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上游区域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C(凹)型,且动态指数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生存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瓜州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普幸  张杰 《中国沙漠》2012,32(2):407-412
在瓜州四工和桥子天然胡杨林区设置两个样方,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建立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其动态量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胡杨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完整,大体呈偏正态分布型,为衰退种群。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显著。其中,桥子缺失幼苗和Ⅷ-Ⅺ级大树、老树,幼树较多,中树最多,占总数的84.91%,林分年轻,十分稠密、相对矮小;四工幼苗和Ⅲ级中树缺失,幼树甚少,中、大树比例高,分别占总数的51.27%和45.57%,林分偏大,相对稀疏、高大。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型,为下降种群;幼、中树存活率较高,大树、老树存活率很低。桥子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四工。胡杨种群发育过程存活数量的动态量值计算表明,幼、中树的动态量值为负值,变化幅度大;大、老树为正值,变化幅度小,种群总体为衰退的结构动态关系。总之,研究区胡杨种群未来因幼苗缺乏而趋于衰退演替,且以四工胡杨种群的演替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群结构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种群生存状况与发展动态。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多年生态输水恢复后胡杨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种群的龄级结构整体上呈倒金字塔型,种群动态指数和种群密度等指标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一致,即胡杨种群老化且衰退趋势尚未扭转并仍将继续;胡杨种群性比显著偏雄,偏离程度随生境条件恶化而增大;胡杨种群分布格局表现为显著的集群分布,且聚集强度无太大差异。经过近18年的生态输水恢复,虽然塔里木河下游沿河附近的生态有所好转,但在远离河道的更大范围的胡杨种群退化衰败趋势仍未彻底扭转,单一沿自然河道的线性生态输水因缺乏面上水文过程而难以改善种群更新。建议在生态输水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措施,扩大浸淹范围和受水面积,为胡杨种群繁殖与更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黑河下游额济纳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分别设置了3个50 m×5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每株胡杨进行调查获取野外数据,分析了核心区与缓冲区胡杨的种群结构、树干空心出现概率、发生规律及其与种群年龄结构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缓冲区胡杨径级主要集中于5 ~15级,以成熟和过熟林为主,种群处于衰退状态;核心区胡杨径级...  相似文献   

5.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更新及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并对其年龄跟胸径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1.油松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2.油松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油松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后期锐减和末期衰退的特点。3.油松年龄与其胸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野外采样调查,以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运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陇山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径级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云杉种群结构动态;选用5个聚集强度指标研究云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云杉种群幼苗幼树丰富,占云杉总株数的27.86%,大树相对较少,仅为4.98%,径级结构总体分布趋于倒"J"型,群落处于稳定发展中;云杉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生存分析揭示了云杉种群呈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态势;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可对小陇山云杉林研究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为小陇山云杉种群的保育及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种群的分布特点,结合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两种典型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径级结构差异明显。山前戈壁梭梭种群Ⅰ、Ⅱ、Ⅲ径级个体数占所有径级个体总数的96.21%,大径级个体缺失,该种群发育时间较短,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干涸湖底梭梭种群Ⅰ、Ⅱ、Ⅲ径级个体数占所有径级个体总数的63.38%,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径级个体,该种群发育历史较长,种群处于稳定阶段。格局分析表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均呈聚集分布。在梭梭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随径级的增大,种群分布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发展。总体来看,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这是种群发育历史、物种特性、环境、干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是认识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前提。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的样地调查,分析了固沙灌木的年龄结构,建立了3种沙丘上固沙灌木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固沙灌木的存活个体数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固定沙丘上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退化,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呈现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稳定;(2)半固定沙丘上白梭梭呈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均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退化状态;(3)流动沙丘上沙拐枣呈现Ⅲ型存活曲线,种群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白梭梭呈现出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油蒿呈现出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不稳定的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群落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军  王海珍  陈加利  韩路 《中国沙漠》2011,30(4):913-918
 以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优势种胡杨与灰胡杨种群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胡杨和灰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均呈倒金字塔型,属衰退型种群。胡杨种群在1~25 m尺度内呈聚集分布,灰胡杨种群在2~23 m尺度内呈聚集分布,胡杨种群聚集强度大于灰胡杨。随种群生长发育,胡杨和灰胡杨聚集尺度范围及聚集规模逐渐减弱,大树趋于随机分布。灰胡杨不同生长阶段在0~25 m空间尺度上相互独立,胡杨小树与中树在5~10 m空间尺度上相互依存。胡杨中树与灰胡杨中树在大尺度空间(>23 m)上相互排斥; 胡杨与灰胡杨种群在小尺度空间(2~3 m)上相互依存,中尺度空间上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0.
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空间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总和)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基部宽、顶部狭,随径级增大个体数减少的趋势。砂生槐种群中幼龄体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群分布,随着年龄等级的增加,由中幼龄体不同尺度下的集群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过渡到大龄等级下的随机分布。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有正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方式,变化趋势是随着径级差距的加大,幼体与其他径级砂生槐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减弱;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数量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甄江红  刘果厚 《中国沙漠》2008,28(3):462-467
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的个体与综合数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了各生境区内四合木植株的地径与幼苗补充量。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及其综合数量指标均有一定差异,其中密度与多度以海南、低山、千里山种群较高,乌家庙、乌达与棋盘井种群较低;盖度、高度、冠幅以低山、乌家庙种群较大,海南、千里山和棋盘井种群较小;平均地径以乌家庙、低山种群较大,乌达、棋盘井种群较小;幼苗补充量以千里山种群最多,乌家庙种群最少;重要值和综合优势比以低山、乌家庙、海南、千里山种群为多,表明其生境条件较为适宜,而乌达与棋盘井种群较低,说明工矿发展和由此引发的土地沙化、环境恶化是四合木生存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2.
野外实地调查表明,光滩、藻类盐渍带-藨草、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堤内养殖塘4种典型湿地生境是长江口北支湿地水鸟的主要活动区域。光滩、藻类盐渍带中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多,其次为堤内养殖塘和藨草、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中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少,食源状况是导致不同生境中水鸟群落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在4种典型湿地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明显,物种多样性均处在中等偏上水平,而均匀度普遍较低。光滩、藻类盐渍带与堤内养殖塘水鸟群落的相似性最高,相似性指数高达0.697;芦苇带与其他3种生境中水鸟群落的相似性均很低,相似性指数均不大于0.257。表明芦苇带与其他3种生境中水鸟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特征、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不同生育期四合木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和生境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山、台地、丘陵种群所处生境有利于幼苗更新,其密度和盖度均显著大于高平原和倾斜平原种群\.②不同生境四合木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两类:低山、台地、丘陵为一类(A类);高平原、倾斜平原为一类(B类)\.方差分析表明,A类样地土壤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全Fe、Mn、Zn、B、Mo与有效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B类。③不同生境四合木体内MDA含量、抗氧化酶类SOD、POD、CAT、AsA-POD、GR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GSH、AsA含量均随5月(营养期)、6月(花期)、8月(果期)而不断升高,二者协同作用共同抵抗干旱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④不同生境四合木抗氧化系统存在差异性:A类样地受到的膜脂过氧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较低;而B类样地四合木根际土壤干旱程度较高,土壤偏贫瘠,植物体通过提高一定幅度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以清除干旱导致的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d and compared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hemical components (lignin-like compounds, total carbohydrates and extractives), carbon and nutrients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calcium, magnesium) among the mosses Calliergon giganteum, Hylocomium splendens, Racomitrium lanuginosum, and among three populations of H. splendens collected from habitats in contrasting water regimes in the Canadian high-arctic tundra. C:N:P ratios were analyzed among and within moss species. Mosses from hydric habitats had lower total carbohydrate and higher nutrients contents than did mosses from drier habitats; however, we found no intraspecific variations in nitrogen and calcium contents in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H. splendens along water-regime gradients. The contents in lignin-like compounds, extractives and carbon showed no clear trends along water-regime gradients. Mosses from hydric habitats had lower C:N, C:P and N:P ratios than mosses from drier habitats, although we found no intraspecific variations in C:N ratios in H. splendens along water-regime gradi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sses, especially nutrient content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availability in high-Arctic tundra.  相似文献   

15.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是古地中海区系的残遗种,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和规模已非常有限。为了揭示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发展的空间规律,运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将半日花种群分为3个龄级(Ⅰ级,d≤3cm;Ⅱ级,3cmd≤9cm;Ⅲ级,d9cm,d为植株体积(高度×冠幅)的立方根),并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统计方法研究了分布于西鄂尔多斯砾石质和石质生境的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半日花个体主要集中在龄级Ⅱ,龄级Ⅰ和龄级Ⅲ的个体都较少,种群的更新受到限制;(2)半日花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受生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对空间尺度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砾石质生境中的半日花种群及其各龄级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不同龄级间主要表现为(或接近于)负关联;石质生境中半日花种群及其各龄级在中小尺度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加表现为随机分布,龄级Ⅲ与Ⅱ和龄级Ⅱ与Ⅰ之间的空间正关联或不关联关系更明显。这种差别与两种生境下的环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有关;(3)半日花幼龄个体(龄级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成年个体(龄级Ⅱ与Ⅲ)的竞争压力。研究结果对半日花的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阿拉善高原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种群生长习性和空间格局分布机制,采用体积划分龄级方法和Ripley’s K函数对具有代表性的珍珠猪毛菜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猪毛菜种群结构以稳定型为主,其次是增长型,成年个体占比高,种群整体趋于稳定。随干旱程度增加,珍珠猪毛菜种群及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由复杂向单一转变,即由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在降水较多的种群内,各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相对复杂,随尺度增大由正关联转变为无关联,再转变为负关联。在较干旱地区,整体上表现为无关联。在阿拉善高原,珍珠猪毛菜种群空间分布特性由其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在生态建设中应遵循种群与生境间相互关系,发挥其饲用及防风固沙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鹭科鸟类物种和数量,对比海水不同潮位鹭科鸟类数量、生境分布以及红树林不同修复阶段白鹭种群数量变化,探讨红树林生态修复对鹭科鸟类种群动态的影响。2018—2019年在修复区共调查记录到8种鹭科鸟类,秋冬季鹭鸟种类较多,5—6月鹭鸟数量最多,其中白鹭为优势种;与修复初期相比,修复区在修复完成后的白鹭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修复区鹭科鸟类在海水低潮位时主要觅食于潮间带滩涂,在高潮位时大多数停歇于未被海水淹没的红树林,观察发现一些鹭鸟在繁殖季节营巢于高大的红树林。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够改善鹭科鸟类栖息环境,增加修复区的鹭科鸟类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