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hPa高度场、海温场(SST)资料,分析讨论了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活动异常与大气环流、SST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到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TC)偏多、偏少年对应的大气环流、SST的概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前一年11月500hPa亚洲大陆高纬位势高度偏低(高),则次年登陆海南岛...  相似文献   

2.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杨亚新  江静 《气象科学》2008,28(6):637-643
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TC频数、强度、源地和路径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暖异常年:(1)TC发生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2~3个,但强度偏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数偏多,较常年平均偏多1个左右,且随着暖异常强度的增强,TC发生频数偏少,强度增强愈加明显;(2)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145°E以东海区TC生成频数较冷异常年和La Nina年增加明显;(3)TC路径偏东,转向路径出现频次增加,西向路径出现频次减少,从而导致日本东部海区TC通过频数增加,而我国南海和华东沿海TC通过频数减少;(4)在我国登陆的TC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1~2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冷异常年,情况基本与上相反.上述影响主要是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异常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1949-2015年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大气环流指数以及青藏高原积雪等资料,对7-9月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TC(不含热带低压)和台风TY(含台风及台风以上的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9月登陆华南TC及TY频数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且年际变化显著,但TC和TY年际变化和准十年波动变化并不总是一致,尤其是近10a来登陆华南的强台风有明显增加的趋势。7-9月登陆华南的TC占登陆中国的一半以上,并且有约3/4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从登陆华南TC的区间分布特征来看,以中路最多,西路次之,东路最少。亚洲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西,登陆华南TY偏多,反之亦然。TC偏多(少)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偏强偏东)。TC偏多年110oE以东引导气流出现的反气旋式和气旋式环流对较TC偏少年偏西,反气旋环流南部的东风异常一直延伸到华南地区东部,这样的东风引导气流异常有利于引导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另外,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积雪偏多、华南气温偏高及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也均有利于台风登陆华南。  相似文献   

4.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60—2005年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简称TC)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TC频数呈减少趋势;7—9月影响频数多,8月为最多;影响频次的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南海是影响TC生成频数最多的集中区域。分析了TC异常活动的环境场,在TC异常偏多年份,低层ITCZ位置偏北,西北太平洋(WNP)生成TC位置也较偏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非常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对于低压环流影响年份,在WNP区域TC生成频数偏多偏北情况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TC较频繁,则影响福建TC数偏多;反之,ITCZ明显偏弱,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时,影响福建TC数偏少。对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分析发现,影响福建TC异常偏多(少)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  相似文献   

5.
根据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Hadley中心的SST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点进行分析,就台风季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1) 海表温度的异常引起的沃克环流异常造成了2006年热带气旋频数相对于多年平均偏少。(2) 越赤道气流强并且有较好对流匹配的区域易生成热带气旋。较强的对流运动,良好的越赤道气流、环流条件和切变条件的匹配是2006年8月较其它月份生成较多热带气旋的原因。(3) 异常东南风环流有利于引导生成的热带气旋以西北路径西行进入我国沿海并登陆。异常西风环流不利于热带气旋向西运动登陆我国。(4) 垂直风切变异常太大,不利于气旋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降水对热带西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娟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2):154-160
本文应用IAP9-AGCMⅡ九层大气环流数值模式,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降水对热带西南太平洋SSTA(海温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温正异常下,夏季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降水明显偏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正常或偏多。海温负异常下,夏季赤道中太平洋降水偏少,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正常或略偏少。当该区域SST异常时,从总体看降水对该异常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为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我国华中和西南、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  相似文献   

7.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49—2021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有243个,年均3.3个,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0.2%。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年最多(7个),1950年最少(0个);在1990年代中期由前期偏多转为后期偏少,但没有突变发生。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以0.1(10a)-1的速率减少。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在异常多、少年同期:(1)大气环流差值场上,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副高偏西、偏北、偏强,110°E以东的赤道东风引导气流偏强,季风槽加强,北半球中低纬海平面气压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同时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2)海温差值场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冷,西太平洋暖池偏暖,沃克环流加强。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海温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合成技术对1995—2006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上的34个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冬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型为东风波西传型;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低层出现的跨赤道气旋对是冬季北半球TC形成的重要特征;太平洋中部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波西北传,与强对流中心重合,性质转为"热带低压型扰动",为冬季热带气旋生成提供扰动源。对合成TC初始场的涡动扰动动能的收支分析表明,涡动有效位能和正压不稳定转换为TC形成提供了能量,这两种能量分别与积云对流加热和水平不均匀气流有关。正压不稳定能量转换为动能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下层,而扰动有效位能的转换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低层热带东风波动从平均气流中获得正压不稳定能量,并与强积云对流耦合,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TC。  相似文献   

9.
厄尔尼诺与单站气象要素异常的统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远辉 《广东气象》1998,(3):33-33,41
厄尔尼诺(EInino)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洋面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必然伴随着全球性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异常。EInino与我国天气的关系已有不少的分析研究[1—6]。这些研究指出:EInino年我国夏季气温容易偏低,而冬季气温容易偏高,即所谓的“冷夏暖冬”。EInino年夏季降水容易偏多,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常年偏少。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本站1958~1997年冬夏气温、降水、热带气旋影响个数与EInino之间的关系,为本站以后作气温、降水、热带气旋影响个数的预报提供一些信息和依…  相似文献   

10.
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1951—2005年热带气旋和广东省26个测站降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存在峰值为25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都存在峰值为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存在高度正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部分区域的年平均SST的年代际变化和北太平洋中高纬部分地区的年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偏少时期与降水偏多时期相比,一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平均SST相对较高,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平均SST相对较低,北太平洋上的东亚大槽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 It is doubtless that TCs making landfalls on Guangdong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and prediction of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s for the province. With regard to the climate patterns of TCs motion and factors governin…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关键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调控, 但彼此间的因果关联和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内在关联特性, 定义了三个关键海区以及赤道纬向西风区的特征指数, 并分别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脊线指数进行了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分析。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显著的2~3年和准5年的周期振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 由于暖池区海温及赤道纬向西风区的Hadley环流强迫加强, 致使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的2~3年周期振荡加强; 从位相关系看, 先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撤导致纬向西风加强, 其后影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同时暖水向东传, 使赤道中太平洋以及暖池区海温逐渐升高, 在Hadley环流作用下使副高加强北抬。基于上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相关性诊断研究, 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影响机理和因果关联, 为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性做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e SST anomaly of the central-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 arctic sea ice anomalies of the four districts lo-cated respectively in 160°E—110°W,110°W—20°W,70°E—160°E and 20°W—70°E are taken as five separate factor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factor and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climate is investigated by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It is shown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arctic sea ice anomalies on th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re comparable to or even in some cases greater than that of EI Ninoevents.So on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polar sea ice anomalies in climat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The work has made a statistic study of the variations of extremely severe cold winter month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in preceding peri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from the current month to the preceding March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 Pacific is persistently weak or located more to the east and south. When the summer monsoon is weak in East Asia in the year before, the winter monsoon will be strong in the current year in which the extremely severe cold month occurs. The Asian polar vortex expands in the preceding July, August and September and the current winter.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fewer days of snow cover in the November and December before the cold month occurs. There is less snow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 spring of each extremely severe cold month. There are more polar ice in the polar Region for the 11 months before the current February, especially the previous March through August, and in Region in January ~ November before the current cold month of December but less ice in Region in March ~ August.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GCMⅡ)作了南海海表水温月异常时500hPa气温响应场传播路径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南海表面水温出现正异常时该气温响应场分为南北两支传播;北支沿逆时针路径向北传播,由南海经我国东南部到达青藏高原,南支则向南传播;而当负异常时,则该响应场有顺时针的传播路径,由南海经泰国湾最后也到达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相似文献   

17.
汤明敏  王毅 《气象科学》1995,15(2):10-19
本文利用一个全球大气环流说模式,对七月份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北极海冰异常及高原积雪对西北太平洋副高和我国降水的影响进行数值试验,得出一些有铁结果。例如,当赤道东或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距平时,副高较趋近负SSTA区,当出现正距平时,副高则远离正SSTA区;北区海冰覆盖面积较大时副高位置偏南,覆盖面积较小时副高位置偏北等等。  相似文献   

18.
南海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南海海洋大气系统短期气候变化中存在年际振荡的若干观测事实,提出了局地尺度南海海洋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种可能机制。针对南海表层水温距平和低层风场异常的相关,设计了一个类似与McCreary和Ander-son(1984)模型的简化海气耦合模式。大气部分为随下垫面海温变化而变化的异常风应力阶梯函数与季节性风场的联合;海洋部分为非线性β-平面的约化重力模式。考虑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存在的海温与低层大气风场变化之间反馈过程,耦合模式在气候积分中表现出一类约3a的周期性年际振荡。说明这个区域SST、低层大气风场年际振荡是南海海盆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反映,改进了关于南海SST年际振荡是海洋对大气应力甚低频强迫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海冰在大气环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海冰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In view of the SSTA study mostly confined to summer, this work tries to take another look from the point of winter. Using a two-layer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AP-GCM Ⅱ)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transmission paths of the 500-hPa response field of temperature in association with monthly winter anomalies of S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ponse field splits into two branches in transmission when the anomaly is positive-one travels counterclockwise to the north arriving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via southeastern China after leaving the sea and the other goes southwards; the transmission becomes clockwise when anomaly turns negative so that it starts from the sea and passes the Bay of Thailand before, as in the case of positive anomaly, reaching the plateau. Our work has shown that the South China Sea SST is essential for the prediction of short-term climate in sou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