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生的季节特征较为明显 ,不同群体 ,年龄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对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本文试图通过呼吸系统疾病与天气条件关系的分析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并根据天气变化做出提示性或警示性预报 ,以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达到人民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其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12月和2013年7月~2014年6月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病例,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1月和12月为高峰期,8月最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年龄呈反比,年龄越小,患病的几率越大;男童比女童更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有紧密的关系,并且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冷空气影响是发病人数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逐步回归法,分四个季节建立了呼吸系统疾病逐日发病人数的预报方程,并进行了等级划分,经预报检验,预报模式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针对目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实问题,基于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相关医疗机构的全部住院数据和气象资料,首先分析两县疾病谱特征,然后从季节和24节气角度,分析两县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因天气和气候异常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相关疾病)住院人次和医疗费用的变化特征以及人体舒适度对当地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阜南县和锦屏县人群中住院人数最多的疾病分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两大类气象敏感性疾病,医疗费用最高的前六位疾病都包含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三者医疗费用总和分别占两县总医疗费用的44.9%和45.8%,因此,从降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加强这三类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此外,三种系统疾病医疗费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循环系统疾病的医疗费用在季节转换期间明显高于各季节内,呼吸系统疾病冬春季的医疗费用远高于夏秋季节,消化系统疾病夏季医疗费用最高。两县9月的体感温度最接近人体最佳舒适温度,而此时上述三类疾病的住院人次及医疗费用也是相对低点。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相关疾病的适时防控、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灰霾天气污染特征及其健康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燕  薛旭  陈建新  易伟霞  温洛 《气象科技》2010,38(6):737-740
利用南阳市1971—2007年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2005年环境检测站提供的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南阳市中心医院门诊逐日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阳市灰霾天气及其空气污染特征,并根据灰霾天气对应的门诊病历,分析了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灰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37年来南阳市霾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秋冬是灰霾的高发季节。灰霾天气出现时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特别是PM10浓度在灰霾出现日明显升高。就诊人群以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发生率在灰霾发生当天明显升高,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例数与PM10浓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石天润  何川  伏兵  简黎明  陈星 《气象科学》2023,43(1):91-100
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两所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医院较为完整的10 a常见疾病住院病例数据、区域同期气象资料,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气象要素与疾病发病的可能关系,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疾病病例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儿科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对气温等气象要素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寒潮等天气过程对此类疾病有诱发作用。作为年际气候变化关键信号的ENSO模态,可以通过调节不同地区的天气频率,间接对疾病发生产生影响。根据天气变化与疾病发病机理的关系和气候模式模拟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到本世纪末的气候背景可能有利于减少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但也需注意天气尺度气温变率加剧造成相关疾病的多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6年到2019年邯郸市气象要素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强度的冷空气过程及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高发,夏季最低,但冷空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夏,春季最大,就诊人数分别在冷空气日后两天和五天增加18.4%和13.3%,而冬季就诊人数在冷空气日后三天仅增加3.2%.冷空气对疾病影响的滞后时间在夏,秋和冬季随冷空气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春季的滞后时间总是很长.这些发现可为科学应对气候异常导致的人群健康风险提供针对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背景下,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不可忽视。基于2004—2010年南京地区呼吸系统死因监测资料、人口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区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的分布特征和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及疾病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7月最低,1月最高,上半年变化幅度大于下半年。夏半年,气候以低压、高温和多降水为特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低;冬半年,气候有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的特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回代检验结果 r=0.755,预测检验的拟合系数为r=0.795,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为相应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林  陈正洪  汤阳 《气象科技》2016,44(3):463-467
根据武汉市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指标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在控制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日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效应曲线均为J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效应均在低温滞后1天开始出现,4天达到最高,并持续8~20天。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两种疾病死亡效应均以当天最高,持续2天,呈现出明显的收获效应,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由此可知,高温和低温均是武汉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的危险因素,存在滞后效应。两种疾病低温效应的滞后时间长于高温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th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究了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极端低温、中度低温、中度高温、极端高温)范围内的患病风险。结果表明,两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全年峰值出现在冬春季,患病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群居多。北票市、西丰县人群的最适宜气温分别为26.2、22.2℃;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高温存在即时效应但并不显著。北票市和西丰县分别有27.0%(95%置信区间为20.3%~32.9%)和29.0%(95%置信区间为22.1%~35.0%)的呼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吉林油田职工总医院及松原市中心医院十年病历档案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天气气候变化对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影响分析,可见患者病情发生、复发和加重与气候和天气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西安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据与相应的气象观测数据,选取与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相关性的气象因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和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方法,并对预测模型和等级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准确率在795%以上,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准确率达到98%,预测预报效果较好。将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融入西安公共气象指数预报服务系统,制作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预警产品,并通过全方位融媒体发布手段开展健康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2014年1~7月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病例,与同期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有明显影响,在无降雨、风速小、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浓度高,空气质量差。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有明显影响,且对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大气污染对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具有2天的滞后性,而对下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一般具有3天或7天的滞后性。大气污染物方面,PM_(10)对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有显著影响,而NO_2、PM_(10)、PM_(2.5)和SO_2对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影响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SO_2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深圳地处我国华南沿海季风敏感区,为探究季风等气象和污染要素对其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和其预测相关就诊风险的可行性,本文利用当地2015-2016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和污染物资料,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构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每年九月份开始,冬季风的冷胁迫效应会使相关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波动式增加,直至次年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前的三月份发病人数达到峰值;而夏季风控制期间当地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呈波动式减少态势,比峰值期间减少35%;另外,该地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其主控因素也不相同;对比两种预测模型,总体上LSTM网络预报模型对深圳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预测准确率更高,可以满足健康气象预报服务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与气象变化有关的疾病通常称为气象病或季节病.这类疾病的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的影响.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像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以及部分皮肤疾病等患者,对季节变化或异常气候特别敏感,症状往往出现在天气变化之前,所以,人们戏这些病患者为"气象预报员".  相似文献   

15.
根据钦州市2003年气象要素及该市某综合医院2003年患呼吸道疾病的门诊住院病例医疗统计资料,分析季节变化及气象要素变化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提出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对呼吸道疾病采取的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2012年南京市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某三甲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逐日急诊和门诊就诊人数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主要气象要素与疾病就诊人数的关系,揭示了气象条件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程度,为当地居民防病养生提供气象指导。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之间存在1~2 d的滞后效应,且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相关最显著,尤其当平均气温低于0℃时,全人群就诊人数明显增加;此外,当寒潮过程发生时,全人群和老年人(65岁)就诊人数增加率分别为35%和53%,且表现出1 d的滞后性;与之相比,儿童(6岁)就诊人数没有表现出滞后效应,寒潮结束当日,就诊人数增加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干湿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把黄露箐等人提出的计算干湿气候指数经验公式略作修订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可能发生森林火灾的季节里 ,计算并分析了干湿气候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同森林火灾发生的相关关系 ,发现 :干湿气候指数季节变化规律同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的季节分布动态有着较好的同步性 ,干湿气候指数与火灾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有着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另外 ,利用周期分析方法得出 2 0 0 3年 4~ 10月仍然为较干燥的一年 ,具备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的气候条件 ,与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18.
使用南京市玄武区1992~2001年资料,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象条件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月死亡人数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月平均气压呈显著正相关。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月预测方程,并用历史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9.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信息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天气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预报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信息,在统计天气变化与慢性疾病发病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日平均气温与哮喘、癌症、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四种疾病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利用业务预报的气温要素值与天气形势,对影响人体健康的天气信息作出预报,并通过“221”等声讯媒体服务于首都百姓。这一实践结果表明,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信息与预报的问世,为北京地区的群众防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季节变化和气象要素变化与呼吸道疾病关系及预防措施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斌 《广西气象》2004,25(2):26-28,36
根据钦州市2003年气象要索及该市某综合医院2003年患呼吸道疾病的门诊住院病例医疗统计资料,分析季节变化及气象要素变化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提出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对呼吸道疾病采取的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