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劳动分工的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经营,这无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也推动了中小城镇的飞速发展。以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处理好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分散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对构建政府农地流转政策体系、提高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率乃至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2013年1月对西部地区新疆玛纳斯县369户农户实地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这一方法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特征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特征赋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相应增加0.621个单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转移;完善区域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库等灌溉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等举措可以有效推进农地合理有序流转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的8个村108份有效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现阶段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以焦作市内务工为主,工种主要集中于技能要求较低的建筑、餐饮服务及工厂务工。(2)性别和年龄结构上,女性年龄多在16~25岁之间,而男性则没有明显特征,只是在21~30岁的年龄段上比重较大。(3)相对于在家务工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其工资收入与其文化程度呈正向相关。总之,研究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处于较低水平,急需大力推进劳动力素质培训。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国际通行的国际老龄化标准,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呼和浩特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存在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认识模糊,重视不足;呼和浩特市农村养老保险保障面太窄,保障水平过低;缺乏合格的办理管理运营人才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大财政支出以进步资金保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不断巩固提升法律和道德在养老保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金平  张同升 《地理研究》2003,22(1):123-130
本文在对洞庭湖退田还湖地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与制约因素。结果发现,该地区总体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很低,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城市劳务市场的需要,另外,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信息不畅、成本较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与布局,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大宾  袁天凤 《热带地理》2014,34(3):399-40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西部地区受特殊区情的影响,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以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大省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揭示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基本态势,发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比重、属性特征、从业状况和带眷转移、回乡创业等情况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渐呈现向本省及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演变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在内在机制上,认为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和成本预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国家相关政策体制以及转移劳动力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变化驱动着四川等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鄢陵县2个行政村1450份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对农户发展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以短时间外出为主,外出时间在3~6个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2.55%,外出6~12个月的人数占总数的26.14%;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地点主要分布在县内,其次为省内,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动力逐渐从区域差距转变为行业劳动效率差异;农村劳动力外出途径主要有亲戚朋友和同乡介绍,分别占到总数的46.41%和43.79%;2个村庄的劳动力转移强度分别为3915人·月和4685人·月,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分为0.882和1.240.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雨  苏勤  方觉曙 《地理研究》2013,32(5):891-901
根据行为地理学观点,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过程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是指农村劳动力面临多样化的就业地和就业环境,对其进行的环境外观感觉以及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依据地理认知理论,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体系:基于目标与过程的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基于个体变量与群体文化因子的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层次(环境特征感知、环境对象认知、环境格局认知)研究。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志方法、定量关系模型、时空路径等。可以预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将促进混合研究路径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通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南通县为典型,研究了近年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农村产业结构类型的形成、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以及县域城镇化发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电开发中移民农业安置的困境,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模型出发,着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流断源"的模型进行介绍,以向家坝电站绥江县为案例分析该库区非农就业的必然性和艰巨性。基于"开流断源"的模型对非农就业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1)从人的生产与消费两面性,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角度而言,移民安置需要考虑库区人口规模的控制,以及趋向于增加就业的人口结构调整;(2)特定区域背景和不同移民人群对于非农就业的预期目标不同,区域发展规划和劳务输出设计需要相应地做出反映;(3)政府的移民工作需要将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服务纳入重点,以提高个体预期目标部门的非农就业概率;(4)从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提供支持,并在移民安置中得到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哲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对外国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且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对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结合目前形势 ,指出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不容乐观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市化道路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干旱区地理》1995,18(2):61-66
城市化一般而言有“大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两种方式,本文在大体分析了北疆铁路沿线地带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及城市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本地带的城市化道路应在不忽视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主要建设好中小城市走乡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区劳动就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阶 《地理研究》1993,12(3):89-99
以川西作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或非农就业从自然—人文相结合的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朝辉 《热带地理》1994,14(4):296-304
本文主要揭示当前“撒县设市”形成“县市化”的种种弊端,论述行政区域的合理设置、区域名称的科学命名、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城市化的正确方向以及引导城市化进程的正确措施。  相似文献   

16.
I.ChinasNationalConditionsandUrbanizedmfficulhesUthamzation,accomParuedwithindustrialization,isthemigratingandconcefltratingprocessofaghculturalpoPuIationinruralareastonon-agriculturalpopulationincities.Itisalsoti1eindispensableroadtomodenhzationforeverycoLwtryandroponGenerally,therearethreetapesofurbanizationdevelopmentintheworldfThefirsttyPeisthaturbafuzationsynchronizeswithindustnalization.IndevelopedcoUnnes,industnalizationhaslastedlongenoughtoabsorbmostruralpopulationshiftingtocities…  相似文献   

17.
The concept of the labour reserve is fundamental to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form of the migrant labour system in southern Africa. Lesotho has for long been thoroughly integrated into this system as an internal supplier of labour and a labour reserve. Decomposition of the labour reserves of southern Africa, particularly since the 1930s, has led to increasing state involvement in programmes of rural rehabilitation. By their very nature such programmes have often proved to be focal points for rural resistance among local peasantries. Post-colonial rural policy in Lesotho and the rural response can be similarly interpreted. The case of rural forestry represents one contemporary rural rehabilitation strategy for the Basotho labour reserve. Peasant apathy and hostility towards the programme and to the structures of domination which precipitated it have been characteristic.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地理研究》1992,11(1):39-47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历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劳动就业目前仍集中于农业,农业劳动力多为兼业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普遍较低,地域分异明显,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较大。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措施包括促进经济总体增长,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弹性、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完善小城镇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孟晓晨 《地理学报》1992,47(5):441-450
本文从城市化基本定义出发,探讨了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两大经济载体之间流动的机制,指出农业容纳力与排斥力、城市吸引力与吸收力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并在对四个因素进行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均衡与非均衡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a rural community,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contemporary state of Chinese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and the changes that it has been experiencing in the context of dramatic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ree main economic drivers: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market conditions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hange in Chinese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has been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All three factors exert profound influence and shape 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Massive rural‐urban migration has resulted in labour shortages, which in turn have led to a reduction in agricultural diversity an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a shift from traditional labour‐intensive technologies to modern capital‐intensive technologies. However, because of well‐developed agricultural markets, input use levels are similar across farmer categories (such as income diversification), helping to maintain productivity. Furthermore, reduced profits from farming due to increasing input prices and decreasing output prices have exerted pressure on smallholders to increasingly turn to nonfarm activities and have also triggered a thriving informal land transfer market, which was previously non‐existent. Policy implications includ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local economies, improve market conditions, inves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s and facilitate smallholders' mo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