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73—1983年南方稻区早、熟水稻品比试验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稻种引种地与原产地海拔高度、纬度差及气候相似距与早、中稻产量变异趋势的关系,得出了判定早、中稻引种的适应性指标和模型。对早、中稻定向引种,提高预见性和成功率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其一生中各个发育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这种关系在作物不同的发育时段作出产量预报。我们试用凤山县历年的中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联系,分别在几个主要发育期作出产量趋势预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修正补充,逐步使最终预报结论向实际产量逼近。此方法简单易行,且有一定效果。 中稻是凤山县种植面积较广的粮食作物品种,一般在5月下旬播种,10月份成熟收获。经气候分析和社会调查可知,我县中稻生产时期的热量条件是优越的,基本上不存在冷害问题。主要的问题则是秋旱,在九月份当地气温仍较高,雨水偏少,田间水份往往欠缺。而此时期正是中稻的幼穗分化和抽  相似文献   

3.
以长期农业气象田间观测和统计局产量资料为基础,研究得出:怀化市一季中稻生产农业气象灾害以干旱、洪涝、秧田低温、8月低温为主,对中稻产量的损失30 a来平均4%左右,最大22%。中稻产量损失率5%以上的年份约10 a 3遇,除2002年多种灾害影响和1996年特殊洪涝年外,其它均为持续30 d以上夏旱、夏秋连旱年份。  相似文献   

4.
陈效孟 《四川气象》1997,17(3):32-36
近35年(1956—1990年)大春作物气象产量与其生长过程降水的线性及非线性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初夏(5月中旬-6月上句)降水对盆地中稻产量影响最大,呈明显的正效应。盛夏川东伏旱对盆东中稻影响亦为正效应。春季及9月降水分别对早稻、玉米、晚稻起负效应。盛夏的降水过多、过少均会造成红苕减产。  相似文献   

5.
资源县的中稻种植面积占水田总植面积的80.5%,总产占水稻的83.5%。种植高度分布:海拔450米以下约占15%;450—800米约占71%;800米以上约占14%。近年来该县中稻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产、单产分别是解放初的2倍、2.3倍。1974年以来,中稻平均单产比早稻约高130公斤/亩,比晚稻约高245公斤/亩。找出影响该县中稻产量的大田中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症结,对采取相应对策,夺取稳产高产,进而繁荣山区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种植中稻,把中稻作为三熟制改制的中心环节来抓,这是我区耕作制度改革大见成效的一项有力措施。1977年我区种植35万多亩中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批亩产超400斤的大队,超500斤的生产队,超700斤的高产田。事实证明,大力发展中稻,确实是巩固和发展多熟制,高速度发展我区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发挥中稻优势,本文拟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我区中稻高产的自然潜力。 我区中稻生产季节主要是在6—8月,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7.
以信阳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9年29a气象资料以及水稻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豫南一季中稻生育期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与空壳率、枇各率、千粒重以及地段1m2产量之闻的统计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一季中稻的空壳率随着6月中旬和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的减少而增大,随着8月...  相似文献   

8.
广西靖西县地处桂西山区,大部地区海拔5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9.1℃、雨量1566.3毫米、日照1547.7小时。解放前主要种一季中稻,产量低。解放后,经过反复实践,找出了适合于本县气候条件的田玉米加晚稻为主的两熟制,产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海温、大气环流特征量对天气条件影响的滞后性,考虑到因子的显著性和稳定性、独立性,建立了江苏省冬小麦、早稻、中稻和双季晚稻产量的海温和大气环流的预报模式,并作了1985年、1986年两年的预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桩的潜伏芽,萌发再生苗抽穗成熟,即种一季收两造的水稻栽培方法。也是种双季稻气候资源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中稻地区,充分利用中稻收割后,至冬种作物播种前的两个月的光、温、水、土资源,多产一造稻谷,增加粮食产量。广西的中稻大都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这些地区每年都要从外地调进粮食,这些地区发展再生稻,可以提高山区群众的粮食自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沈国权  龙国炳 《气象》1978,4(1):22-23
杂交水稻对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常规品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高温强光是发挥杂交优势的重要条件,但抽穗前后它既怕低温又怕高温,如果温度条件不良,则会增加空壳,降低结实率。造成空壳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恢复系的恢复力还不够强。因此,研究杂交水稻安全齐穗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适宜播插期的农业气候条件,以及开展相应的情报、预报服务工作,是杂交水稻栽培中的重要课题。 一、生育期与光、温特性 在南方稻区,为了夺取双季丰收,水稻品种的熟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3号、6号是我省目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组合,可以作中稻,也可以作晚稻,其熟期主要是受亲本热期和杂交种光温特性的影响,生育期较长。中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试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一季中稻籼改粳气候资源利用率、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风险变化,分析了湖北省一季中稻籼改粳适宜品种、适宜播期,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结论有:(1)湖北省一季籼改粳能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2)籼改粳后抽穗开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增加、低温冷害风险降低;(3)在中稻供试品种中,甬优1540(籼粳杂交)是籼改粳最适宜的品种,热粳优35、中稻1号在各生态区适应性均不如甬优系列;(4)北部地区一季粳稻播期应安排在4月下旬,南部地区播期安排在5月上中旬,能保证80%的年份抽穗一开花避开高温热害高风险期。  相似文献   

13.
田林县浪平乡近几年来平均亩产600多斤,从81-85年测产知道,每年都有亩产超千斤,实测亩产高达1298斤。可见,中稻生产潜力还很大,可以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粮食产量。现从气候方面分析浪平乡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浪平乡中稻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一)热量资源充足,有利中稻生长 根据水稻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日平均气温大于12℃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大于21℃才能正常抽穗开花。浪平乡地域目前中稻常用品种需要大于0℃积温和生育期,见表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早稻、晚稻、中稻、虾稻和再生稻5种稻作类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验,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特征、总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准确评估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H4排放集中在水稻前期淹水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虾稻(85.7 m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71.7%~191.5%。N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中期晒田和施肥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再生稻(1100.7 μ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16.8%~654.9%。CH4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N2O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虾稻;总增温潜势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早稻、再生稻、晚稻、中稻。CH4排放占比为82.9%~99.0%,稻虾田高排放主要原因为持续淹水时间长、秸秆还田和饲料投入,探究该模式CH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最低,可作为低碳减排的主要稻作类型。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产量与气候条件的灰色动态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互助县多年马铃薯产量资料和气候条件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气象条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总结出影响互助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其次是地中5cm平均温度和生长期间的平均气温,影响产量的关键期为结薯期,其次是淀粉积累期,利用灰色关联动态预报方法建立模型进行马铃薯产量预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广西早稻生育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明气候变暖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频率为35.4%,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桂南稻区的左右江河谷以及桂东南梧州市。(2)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各有差异,桂南稻区早稻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桂中、桂北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呈微弱减少的趋势或者基本不变,强度则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3)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总天数为124.9d,平均总次数为28次,平均强度为4.5d/次。三个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和强度桂南桂中桂北。(4)桂南、桂中和桂北稻区的年代产量波动变化大,尤其是桂南、桂中稻区进入21世纪以后产量波动更明显。大多数稻区高温热害多的年份,其早稻产量就低。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合理调整早稻播期及品种属性搭配、稳产高产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农业产量安全生产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晓萍 《山东气象》2004,24(2):12-13,15
分析了建国以来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单产变化规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历史产量进行分离,表明主要农作物趋势产量平稳上升,而气象产量则变化幅度较大。揭示了气象条件是影响山东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9月.我省未出现明显的连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及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天气条件对中稻、二晚、棉花、柑桔等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均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9.
顾忠良  顾品强 《气象科技》2015,43(6):1181-1185
根据2013年高温期间气象观测资料、中稻开花期小气候和稻穗结实的观测结果,总结高温期间水稻穗部的2种增温模式——复合增温和辐射增温;穗部温度不仅受周围的气温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也是影响其温度的重要因素;穗部温度随高度上升,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穗的上部温度比下部温度高;分析2013年稻穗和小气候同步观测资料,并以具有辐射增温特征的2008年观测资料验证,得出中稻开花时间(09:00—13:00)穗部温度大于等于35 ℃的时间占比是衡量高温对水稻空壳率影响程度的定量指标;在气温小于35 ℃时,强烈的太阳辐射也能使穗部温度大于等于35 ℃,从而导致水稻高温不育。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南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系(WAPFOS),分析了夏玉米产量与光照、降水、气温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和旬平均气温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密切,是直接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