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金铎 《极地研究》2023,(1):95-108
《马德里议定书》的出台背景、谈判过程与晚近发展反映了环境保护目标在南极国际治理中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中心的地位变化。从《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到《马德里议定书》,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治理中的核心理念从资源利用转移至环境保护。历经六年具有“非正式外交”和“个人外交”特色的谈判,《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于1988年通过,但其因受到联合国质疑、环保组织及南极条约非协商国的多方反对等因素而无法生效。1991年,禁止南极矿产资源活动并建立了南极环境保护制度的《马德里议定书》通过,标志着南极条约体系中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2005年《马德里议定书》附件六通过,其为南极环境保护制度设立了责任义务,大大提升了各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门槛,但至今仍未生效。当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南极国际治理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其核心议题与博弈工具。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与科考大国,我国应尽快出台南极环境保护专门立法以落实条约义务,并立足科学考察优势,利用协商国地位和权利积极争取南极事务话语权,以增强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维护我国南极权益并推动南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南极乔治王岛的地理环境分析:兼论南极地缘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诚  陈传康 《地理学报》1991,46(3):300-309
作者从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和资源对航空、航海、科学考察的影响,讨论了南极乔治王岛地区的战略意义。根据对地质基础、矿产、火山活动以及冰川侵蚀历史和地貌现象的讨论,指出该区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大陆漂移和冰川冰缘地貌的极好场所;并指出该区种类全、数量多且具有南极特征的动植物和奇特的食物链关系,是其成为重要生物资源区和受条约保护的特别科学兴趣场所的主要原因;最后讨论了本区归属问题,认为《南极条约》今后可能继续生效或会制定出类似条约使本区和南极继续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富。  相似文献   

3.
论南极条约体系的法律实施与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力 《极地研究》2017,29(4):531-544
以1959年《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为缔约国确立了非军事化、南极环境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宽泛的国际法义务。随着南极条约体系的不断发展,南极人类活动的形式也从早期单一的政府组织的科学考察活动,朝着南极旅游、南极渔业以及南极生物资源勘探等多元化的商业活动方向发展。南极条约体系主要通过国际法层面的视察机制,以及敦促缔约国采取必要的国内立法或其他适当措施的形式具体实施和执行其所确立的原则与规则。不过因视察机制缺乏必要的救济措施、属人管辖限制而造成的对非缔约国执法真空,以及因地理位置遥远、气候环境严酷而导致的法律执行不能等问题依然困扰整个南极机制。面对挑战,南极条约体系应通过强化国际执法合作、完善南极视察机制以及加强公民极地教育等综合执法手段加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4.
<正>《湿地公约》是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个缔约国。《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在  相似文献   

5.
唐建业 《极地研究》2016,28(3):370-380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框架下的海洋保护区建设备受国际社会关注。2009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建立了第一个海洋保护区,但2012年以来,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提案以及东南极海洋保护区代表体系提案却一直没有进展,其中涉及了南极条约体系解读与海洋保护区定义等法律争论、保护区建设与地缘政治控制以及排斥其他国家渔业活动等政治争论。研究表明,虽然委员会有权建立海洋保护区,以实现养护南极生物资源的目标,但两个提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且这两个提案一定程度上都与提案国的南极领土主权以及渔业活动相关联,无法排除其他国家的政治关切;提案每年变化,也体现了政治妥协。因此,为真正实现按公约养护南极生物资源的目标,应切实解决相关的法律与政治关切,提高程序的透明度,扩大参与度,并认真实施对已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研究与监测。  相似文献   

6.
既有南极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华 《极地研究》2013,25(1):90-95
以《南极条约》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南极条约体系,是南极治理的法律机制和制度基础,在既有的南极治理机制的规制下,各种行为体之间通过相互制衡,使南极权力格局达到了基本的平衡,实现了各国南极权利形式上的平等,维持了南极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和科学研究自由的状态。但是随着南极海域非法渔业捕捞活动的猖獗、南极资源开发趋势的明显和南极沿海国大陆架划界案的增多,既有的南极治理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南极条约     
1959年12月1日,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南极考察的十二个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和美国)于华盛顿签定了《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8.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被认可的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世维  冯彦  王文玲 《地理学报》2017,72(2):303-314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第一个生效、旨在实现跨境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全球公约,但《公约》原则与条款争议造成缔约国数量有限,综合影响力受到削减。利用《全球跨境流域》、《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世界环境协定》等数据库信息等,确定《公约》缔约国的国际河流地理位置,结合各缔约国水资源及利用现状、跨境水资源分布及区域合作开发状况、《公约》原则和争议条款等,分析、判断缔约国的区域及目标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缔约国仅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3个地区36国家,《公约》被认可程度低、影响力有限;② 《公约》在平衡上下游权利与义务中对下游国谋求水开发利益更为有利,下游国缔约意愿更强、对其认可度最高;《公约》对中游、边界及上下游均衡及支流地区的流域国有制衡作用,影响着流域国的缔约愿意;③ 缺水状况和位居下游、国际河流地位重要及对跨境水资源的依赖驱使相关国家不断寻求增强对跨境水资源管控能力的途径,缔结《公约》成为一项重要选择;④ 区域性水法的发展与实践是流域国缔结《公约》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的缔约意愿多源于对水资源合作开发实践,而流域下游及中游国家则源于跨境水资源合作机制建设和水资源合作开发两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经过数年准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以下简称"CCAMLR")在未经系统论证,许多关键的科学和法律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期望以此为有关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讨论提供一个框架。《总体框架》通过的时间相对仓促,加上政治因素的介入,导致海洋保护区建设在法律架构、科学基础和管理、监测、评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使得成员国在关于设立海洋保护区的具体讨论中面临大量分歧。在这个问题上,CCAMLR的当务之急是充分尊重《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CCAMLR现有养护制度和实践,以科学为基础和核心,创造公平、透明的条件和氛围,从法律、科学和技术问题着手,理顺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总体制度,为成员国围绕南极海洋保护区的磋商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颜其德 《极地研究》1997,9(2):84-84
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ATCM)大会于5月19~30日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来自南极条约体系的26个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以外交部条法司、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联合组成中...  相似文献   

11.
南极洲政治前景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其德  胡领太 《极地研究》2005,17(3):157-164
南极洲的政治前景问题,即南极洲向何处去,或南极洲属于谁的问题。就这个问题的核心和实质而言,也可以说是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和南极条约体系运作的框架下,人类将如何应对和寻求解决南极洲的领土主权归属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自南极洲发现至今,乃至将来,这一问题都是各国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历史学家们十分关注而又极难应对的棘手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富有资源的特殊性和政治背景的复杂性。时至今日,对南极洲国际事务处理和管理的最好办法,仍然是《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及其会议。那么,南极洲究竟属于谁呢?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很难找到肯定答案的。本文着重分析了过去和现在决定或影响南极洲政治前景的三种力量,尝试对“南极洲的政治前景”作一探索分析,以期对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顾悦婷  孙波  陈丹红  姜梅 《极地研究》2010,22(4):431-440
南极特别管理区(ASMAs)是南极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覆盖面积已超过5万平方公里。通过整理和分析南极条约秘书处(ATS)公布的南极特别管理区的相关资料,简要概述南极特别管理区的现状、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及其申报程序。目前,已设立的南极特别管理区共有7个,分别由15个南极条约协商国(ATCPs)和1个南极条约缔约国(ATSs)通过单独或联合的方式提出,其中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主。我国作为提出国之一,开展了南极特别管理区的设置工作。另外,本文针对目前南极特别管理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并简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3.
北冰洋面积约1 300×104 km2,周边国家对200 M(海里)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现状及对200 M外大陆架的诉求,对于我们参与北极科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美国与苏联已签署协定,美国国会已批准,但前苏联和俄罗斯未批准,这直接导致两国的海域争议不断。俄罗斯与挪威也已签署协议。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未签署协议,争议区超过7 000 M2。丹麦与加拿大已签署协议,完成划界,但存在汉斯岛的主权争议。挪威与丹麦及挪威与冰岛已完成划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北冰洋周边国家拥有确定北冰洋200 M外大陆架的权利。俄罗斯和挪威已提交200 M外大陆架划界方案,挪威对南森海盆西部的划界方案已得到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原则同意,但俄罗斯方案仍有很大的争议。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国,斯瓦尔巴协定区,我们有权进入;因美国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及200 M外的楚科奇海台,都是我们进行科考的选择。此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参与不同海域的科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南极特别保护区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形成的相关文件,概述了南极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发展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与批准流程。对已批准设立的67个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千米,分别由13个南极条约协商国提请设立,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提出的占绝大多数;1966年和1985年为保护区设立的两个高峰年份。这些保护区主要以动植物、动植物栖息地或者生态系统为保护内容、以科学价值为保护目标。此外,简要地分析保护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介绍我国的南极特别保护区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南极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红 《极地研究》2012,24(1):70-76
南极旅游是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方式之一。南极旅游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南极旅游呈稳步发展趋势,游客人数明显上升,游览路线日渐成熟,交通方式逐步固化,多国经营者合作模式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南极条约》体系对南极旅游的环保规制也在不断加强。中国涉足南极旅游的时间较短,目前每年只有二三百人员赴南极旅游。鉴于南极旅游有利于提高人们欣赏自然景观、提高环保意识,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建议中国加强对南极旅游问题的研究,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南极旅游的开展与管理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加快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按照商业的发展规律去推动南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极地研究》2000,12(1):62-74
由于科学考察活动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在南极地区的迅速开展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最近几十年内一直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广泛收集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南极地区区域性的土壤与植被污染、野生动物受扰、外来物种引进、以及细菌性疾病侵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 ,阐述了南极以外地区的人为污染源对南极环境的潜在威胁。最后 ,对“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为保护南极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