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部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扭)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扭)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麻江新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外缘环境中旋卷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旋卷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认为该旋卷构造是新场逆冲推覆构造在特定条件下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李明道  陈金荣 《贵州地质》1995,12(3):240-243
本文描述了麻江新场逆冲的推覆构造体系外缘环境中旋卷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旋卷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认为该旋卷构造是新场逆冲推覆构造在特定条件下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马俊文 《江西地质》1997,11(1):27-34
本文描述了赣中晚二叠世早期鹦鹉螺5属8种,其中包含有7新种、1新属。本文对江西乐平煤系中的鹦鹉螺,作了简要介绍,该煤系中含鹦鹉螺化石较多,壳体形状直壳和旋卷壳的均有,其中以旋卷壳的鹦鹉螺最为常见,反映旋卷壳鹦鹉螺在晚二叠世早期的鹦鹉螺动物群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 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北京,1987)论文集(英文版)共五卷,全套约2,000页。其中第二、三两卷已出版,其余二卷正在印刷中,预计年底前全部出书。各卷内容如下:第一卷——大会概况和大会学术报告,多为综述性报告,包括中国的石炭纪地层、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地理及煤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欧洲石炭纪古地理演化;石炭纪古地磁学的应用及石炭系的主要划分等等;第二卷——石炭纪地层学(18篇),石炭纪一二叠纪界线及二叠纪地层学(11篇),古无脊椎动物学(12篇)及古脊椎  相似文献   

7.
麻花状S型褶皱及其模拟实验——以铜官山背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花状S型褶皱系作者之一从S状构造型式中划分出的一种亚类;对于这类构造式的变形特征过去研究甚少。通过对铜官山S状背斜观测揭示了这种构造型式的变形特点,并据此进行了模拟实验。从而提出了在地质构造中存在类似多层薄壁管扭转变形的地质体的变形;文中还指出旋卷构造应分为平板旋卷与圆柱扭转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空心纱网卷式速凝水泥锚固剂及平头式金属锚杆杆体和结构,操作技术,应用等内容,提供了推广锚喷支护技术的可靠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宏篇巨著《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丛书分国家卷(共20卷,1350万字)和区域卷(共31卷),由路甬祥院士任总主编,牛文元教授任执行总主编。国家卷涵盖了中国人口、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时间前行的脚步,一个崭新而非凡的2013年已如期而至。此刻,我们已将《中国煤炭地质》第24卷封卷定格,成为历史记忆。眼下,我们已然重新上路,开始了本刊2013年的编辑出版。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特别向本刊的上级领导与各理事单位、本刊各位编委与广大读者作者,以及全国煤炭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应多元化投资的市场需求,找准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定位,本文通过对其他服务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成功实例剖析,提出了一体化服务与“菜单式”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并对国有设计院经营模式的转轨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SCADA系统在陕京二线输气管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14.
"Red Beds" of Yunn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N.BIEN 《地质学报》1941,(Z1):157-201
正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alled 'Red Beds" in Central andWestern Yunnan was first made known through the different reports of J.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与必须抓住“第一要务”,“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RANJC Andrej 《中国岩溶》2009,28(2):169-174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a,这是因为vrtac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  相似文献   

17.
18.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陈安定 《地质论评》1998,44(5):470-477
有关专家认为,“未熟生烃”是我国新生代盆地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现象,本文剖析了这一论点背后隐含的矛盾,并以苏北盆地部分断陷中存在的“不等深等温”“不等深等熟”,成熟度指标与埋深关系的“平行变浅”分布等资料为依据,提出此现象当源于“古大于今”埋深史这一特定地质背景(或称为退化受热史)若以恢复的最大古埋深重新勾画产经曲线,所谓“低温早熟”现象即可消除,既然未熟生烃现象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未熟的石油,同时指  相似文献   

19.
铀"成矿壳层"与"热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富集成矿在垂向分布上受一定标高控制,形成具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层带(俗称成矿壳层)。这个层带的出现受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的双重控制,下限面为韧脆性构造转换面,铲状断裂系的下铲面,以剥离断层为界面,是岩石温度变化的突变面、构造环境(压、张)反差明显的变化面,也是酸、碱分离及氧化一还原交替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转换面,构成铀“成矿壳层”的底面;上限面为古大地水准面,是地壳表面重力向量的势能等值面,它控制了区域侵蚀基准面、潜水面、渗入水的氧化一还原渗透面、上升的深部溶液与下降水的混合面,是铀成矿壳层的上界面。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鸟类飞行起源的2种假说:"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详细讨论了2种假说的理论支撑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鸟类的祖先和原始鸟类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任何有利的地形和地物来帮助滑翔和起飞,而不是仅仅依赖直立高大的树木。"地栖起源"假说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或更符合客观事实,同时提出了"地栖起源"假说的新模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