了霜,这应怎么办呢?1气温、地面最低高于0℃时出现霜的原因从天气图上看,这场霜的形成主要是冷平流入侵使下垫面温度降低造成的。另外…  相似文献   

2.
是记霜还是记露我站是3次观测站,夜间不守班。在春末晴朗的日子里,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8h观测时只有露。有些同志认为,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08h有露,夜间必有霜,08h的露是太阳出来后霜融化而成。因此,按规定不记露,只在夜间...  相似文献   

3.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4.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5.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夜间不守班的3次观测站容易漏记或错记霜。例如1999年3月23日,07时起来巡视仪器时,发现观测场草地上湿漉漉一片,天空无云,地面最低温度为-0.8℃,最低气温为1.6℃。此时霜和露都有可能出现。找几片角落里的叶子,仔细观看,发现正面有许多小水珠,反面有一些微小的冰晶,这种情况天气现象应记霜。初冬季节也容易出现上述情况。这种季节,只有适当早起并仔细观察,才有可能不漏记霜。初春时节谨防漏记霜@魏军霞$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454150  相似文献   

6.
早晨.在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有霜,而观测场内大部分草坪上、观测场周围的菜叶上及测站四周的麦苗上却不见霜,只见露.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在1℃以上.这时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是否应记录呢?我站有的同志认为,只要看到霜.不论在哪里看到或者范围大小均应记录。但我认为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不应记录。原因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上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7.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以下呢?  相似文献   

8.
凌华 《气象》1975,1(10):19-19
霜和霜冻的区别 人们往往把霜和霜冻看成一回事,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 霜和露、冰、雪等一样,是一种天气现象。当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疏松的冰晶,叫做霜。霜和露的形成原因一样,都是由于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地面或地面物体  相似文献   

9.
露和霜能否同时存在?露和霸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但其形成的原因是相似的.露是水汽在地面及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珠,钻是水汽在地面和地物上驻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由瞩珠冻结而成的冰珠也记为楷.因此,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及近地物体表面温度的高低是形成露或...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度(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0~22.7℃,全区大部比常年偏低0.4~0.7℃;年降水量为973.0~2277.4毫米,钦州、防城港两市和南宁、玉林两地区南部比常年偏少1~2成,百色地区大部偏多1~2成,其余地区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21.5~2266.5小时,大部份地区偏少80~300小时。1996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以夏季洪涝灾害及春季低温冷害最为突出,7月19日柳州市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洪水;其次是冬季霜(冰)冻天气及春、秋干旱。本年度气温偏低,日照偏少,洪涝严重,全年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多利少,属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11.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温度高于0℃时形成露,低于0℃时形成霜.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0~12月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降水北多南少,日照接近常年。2001年10~12月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高0.1~0.6℃。10月平均气温全省偏高1℃以上,以瑞金市偏高2.1℃为最大。11月除上饶市东部和南部较常年偏低外,全省其它地区接近常年。12月除景德镇市、上饶市的东北部较常年偏高0.3~0.7℃外,全省其它地区偏低0.1~1.6℃。2001年10~12月降水除吉安市的南部、赣州市较常年偏少0.4~5.2成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偏多0.6成~1.2倍。其中信江流…  相似文献   

13.
露是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因接触冷却的地面或物体后达到饱和所形成的凝结物。凝结温度在 0℃以上便形成露 ;0℃以下形成霜。夏末秋初 ,近地面空气层湿度较大 ,晴朗微风的天气较多 ,夜间时间长 ,有利于辐射冷却 ,因此常常出现露。另外疏松的沙土、植被表面 ,辐射冷却作用强 ,形成露  相似文献   

14.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 ℃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地面最低温度>0℃、有雾凇和积雪时,观测员漏记霜的问题,从霜的成因,附着物,外形特征说明了霜与露并存;霜与雾凇并存,霜与积雪并存时的判别及其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16.
广西1993年度气候影响评价广西气候中心1概况及总评1993年度(1992年12月至1993年11月),我区各地平均气温在16.6—23.2℃之间,与常年相比,除天峨、阳朔、金秀、宾阳、南宁、崇左、凭祥、钦州、北海9个县市偏高0.5—0.8℃外,其余...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度(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0-22.7℃,全区大部比常年偏低0.4-0.7℃;年降水量为973.0-2277.4毫米,钦州、防城港两市和南宁、玉林两地区南部比常年偏少1-2成,百色地区大部偏我1-2成,其余地区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21.5-2266.5小时,大部分份地区偏少80-300小时。1996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以夏季洪灾害及春季低温  相似文献   

18.
湿度测量技术繁多,露点测湿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露点测湿技术设计的仪器能在全量程内达到较高准确度。本文以《气象仪器观测方法指南》中公布的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为基础,结合误差传递理论,计算得到不同等级露/霜点温度标准不确定度下的相对湿度标准不确定度,以此探究露点测湿技术在准确度上的优势。结果表明:在-60~60℃的全温度范围内,露点仪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在低温高湿情况下较大;当环境温度和露/霜点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均为0.1℃时,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最大不超过2.0%,满足《气象仪器观测方法指南》中对湿度标准器标准不确定度最低要求;当环境温度和露/霜点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0.3℃(0.5℃)和0.1℃时,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最大不超过4.3%(7.0%)。可见低温情况下,露点仪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霜的形成原因与露相似 ,其主要区别是露为水珠 ,而霜为冰晶。因此 ,有霜时的贴地空气温度必须低于 0℃。植物体的温度降到 0℃以下时 ,其细胞会冻死或会降低其生理机能。东北区的气象台把日最低气温低于 2℃、0℃、-2℃作为轻霜冻、中等霜冻和严重霜冻的指标。初冬的无霜日数和春末终霜日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是气象为农、林、牧、副、渔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常 ,人们将轻霜冻称为霜 ,而将中等以上强度的霜称为霜冻 ,但在记录中 ,均记为天气现象“ ]”。据统计 ,不少年份我国东北各省遭受霜冻灾害的农田均在几十万公顷以上。如 1 …  相似文献   

20.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 ℃.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 ℃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 ℃以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