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广州地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以广州地铁二、八号线为例,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结合拟建地铁所处地质环境背景、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施工方式及工程结构要求,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及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隧道围岩失稳、岩溶地面塌陷、基坑突水、地面沉陷和基坑边坡失稳等;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有断裂活动破坏、桥梁地基失稳及地震砂土液化。预测分析选取的评价要素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构造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及工程施工条件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淮河干流航道(安徽段)整治工程建设用地及周边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的分析,对建设用地进行现状、预测、综合分区评估,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工程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给建设工程造成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防灾减灾,研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势在必行。以云南省某县的建设项目为例,将GIS技术引入,综合考虑研究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关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判断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分区评估逐一论述,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并针对拟建项目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得出: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加剧、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至大,建设用地总体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崂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在对区内地质灾害点全面调查、排查和勘测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编制出崂山区典型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为该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位于皖东某地的一项建设工程,是当地集中用地面积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由于建设场地原为一处废弃的采石场,地跨低山丘陵和山前坡岗地,地形高差大,断层较发育,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比较强烈,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作者根据建设场地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认为现有的人工岩质边坡基本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断层交汇处附近地下很可能存在岩溶洞穴,分析了建设工程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回填土不均匀沉陷和断裂活动的影响等类型,建议建设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6.
江润黎  李兰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262-266
矿山城市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改造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给城市规划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以抚顺市采矿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为例,简要的论述了城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地质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制约作用,指出了地质灾害评价为城市规划服务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的方法,论证了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规划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太湖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切割较大,山体陡峭,岩石风化强烈,加上人类工程活动活跃,降雨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导致该地区存在或者发育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矿山环境问题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中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是这一地区较为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本文分析了县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并就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调查、区域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等资料,对长虫山郊野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景区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同类景区地质环境的评估有部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皖南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具备发生多种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道路工程施工路线长、跨越范围广,其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因此做好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G318池州至殷汇段公路改造工程为探讨实例。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海域海底地质灾害为研究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按照海洋水动力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灾害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4个类别,遴选了8个评价因子,详细论述了各地质灾害评价因子的分布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开展了渤海海域海底地质灾害评价及危险性区划。将渤海海域海底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高危险性、较高危险性、较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4个区域。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海域的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反思了地质灾害防治理念的不足。从地质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视角,构建了区域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评价框架和地质安全评价体系。基本结论是:应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惯性思维,将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有机结合,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更有效地达到减轻地质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丽君 《中国地质》2005,32(3):518-522
青海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可持续开发战略与规划应建立在对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青海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青海省未来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框架。提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准则和地质评价指标。在荷兰国际地球科学测量与观测学院(ITC)开发的GIS软件——ILWIS环境下,利用其新开发的空间分析功能的SMCE模块,对青海省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具有矿产资源远景开发的地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对未来的矿产资源开发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前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首要课题,也是矿业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论文根据辽宁省主要矿业城市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治理现状,分析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危害,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出矿业城市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议。虽然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造远远超过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但是地质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地质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说到底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与旱灾——变化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极端恶化的一种表象。通过简要回顾中国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存在问题,初步架构了山地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功能区划—工程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等四阶段递进的研究框架。地质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地质环境自身的工程属性。功能区划是基于地质环境质量研究提出地质环境的最佳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或工程类型。针对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特点,容量研究具体给出某一地质环境功能区对工程规模、数量、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响应能力或包容能力。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遭遇地质灾害风险的概率、可接受性和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北京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北京市地勘局对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战略:"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总结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编制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做好监测网络技术支撑工作、逐步建设和完善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济南市总体发展规划,针对济南城区和400km^2的规划新区,结合济南地区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对济南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评价,论述了济南地区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特点及工程地质性质,利用加权平均值法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济南城区和400km^2的规划新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四类。根据济南城市规划,划分为中心城区、东部产业带、西部片区、北部片区4个主要功能区,按不同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与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最高,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中国资源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来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海岸带地区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和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优势突出,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重要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包括:1.2×10~4km~2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可适度开发,以缓解海岸带建设用地紧张局面;2.8×10~4km~2绿色富硒土地和4.1×10~5km~2绿色渔场,适宜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和建设海洋牧场;浅层地温能和地热水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4.2×10~8t,对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有重要作用;5.8×10~4km~2滨海湿地和134处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90%的陆域适宜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开发条件较好,为海岸带地质安全提供了保障。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海岸带局部存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岸侵蚀淤积、风暴潮等重大地质问题,对部分城市与重要基础设施形成威胁,局部地区水、土污染及海水入侵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建议加大海岸带多学科综合地质调查,构建多要素、多圈层、多维度地质模型,查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减轻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原理与显式预警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经验和新认识,文章把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原理初步划分为隐式统计预警、显式统计预警和动力预警三种类型。隐式统计预警是把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隐含在降雨参数中,仅仅考虑降雨参数建立模型的方法。显式统计预警是一种把地质环境因素变化与激发因素相迭加耦合而后建立判据模型的预警方法。动力预警是一种考虑地质体在降雨过程中自身动力变化过程而建立数学物理判据方程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解析预警方法。本文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比较全面地架构了显式统计预警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需求分析、问题表述、目标设定、设计原则、图层设计、系统建模、系统运算、预警等级确定、产品生成、产品会商、产品发布、预警校验、预警决策、应急行动、成本收益分析和系统完善升级等内容。这项设计研究为具体研发设计某个地区的预警系统提供了思想平台,为建立国家、省和市(县)分层级联动的地质灾害区域预警体系提供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传正 《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地质灾害具备自然、社会和资源三重基本属性。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环境变化的动力是地外天体引力、地球内动力、地球表层外动力和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4种地质作用。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导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绝对量是持续上升的。通过采取各种减灾行动,可以实现因灾伤亡人数持续减少,灾害损失相对社会财富增长的比例持续降低,从而实现控制地质灾害增长的趋势。提出了国家地质灾害减轻战略目标、战略对策和减灾行动,强调建立政府、科学技术界、工程企业界与公众社会“四位一体”的减灾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减灾理念从被动防治向科学开发地质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是环境目标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还是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区发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多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稳定性(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单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多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等基本类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综合空间决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