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青海高原太阳辐射年际变化特征及若干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芳  周陆生 《青海气象》2000,(2):5-7,17
本文采用格尔本(一级站)、西宁(二级站)和玉树(三级站)的日射 观测资料,对于太阳辐射的年际变化及其云雨状况、火山喷发、太阳黑子等影响固了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本省总辐射在70年代是高值时期,而80年代处于明显的低值时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有所回升,但90年代中斯后处于下降状态;总云量对总辐射、直接辐射有明显的削减作用,而使散射辐射显著增加,低云量对辐射的作用不如总云量明显;火山  相似文献   

2.
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的水平二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比较先进的辐射模式计算了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并对之进行了参数化。结果发现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的水平分布不仅与其本身的水平变化有关,而且与下垫面的反照率有很大的关系。利用近期开发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皮纳图博火山气溶胶对地面平衡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皮纳图博火山至喷发后1年半左右降温达最大,至喷发后第5年降温已很小。  相似文献   

3.
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近百年至千年的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强火山喷发可造成平流层4℃以上的增温和地表年、月平均温度约0.4℃、1℃的下降。地表温度下降的时空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特征(包括喷发位置、季节、强度等);海陆分布;火山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其由直接辐射强迫引起的经向潜热输送的变化等等。同时还回顾了1991年皮纳图博喷发的有关研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工作。  相似文献   

4.
199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前一年期间下降了0.3℃,使之成为70年代以来最凉的年份之一。气象学家把全球温度下降归咎于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在1992年的头几个月内,气温急剧下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1990年共30年贵阳基准气候站辐射以及日照资料,对贵阳市光资源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气候学方法分析计算了贵阳的建设光照参数,结果表明:①贵阳市30年年总辐射最平均为3616.4MJ/m2,处于全国低值区,②光资源特征量的月季变化明显,其值均为夏季大,冬季小,与太阳高度角的月季变化、主要的自然天气季节关系密切。③近30年来贵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逐年变化基本呈递减趋势,散射辐射逐年变化趋势不太明显,但从10年平均散射辐射值看,70年代平均散射辐射值低于80年代平均散射辐射值。④贵阳混浊度逐年变化呈递增趋势。⑤贵阳的房屋设计的最佳朝向为南向,东向次之,北向最差,  相似文献   

6.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刘爱君  杜尧东  王惠英 《气象》2004,30(12):68-71
根据广州气象观测站1961-2002年观测资料,对广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灰霾日数12月最多,6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总数的70%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灰霾日数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80年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是灰霾的两个急剧上升阶段。灰霾日数年际变化多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而月、季的分布多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所控制。灰霾能够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减少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川144个气象站1971~2014年的逐月日照时数数据和四川6个辐射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数据,以气候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四川144个气象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值。基于44年四川太阳辐射的平均分布和EOF分析的第一模态,将四川分成3个区域,并研究了四川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四川年太阳总辐射从东南往西北随海拔升高呈阶梯式增加,结合年太阳总辐射EOF第一模态可把四川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和四川盆地;(2)川西高原年总辐射随时间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攀西地区年总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四川盆地总辐射变化不大,有缓慢下降趋势;(3)20世纪70年代四川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是正距平,80年代除川西高原和雅安地区外基本是负距平,90年代是负距平,2001~2014年除攀西地区外基本是负距平。   相似文献   

8.
1961~2007年西北地区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西北地区16个甲级辐射站1961~2007年的总辐射资料,和1961~1992年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资料,研究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特征。发现,从1961~2007年总辐射的长期变化经历了"维持"、"变暗"、"变亮"和"回落"4个阶段。其中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总辐射持续"变暗",之后开始转折"变亮"。"变亮"过程持续到9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之后振荡"回落"。各个季节总辐射的长期变化都表现出"变暗"和"变亮"这两个明显特征,其中冬季的"变暗"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变亮"过程持续时间最短。从1961~1992年,直接辐射的变化过程为先下降后回升,散射辐射则是先上升后下降,两者的变化趋势和相对幅度决定了总辐射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西北地区直接辐射下降的主要时期,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的下降过程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表现为省会城市和冬季的下降百分率最显著。这种特征表明气溶胶排放的增加或许是影响该地区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小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靖  张德二 《气象科技》2005,33(3):193-198
重大的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地面温度降低,由于火山喷发存在季节、纬度和强度的差异,因此喷发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对辐射的影响也不同,降温出现的时间和降温的幅度不一致。中高纬喷发的火山主要影响发生喷发的半球,而中低纬的喷发可影响到全球,且影响时间较长;不同季节的火山喷发后,高纬度的温度响应较低纬明显,夏季的温度响应较冬季明显。有关火山活动对降水的影响目前已有了一些研究,但由于降水序列中火山信号较弱,同时还有ENSO等其他因子的影响,客观地分辨出火山的影响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太阳能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吉林省的太阳能资源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及M-K检验法对吉林省长春、延吉两个气象站点1960年以来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4787.4 MJ/㎡•a,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吉林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下降,且下降趋势不显著,20世纪60年代太阳总辐射较高,80年代达到最低值,90年代以后小幅度回升。春、秋、冬三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冬季的下降趋势显著,夏季呈显著增加。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地域分布差异;而在时间上也呈现出由春季到冬季依次减少的分布特征。吉林省的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变化趋势不显著,这对于吉林省利用太阳能资源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Global solar radi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balance of ground surface radiation, the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atmosphe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ather and climate systems in various regions. In this study, the monthly global radiation recorded at 23 stations over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QTP) was utilized to estimate global solar radiation (Q) from sunshine duration and to obtain improved fits to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monthly Angström–Prescott model (APM). The modeling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calculating the statistical errors, including mean bias error, mean absolute error, root mean square error, and mean relative erro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monthly Q values can be predicted accurately by APM over the QTP. We als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Q values at 11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by APM over the QTP during 1961–2000.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nnual mean sunshine duration amounted to more than 3,000 h over the whole plateau, implying promising prospects for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solar energy.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the mean global solar radi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high in the western QTP, extending northward to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Although its 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QTP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were inconsistent, the anomaly values of global solar radiation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indicating that the QTP’s global solar radiation has increased during those periods. The anomaly values were negative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showing that the plateau’s global solar radiation has decreased during those periods. Global solar radiation over the QTP is negatively proportional to latitude but positively proportional to altitude and relative sunshine duration. Three factors, the sunshine duration, latitude, and altitude,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global surface radiation, of which sunshine duration is most significant. A high-variation-coefficient zone of global solar radiation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QTP but, on average,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lateau’s global solar radiation was only 0.031, suggesting that the variation in global radia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he whole QTP.  相似文献   

12.
格尔木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多年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格尔木1956~1994年的气温和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和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0多年中该地区太阳总辐射滑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60年代的为低值,70年代迅速上升,比东部平原地区提前,且呈现“冬暖夏凉”的变化趋势,70年代至90年代平均气温与太阳总辐射呈现滞后一年的正相和季气温与同期太阳总辐射有很好的正相关,但冬季的气温变化则与太阳总辐射呈相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22,自引:5,他引:1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0年中国大陆6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呈增长趋势外,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在减少; 甘肃民勤与新疆和田两个强沙尘暴多发区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强沙尘暴明显少于50和70年代; 2000年华北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多于90年代均值, 但绝大部分地区仍明显少于常年平均值; 沙尘暴与大风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 单站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以上。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地区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4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56个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利用1991—201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初步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年内太阳辐射呈单峰型,5月最高,4—8月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在1990年之前呈显著下降,之后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在环渤海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集中于京津塘周边地区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四季总辐射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降幅略高,秋、冬两季降幅略低;1991—2010年环渤海地区太阳总辐射呈西北部高,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61-2010年黑龙江省太阳能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5个辐射站和32个地面基准站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及资源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资源评估。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均太阳总辐射显著减少,1月和12月减少最明显,20世纪70年代太阳辐射最强,80年代最弱;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西丰(多)东贫(少)的趋势。全省太阳能资源的稳定性较高,其中松嫩平原西部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稳定性最高,适合集中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面太阳辐射状况及其转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南地区1961—2003年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状况,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重点分析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在1980—1990年代期间的转折过程,并与全国平均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961—2003年,华南地区的总辐射和直接辐射整体呈下降趋势,散射辐射的变化不显著,与全国平均辐射状况的变化趋势一致。1983年之前,华南总辐射处于迅速下降阶段,之后发生转折开始回升,至2001年前后已经恢复到平均水平。华南地区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夏季最高,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低,一年中散射辐射的最高和最低值相比总辐射提前一个月出现。另外,结合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初步分析了广州市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和转折过程,表明广州地面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及转折过程主要与该地区的大气清洁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Prediction of the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y in the coming decades is a challenge as the SST anomaly changes over time due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limate forcing. The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id-1970s and late-1990s were related to the decadal Pacific SST variability. The changes in the mid-1970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phase of decadal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like SST variation, and the changes in the late-1990s were related to its negative phase.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is decadal SST variability is related to any external forcing. Here, we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solar radiation (ESR), which includes the net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volcanic eruption, has modulated this decadal ENSO-like oscillation. The eastern Pacific warming (cooling) associated with this decadal ENSO-like oscillation over the past 139 year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weak (strong) ESR. The weak ESR with strong volcanic eruption is found to strengthen the El Niño, resulting in an El Niño-like SST anomaly on the decadal time scale. The strong eruptions of the El Chicho’n (1982) and Pinatubo (1991) volcanoes reduced the ESR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The radiation reduction weakened the Walker circulation due to the “ocean thermostat” mechanism that generates eastern Pacific warming associated with a decadal El Niño-like SST anomaly. This mechanism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millennium run of ECHO-G model, in which the positive eastward gradient of SST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was simulated under the weak ESR forcing on the decadal time scale. We now experience a reversal of the trend in the ESR. The strong solar radiation and lack of strong volcanic eruptions over the past 15 years have resulted in strong ESR, which should enhance the Walker circulation, leading to a La Niña-like SST anomaly.  相似文献   

18.
1961~2003年中国大陆地表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中国大陆30个气象站1961~2003年地表太阳总辐射观测数据,研究了辐射年总量和季节总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原因。结果表明:1961~1989年中国大陆地表太阳总辐射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约11%;1990~2003年间略有回升,但其均值仍比1961~1965年的均值低8.2%。大部分地区春夏两季减少明显,约占年减少量的55%~85%。对各站点观测数据的趋势分析表明,地表太阳总辐射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其特征分别为:1961~2003年间持续减少(占总站点数20%);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后线性趋势不明显(占总站点数40%)或呈逐步增加趋势(占总站点数16.7%);1961~2003年间无显著变化(占总站点数23.3%)。这4种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的区域特征。日照时数减少是总辐射减少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地表太阳辐射年总量变化的72%,日照时数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