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移动气象雷达车避雷针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对一部移动气象雷达车进行的防雷检测为例,通过滚球法和雷击概率与避雷针高度关系公式,计算了避雷针保护范围,研究了避雷针合理高度和最佳位置的选取方法。根据气象雷达波特点,分析了雷达车避雷针材料的选用要求。从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优先选用避雷针的原因。针对雷达车移动特点提出了避雷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Satelit+提前放电避雷针的冲击电压放电试验,分析了提前放电避雷针的放电灵敏度和提前放电避雷针内部提前放电脉冲振荡装置在冲击电压作用后的工作性能,得知Satelit+提前放电避雷针具有显著的引雷作用,比普通避雷针的放电灵敏度高3.7%;提前放电避雷针作为防直击雷设备时,比普通避雷针更能有效地减少雷电的绕击和侧击;提前放电避雷针在高电压冲击后,其提前放电特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杨磊 《四川气象》2007,27(3):31-31,36
本文根据Satelit 提前放电避雷针的冲击电压放电试验,分析了提前放电避雷针的放电灵敏度和提前放电避雷针内部提前放电脉冲振荡装置在冲击电压作用后的工作性能,得知Satelit 提前放电避雷针具有显著的引雷作用,比普通避雷针的放电灵敏度高3.7%;提前放电避雷针作为防直击雷设备时,比普通避雷针更能有效地减少雷电的绕击和侧击;提前放电避雷针在高电压冲击后,其提前放电特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滚球法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避雷针设计高度的方法,用于防雷设计中常见的避雷针高度计算以及防雷检测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现场确定。  相似文献   

5.
詹敏  石天青  高林 《山东气象》2009,29(2):50-52
双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确定是多支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确定的基础,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最简洁方式是采用绘图法,本文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图形结构、图形布局设计、类的设计、软件实现四方面介绍了双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绘图软件的面向对象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磊 《广东气象》2009,31(2):43-44
根据滚球法的原理,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对多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得出结论:多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可以计算的,但因计算过程过于繁琐,因此最好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相比一两支避雷针或多支等高避雷针,多支不等高避雷针在提高防雷安全性和降低经济成本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雷电防护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保障雷达站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特别是直接雷击防护方案的设计。本文利用滚球法给出了求解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避雷针高度的反推方法,分别计算了一定条件下采用2支、3支、4支避雷针方案所需的避雷针最低高度,并利用三维绘图法测量、验证。结果显示,滚球法计算结果和绘图模拟结果一致,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采用3支避雷针对称分布的保护方案为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避雷针设计最佳方案,采用3支避雷针的方案,屋顶边缘至天线罩的水平距离需大于3.34m。  相似文献   

8.
闪电先导随机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闪先导发展特征,建立了一个闪电先导的二维随机模式,并模拟研究了下行先导与避雷针或地面的连接过程。模拟得到下行先导感应电荷的数量级为10-4 C/m;下行先导出现明显的分叉,且先导接近地面时分叉逐渐增多;模拟的连接过程形态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效拦截闪电下行先导,但避雷针正上方的下行先导并不是百分之百击中避雷针,远离避雷针的下行先导仍有很大概率被避雷针拦截;在下行先导与避雷针水平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建筑物越宽越矮,避雷针有效拦截闪电先导的概率就越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绘图法获取避雷针最小高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定保护物高度和保护物高度处的保护半径,求取避雷针的最小高度通常只能通过国标中给出的计算式进行反算。以单支避雷针为例介绍了采用AutoCAD软件绘图获取避雷针最小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避雷针在防雷技术上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避雷针的概况及其使用原理,然后阐述了用滚球法来分别确定避雷针对建筑物的保护范围和雷击点,并说明其应用情况,最后分析了新型避雷针的发展趋势,在综合防雷设计中需要引进内外兼备的防雷技术来共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针对避雷针对天气雷达回波影响的问题,通过对天气雷达的盲区及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理论分析,利用HFSS仿真软件及实验的方法,研究水平极化下,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避雷针的雷达散射截面,结论是:在相同材料避雷针及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高度、半径与其雷达散射截面呈正相关;在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为理想金属的雷达散射截面比塑钢与理想金属组合材料的雷达散射截面大;实验结果表明避雷针架设在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天线附近时,对雷达回波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结果为在天气雷达附近架设避雷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该文讨论的接闪器仅指避雷针。安装了避雷针(接闪器)还会不会发生雷击事故?避雷针的效率究竟有多高呢?我们先从避雷针的设计理论滚球法说起。雷雨云中不同部位聚集着不同极性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云团之中、云团与  相似文献   

13.
根据防雷设计中常见的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屋顶、斜坡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4.
多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滚球法计算多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附录四中已作了简要介绍,但由于个人的理解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正确的理解、掌握《规范》附录提供的方法,是使避雷针对保护物提供有效保护的关键,下面通过实际计算例子,介绍我们常用的计算方法。1双支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双支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是多支避雷针计算的基础,附录四提供的方法可归纳如下:当双支避雷针的高度h≤hr,针间距离D≥2%h(2hr-h)时按单支避雷针方法计算。当D<2%h(2hr-h)时,外侧按单支避雷针方法计算;两针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结合随机击穿原理,建立了闪电先导随机发展二维模式,模拟研究了建筑物上避雷针对接闪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导位于建筑物正上方,单根避雷针接闪频数约占总模拟次数的90%,5%的闪电仍然能击中建筑物;(2)改变先导初始位置,先导与建筑物相对水平距离越近,避雷针接闪次数越多,雷击点分布趋向先导初始位置一侧;(3)建筑物顶部均匀布置3根避雷针,接闪总次数比实验2高3%,中间避雷针接闪次数比实验2减少57%,左右两侧避雷针接闪次数随先导位置而变化。安装多根避雷针可有效降低建筑物拐角处遭受直接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有关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模拟试验和研究理论成果。通过对受雷击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对避雷针保护范围有关问题的看法。介绍了省立医院防直击雷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磁辐射理论分析了避雷针接闪雷电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提出对避雷针电磁辐射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几何计算法判断三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几何原理,对三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几何结构进行分析求证,推导出避雷针的垂直保护范围和侧面保护范围的高度计算公式。通过公式计算,可直接确定某一点的避雷针保护高度。  相似文献   

19.
准确测定避雷针保护范围是目前基层气象台站防雷减灾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结果是在依据有关雷电理论经模拟实验和资料统计及分析总结的前提下得到的。实践证明 ,只有处于避雷针保护范围以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才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直击雷击的危害。因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防雷工作实践 ,对避雷针保护范围随其高度变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1 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方法雷电现象是概率性现象。关于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方法不尽一致 ,归纳起来大致上有如下三种 :( 1 )折线法 ,即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一折…  相似文献   

20.
从防直击雷的角度 ,计算了高尔夫球场的年预计雷击次数 ,探讨了设立避雷针进行防护的可能性和避雷针架设的位置 ,提出建立掩蔽所和处理金属围栏的方法以及雷雨天球场上人员自身防雷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