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后(2006年)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元素(Cd,Cr,Cu,Pb,Zn,Al,As,Ca和Sr等)质量比和黏土组分百分含量,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Cr,Cu,Pb,Zn和As)的污染程度,评价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状,定量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结合2003年的资料,讨论了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排序为:AsCrCdZnCuPb;表层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度",6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CdAsCuCrPbZn。从区域差异来看,杭州湾口外泥质区和长江口外东北偏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Cr,Zn,Cu和Pb)的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出现相对高值。从元素差异来看,Cd的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值区的分布明显异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说明Cd存在与其他重金属元素不同的富集机制,很可能是因为Cd更易受悬浮体浓度、有机质含量以及水体盐度的影响。与2003年的资料相比,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后(2006年)表层沉积物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和重金属元素(除Cd之外)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高值区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12月,对长江口北部和江苏南部海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沉积物化学调查,调查海域范围较广、布点密度较高,为全面深入地研究该海域的底质分布状况积累了重要的资料.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r含量的分布特征;讨论了重金属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并以有机质含量作为环境因素的校正因子,判别了异常值;Cu,Zn,Pb的含量相互之间也呈明显正相关,除了由于三者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之外,可能表明它们在本调查海域有相似的污染源.以平均富集因子对重金属的富集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为中度污染,Zn,Pb,Cr均为轻度污染,重金属的富集程度Cu>Zn>Cr>Pb.  相似文献   

3.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Cd的含量分布以及富集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海域中Cu、Pb、Zn、Cr、Hg、Cd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Mn、Pb、Zn、Cr、Fe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整体上象山县和舟山群岛近岸海域的含量高于研究区北部含量;Hg在长江口南端含量较高,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Cd在长江口南端以及象山县东含量较高,在研究区中部含量较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只有部分站点处于生态危害的中等级别,大多站点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Cu>Pb>Cr>Zn;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首先是Cd,其次是Hg。对底质环境质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象山县和长江口外以及济州岛西南近海海域的底质环境较差,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来源以及沉积物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很不均匀,除硫化物外,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以及氮磷基本呈现长江口和杭州湾东北近岸的上海外海出现高值,其他区域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2007年秋季航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了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总铬的含量与分布,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评价。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通过灰类白化权函数确定海水水质分级界限及各参评指标对不同等级的聚类权,构建了海水中重金属的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合理地评价海水中的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总体情况良好,但是汞、铅含量偏高,尤其是汞。长江口外以北、杭州湾北岸口外及舟山群岛邻近海域的海水水质相对较差,陆源排污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2018年12月8日和15日对大亚湾石化区第2条排污管线排污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排污口海域海水、沉积物中的污染因子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该海域海水中富营养化因子污染水平较低,重金属污染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大亚湾海域海水中重金属背景值较高。沉积物中各污染因子均属于低污染水平,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铬、铅和锌。第2条排污管线投入使用以来,对周边海域的影响尚在较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卢冰  熊健 《海洋学研究》1994,12(4):43-47
本文根据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石油烃和苯并芘的含量分布,并对其归宿作了初步设计。结果认为,悬浮物质的吸附沉降作用是影响石油烃含量的主要因素,而长江冲淡水的稀释作用为次。长江口区及邻近海域具有较大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故该调查区基本可视为未污染区。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石油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石油烃和苯并芘的含量分布,并对其归宿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认为,悬浮物质的吸附沉降作用是影响石油烃含量的主要因素,而长江冲淡水的稀释作用为次。长江口区及邻近海域具有较大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故该调查区基本可视为未污染区。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黄海海域生物质量调查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自山东日照至长江口范围内江苏黄海海域18个站位的野生鱼类和甲壳类经济动物体内的污染物水平,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Cu,Pb,Cr,Cd,Hg,总As和石油烃,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污染负荷评价。从地域分布来看长江口和吕四港的整体污染水平较高,污染负荷指数为0.35;海州湾和东沙污染水平相当,污染负荷指数为0.25;东沙Cd污染较突出。从生物种类来看鱼类和甲壳类的总As含量较高;大部分生物均发现中度石油烃污染;甲壳类生物体内Cd含量濒临超标限;其余各类生物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标准值。  相似文献   

10.
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1年洋浦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选择2种评价方法(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了解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远岸海域明显增高,可能已受到陆源污染的影响;洋浦港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大部分海域沉积物属无污染,仅部分样点沉积物中Cd、Pb受中度污染;洋浦港附近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较国内其它港区轻,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典型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依次为Pb、Hg、Cd、Cu、Zn。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 × 10-6,0.17×10-6,72.91×10-6,10.60 × 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 Zn>Pb>As>Cd> 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 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东海沿岸海域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冷原子吸收光度法对2007年6月份在东海沿岸海域采集的牡蛎(Ostreasp.)样品中的Cu、Zn、Pb、Cd、As、Cr、Hg、Ni共8种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u和Zn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重金属的含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海洋贝类的生物质量标准相比,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基本上都还没有超过各自的第二和第三类评价标准,这说明当前东海沿岸海域牡蛎的生物质量总体上尚较好。各类重金属在东海沿岸海域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以长江口含量为最高,其余海域含量较低,各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环境质量较好,第二类环境质量一般,第三类海域环境污染程度较严重,人类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3年01月(冬季)和2013年06月(夏季)的调查数据对湛江港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铜、锌、铅、镉、砷和汞)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现岸边海域高于深海海域,东海岛北面海域高于东面海域;对比冬季和夏季的调查结果,调查海域海水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夏季高于冬季。用单项污染指数对海水中的重金属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海水中的Pb污染较明显,Cu和Zn轻度污染,其余元素(Cd,As和Hg)均未超过相应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限值,夏季重金属污染指数高于冬季,可能与陆源重金属污染物入海的影响有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均低于相应的标准限值,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采用瑞典科学家H覿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生态危害程度HgAsCdPbCuZn。  相似文献   

14.
茂名放鸡岛海域水体重金属的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 2004 年 12 月和 2005 年 11 月对茂名放鸡岛海域进行的两次详细的重金属污染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水体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分布特点,并按综合指数 WQI 法进行评价,分析其污染来源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茂名放鸡岛海域超标重金属主要是汞、砷和铅,重金属污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小放鸡岛周围,莲头西、南以及大放鸡岛北,小部分分散在距大放鸡岛较远的南部海域.对比两年的调查结果,2005 年茂名放鸡岛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3和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元素铬、铜、镍、铅、锌、铝、钙和锶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完成到2006年6月,长江输沙量逐年减少,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黏土的百分含量明显增加,但是沉积物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重金属元素大多在泥质区沉积物中富集,高值区沿岸线呈带状分布,在最大浑浊带和口外羽状锋处达到峰值。在长江大量物质输入的背景下,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其他类似河口较低。河流的陆源颗粒输入、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氧化还原条件也对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人为污染)对长江口外泥质区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重要影响,尤其对铅和锌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显著。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以来,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沉积机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重金属元素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物质来源、分布规律、累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列举了部分国内外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当前国内对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以胶州湾污染尤为突出,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污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其余区域调查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陈彬  范德江  郭志刚  王亮  李巍然 《海洋学报》2014,36(11):101-110
长江每年输送大量的泥沙进入东海,其中细颗粒沉积物具有搬运距离远、扩散范围大的特点,成为示踪河口及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的良好载体。本文基于采自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细颗粒组分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沉积通量,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和搬运沉积过程。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Cu、Cr、Ni、V和Zn含量、沉积通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总体表现为长江口及浙闽沿岸高,向外急剧降低;该区细颗粒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长江,入海后向两个方向扩散,其一为向西南方向扩散,沉积于内陆架泥质区;其二是向东的跨陆架输送,沉积于长江冲淡水影响的海域。从长江口向西南方向的输送和沉积是长江入海重金属最重要的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重金属Cu,Pb,Cd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中各化学形态间的含量,及其在长江内河段—河海混合界面—海区间的各形态间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中重金属以非残渣相为主要存在形式,其中铁锰氧化物为重要的清除载体;以铁锰氧化物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含量受水环境盐度和pH控制;通过多元回归计算求得重金属与pH值、盐度(X_s)、悬浮体(X_(s.s))的多元一次方程。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以第二次全国污染基线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本海域硝酸盐分布沿岸高,外海低;磷酸盐由外海向长洚口门呈舌形递增。长江口内营养盐含量明显偏高,这主要是长江口径流携带大量沿岸污水进入本违法乱纪 域所致。本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一旦外界条件成熟,极易发生赤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七连屿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8月在七连屿海域布设20个采样站位,共采集到22个表层海水样品及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As、Hg)的含量,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相关性分析对水质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沉积物质量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CZn>CPb>CAs>CCr>CCu>CCd>CHg,部分站位海水铅含量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是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该调查海域表层海水属于清洁型;海水中Zn-As、Cr-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两组元素存在明显异源性;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仅存在轻微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