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9年5月23~24日台山出现特大暴雨降水过程,降水量级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环流背景、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实况资料和各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阐述当时的预报思路,指出数值预报产品和指导预报雨量量级偏小是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实况资料可以订正数值预报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邓兴旺 《湖北气象》2006,25(4):14-17
为了提高基层气象台站暴雨预报与服务的水平,使用T213等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资料,采取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方法,对2004年6月下旬孝感市一次大暴雨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数值预报产品存在明显误差,二是上级气象台指导预报精细化不够,三是孝感市气象台预报工具出现偏差,四是本地预报经验方法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特征和ECMWF、T639数值预报模式误差的分析,对2010年1月23日沿天山一带降雪过程以及鸟鲁木齐市中量降雪漏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发现这次过程ECMWF数值预报对于锋区上的弱系统预报能力较差,而T639模式预报较好。预报员过分依赖ECMWF数值预报是造成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在短期天气预报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数值预报产品,而应在有效检验的基础上结合其它信息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2010年10月10日发生于宁夏南部山区的一次罕见大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预报失误原因,借助诊断分析和统计分析,分析了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相关物理因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能力,认为这次天气过程中,降水量级和降水性质的预报失误,是因为对本地秋季重大天气成因及规律认识不够,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误差把握不准,并且过度依赖数值...  相似文献   

5.
孙敏  袁慧玲  杜予罡 《气象》2018,44(1):65-79
本文分析了2015年3月17—18日上海地区连续两天发生最高气温预报失误的天气背景,并使用当日实况观测和业务预报使用的数值模式资料,剖析预报失败的原因,分析表明:对天空状况的误判是导致17日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且东南风预报偏强更进一步增大了预报误差;冷空气影响时间的判断失误是导致18日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从模式预报的实时检验、预报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角度分析了预报中存在的问题:预报员应重视本地和上游实况,从传统对单一确定性模式预报的依赖向多模式多起报时次及能提供概率预报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业务集合预报的分析思路转型。此外,还需加强对集合预报的系统性检验、评估及数值预报释用产品的开发,增加包含不确定性信息的公众天气预报发布形式。  相似文献   

6.
广西一次强降水天气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 ICAPS提供的常规资料和卫星资料,对广西一次强降水天气成因以及几家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沿切变线东南移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原因,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过程的预报效果较好,深入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研究是提高重大天气预报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9年10月4日午后,洛阳市的市区、新安、宜阳、嵩县一些乡镇出现明显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中短期预报出现漏报失误,由于其发生在国庆、中秋双节和秋收秋种关键期,给洛阳气象服务造成很多不良影响.针对预报失误原因和小概率强天气发生的各种机理,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影响天气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地面冷空气抬升的有利条件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难度大和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先前征兆不够明显是失误的根本原因;中气旋、垂直液态水含量跃增、强的组合反射率因子和高冰雹概率等产品对短时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准确预报对流风暴是否越过黄河也是提高洛阳市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赵守良 《贵州气象》2000,24(2):11-13
通过利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党规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并结合卫星云图对2000年1月20~21日的一次降温、降水和凝冻过程进行了分析。得知:无冷高压入侵下的单一南支低槽影响并配合低层切变线造成了这次降温、降雪和凝冻天气;同时,在对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的基础上,也对这次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华南暖区暴雨预报失误及可预报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武  刘国忠  赖珍权  覃月凤  梁依玲 《气象》2020,46(8):1039-1052
由于暖区暴雨产生的环境条件复杂和触发机制难以捕捉,数值模式对其预报能力弱,给预报带来困难,经常导致预报失误,是短期预报中的难点。2016年4月19—20日广西出现了一场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员及数值模式预报出现较大失误。利用业务预报中的数值预报产品、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观测、常规地面及高空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及FY-2G卫星探测等资料对此次暖区暴雨预报失误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中低空急流增强及西南暖低压发展,为越南北部至广西中南部提供了高温、高湿、高能的环境条件,地形性辐合及涡旋触发了对流的发生,中尺度辐合线有效组织了对流的发展,雷达回波具有质心低、降雨效率高等暖云降雨的特征。预报员和数值模式短期时效内对暖区暴雨缺乏预报能力,未能准确把握可触发对流的机制,是预报失败的原因。预报员通过分析上游地区对流云团、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演变及地形作用等触发条件,可以在短时临近时效内对暖区暴雨部分做出定性预报,发布预警信息,弥补短期预报的不足。因此,加强对暖区暴雨形成机理的认识,在预报中做好精细分析,是提高暖区暴雨预报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丛梅  俞小鼎  刘瑾  李江波 《气象》2018,44(1):107-117
2015年7月31日夜间,太行山区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石家庄和邢台的西部山区有5个雨量站雨量超过100mm,其中石家庄市赞皇县院头镇和邢台市临城县南中皋村最大雨强都超过50mm·h~(-1),3h雨量超过100mm,属极端短时强降水。数值预报、上级指导预报以及各级台站预报对暴雨均为漏报。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石家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反思该极端短时强降水预报思路和预报失败原因。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发生在青藏高压东北侧高空西北气流的弱天气尺度背景下,预报的关键在于把握太行山东侧边界层偏东风与地形的作用、青藏高压加强使中层西北气流加强使垂直风切变加大、低层切变线东移影响、西南暖湿气流增强使水汽输送增加、中空干层与加厚的低空湿层叠加使对流不稳定性加强的特征。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分析最大不稳定能量(订正CAPE值)导致对山西不稳定条件的低估,致使对山西雷暴在夜间的再次发展估计不足,同时预报员没能有效地使用非常规资料用于实时检验和订正数值预报结果,导致没能预见到雷暴下山增强的可能。目前对弱天气背景下强降水产生条件缺乏有效的概念模型,数值模式可预报性较差,未来需要提高预报员对观测资料的全面分析能力和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通过大量个例的研究发展有效的预报(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实时天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多个物理量要素都表明2007年7月1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南和北部将有暴雨天气发生的可能,结果暴雨并没有发生.为了找到暴雨空报的原因,对常规资料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区处于2条切变线的中间区域,导致缺少强降水的垂直条件(中、低层的切变线),这是暴雨空报的最主要原因;(2)利用离石家庄最近的邢台探空站的物理量特征来判断石家庄对流发展程度效果较差,这和探空站空间尺度较大有关,这是空报原因之二;(3)缺少有效的数值预报产品是预报失误原因之三:(4)这次邢台、邯郸的暴雨天气系统可定为西南涡类暴雨.利用卫星水汽云图和雷达、国家级自动站要素资料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4年6月20日至21日贺州市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和数值产品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支槽、强盛的偏南气流和切变辐合是造成贺州市此次强降雨过程的主要原因,地面弱冷空气南下触发引起强降雨;(2)物理量条件分析表明,水汽、动力和不稳定能量条件配置较好,对强降雨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在数值预报的大环流形势下,预报员需根据不同的形势和地形差异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3.
汉中市气象台主汛期出现一次区域性暴雨空报,2006年7月3日降水量级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高空图、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和各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阐述当时的预报思路,指出700hPa西南急流伸展偏北,西北涡横切变偏北,850hPa汉中处于两低压之间的相对高压区,汉中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大但水汽辐合弱,副高东退迅速,数值预报降水量预报和指导预报量级偏大是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风雷达、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及多模式数值预报结果对2022年4月24日西安城区一次弱降水预报出现明显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本次过程西安城区均报有明显降水,主要原因为模式对低层相对湿度预报明显偏大;(2)多种新型探测数据分析认为近地层湿度条件较差及中层的绝对水汽含量低,中层的干暖空气不利于成云致雨,垂直上升运动不强,且由于低层非常干燥,使水滴在下沉过程中蒸发,从而无法形成雨滴下落,这些原因共同造成西安城区无降水,低层相对湿度预报偏大是造成这次西安城区降水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3)造成西安城区近地层湿度条件差的原因是城市干热岛效应和低层干暖平流输送,且降水云团翻越秦岭后其湿空气绝热下沉至城区后出现增温降湿,使得城区形成较为深厚的干层,即使有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也会造成更强的蒸发,这也是城区没有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4)预报员主观预报订正出现空报主要是源于对边界层水汽、抬升条件等关键降水要素缺乏订正能力,且对大城市的干热岛效应和秦岭山区地形影响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5.
数值预报产品在广东省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炯光 《气象》1987,13(2):37-40
自1959年Klein提出完全预报方法(pp法),1972年Glarn和Lowry提出模式输出统计预报方法(mos)以来,许多国家已经把pp法和mos法作为主要的业务预报方法。国内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1982年以来发展更快。但由于目前数值预报在低纬地区的预报能力还较差,加上低纬地区天气变化复杂,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年代短等原因,因此低纬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值预报的发展,预报员有时过多依赖数值预报产品,忽略了对实况资料的分析。本文以2007年6月7日~9日连场暴雨过程为例,通过分析数值预报和实况资料的异同信息,对数值产品预报结果进行订正,正确判断暴雨影响系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资料,通过对高低空形势、地面形势和多家数值预报产品的综合分析,对葫芦岛2009年2月12日傍晚—13日清晨中到大雪局地暴雪的天气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高低空的有利配合,冷暖空气的交汇,是形成本次天气过程的关键。前期受暖湿空气主导,后期受干冷空气控制,这是先降雨后降雪的主要原因。多家数值预报产品预报意见基本一致,也较准确,但对降水强度预报偏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历年汛期各类暴雨过程的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统计出桂林历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数值产品要素特征,并检验了日本短期预报产品对各类暴雨的预报能力。然后通过对预报桂林暴雨的各种日本数值产品临界值的分析,挑选出一些相关性较好的要素产品预报因子,统计出桂林局部暴雨过程和致洪暴雨过程预报指标,最后对大暴雨过程预报指标及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数值产品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应用MM 5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结合实时观测资料、当地气象台站的地理信息资料和预报员经验,建立陕西省气温预报的模式输出统计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MM 5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具有良好解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初肇庆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等,从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冷暖空气活动和中尺度南支波动、单站要素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1月13日-2月2日肇庆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以及2月3日转折天气的预报技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把单站要素变化特征与大型环流演变结合,将会提高分析、预报能力;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肇庆低温阴雨结束期的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