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渡 《海洋科学》2010,34(4):109-110
<正>1958年9月15日开始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是划时代的全国海洋普查,影响至深至远,意义至重至大,值得永久纪念。海洋调查是研究海洋重要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所获资料和标本是研究海洋、正确认识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8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主,曾对海南岛进行了数次生物调查,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南海中部、东北部综合调查(1974~198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1989~1993年),中德海南岛生物联合考察(1990,1992年)及中日海南岛浅海动物多样性联合考察(1997年)等,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海洋生物标本,这些标本基本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本文作者(Yu et al,2001)经对其中的甲壳动物等足类的整理,已记述了扇肢亚目浪飘水虱科和团水虱科的10个种。本文补充记述该亚目的4科13种,其中4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迄今为止,海南岛共发现扇肢亚目等足类23种,名录如下(其中*为本次补充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由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原国家水产总局)主持的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工作会议,于1982年11月13日至28日在昆明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各省市水产厅、局的代表,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技术专业组成员共九十多人。会议由区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水产科学院负责人丛子明同志主持。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斯氏种群SpeciesgroupSwartzia的研究中,发现该种群新种4个,它们是原始马尾藻Sargassumprimitiv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92年4月10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ST92-0296;海南马尾藻Sargassumhainan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3月25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清澜港,模式标本号AST55-0714;文昌马尾藻Sargassumwencha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6月22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5T58-6059;微小马尾藻SARGASSUMPUSILL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4月28日采自广西涠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5-1973。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糠虾亚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糠虾目 Mysidacea 中的糠虾亚科 Mysinae 在我国近海浅水区无论种类和数量都相当丰富,在大型浮游动物组成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在某些海区,特别是河口附近的低盐水域,人们常将其作为小型渔业捕捞对象。糠虾鲜食味美,经过发酵制成的虾酱和虾油滋味特殊,深受欢迎。此外,糠虾类中的某些种也是成、淡水养殖鱼虾的优质饵料生物。 本文根据的材料为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南海近底层浮游生物拖网所获得的标本,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南海沿岸采集的标本。共鉴定糠虾亚科32种,分隶于3族,17属,内有1新种,10种为新记录;其中12种先前已由作者报道,文中不再描述。作者估计南海北部糠虾类区系相当丰富,全世界迄今已知45种刺糠虾 Acanthomysis 中,南海北部我国附近海域就已发现10种之多。今后随着调查的深人,将会发现更多的种类。本文报告的种名如下(有**记号者为中国近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伞托序亚组SubsectionClmerulatae扁托系SeriesPlatycarpae的种类研究过程中,发现该系新种4个,它们是永兴马尾藻Sargassumyongxi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3月8日由郑树栋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模式标本号AST58-4012;三亚马尾藻Sarsassumsanya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76年4月15日由曾呈奎、周显铜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东海,模式标本号AST76-1972;大洲马尾藻Sargassumdazhou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7年6月间日由郑树栋、夏恩湛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7-5615;巨囊马尾藻Sargassummegalocyst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7年6月12日由郑树栋、夏恩湛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7-5616。4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各种贸易壁垒抑制和打击发展中国家,自2001年世界经济受“9·11”事件影响而放缓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近期,中国的水产品在出口贸易上遭受国际反倾销调查较为突出,使中国的渔业产业蒙受了重大的损失。文章从中国渔业产业应对反倾销的近况入手进行分析,探讨防范国际反倾销的相应对策,以期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多穴苔虫属和格苔虫属新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1):97-101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收藏的苔藓虫标本中,发现无囊亚目片苔虫科(Hincksinidae)多穴苔虫属(Antropora)两个新种和三个新纪录。本文系根据1958—1962年和1975—1976年底栖生物拖网资料(共26号标本)整理写成,报告两个新种和三个中国近海的新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南极研究可追溯到1911~1912年白濑中尉探险时代,那时白濑就在自己的根据地进行了气象观测,船在附近的海域进行了海洋调查。但真正进行综合性研究还是从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的第三个国际极年(又称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始的。这个极年是把南极观测放在重点,包括日本在内共12个国家参加。为了致力于南极  相似文献   

10.
新疆乌伦古湖的自然条件及其渔业生物学基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1978年8月中、下旬对乌伦古湖进行了湖泊学和渔业生物学基础的综合调查研究。鉴于工作条件的限制,我们仅在湖面采集水样13个,并简测了湖泊深度图(图1)。鱼类标本的采集、鉴定是在国营福海渔场四连、七连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续编——海星纲。材料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其中大部分标本是作者自己于1958年在该岛调查时所采获。海星纲标本共374个,经过研究鉴定,分隶于7科, 15属和17种。其中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属首次记录(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我们在西沙群岛所采的海星纲种类不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采集工作局限于潮间带的缘故。如果能在潮下带进行采集调查,种数肯定会增加很多。  相似文献   

12.
叶昌臣 《海洋与湖沼》1982,13(5):477-476
由美国国家渔业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Service)东南渔业中心(SEFC——South-East Fisheries center)和墨西哥湾各州渔业委员会主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支持于1981年11月18日到25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Key west召开了对虾渔业管理科学基础专题讨论会(workshop on the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naeid Sh-  相似文献   

13.
1984年4月—1985年2月,我们在台湾海峡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时,采集到罕见的哈特曼科一新种,共获标本8个,分布水深5—74m。现描述如下: 福建哈特曼(新种)Hartmaniellia fujianensis sp.nov. (图1—14) (一)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号H9A-1),1985年1月31日采于台湾海峡中部,水深10m、底质软泥;副模(标本号H81A-1),1984年5月12日采于台湾海峡北部,水深17m,底质泥沙。以上标本均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近海进行的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时,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底栖动物研究材料,其中蟹类很占优势,仅玉蟹科(Leucosiidae)就有70多种。其中,在已整理完毕的16种玉蟹(Leucosia)中,共发现5个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无脊椎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榧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榧螺科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它所包括的种类色彩丰富,某些种的种内个体之间的颜色和花纹变异甚大,所以过去在种的鉴定上相当紊乱。早期学者象Duclos(1845)、Reeve(1850)、Marrat(1870)、Weinkauf£(1878)和Tryon( 1883)等人曾记载过数百个种名。以后有些学者,如Vanatta(1915)、Dautzenberg(1927)、Kuroda(1941)等人将某些在形态上近似的种合并起来,在这些种下又分若干变种。根据我们查考到前人记载的中国海榧螺科的种名,计有三属四十三种,其中至少有二十三种的模式标本采自中国海。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我国沿海进行的调查(1953-1963)、潮间带生态调查(1958-1963)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所获的标本,并参考本所和天津、大连两个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国外标本,对中国海的榧螺科重新作了研究。我们的材料包括极大部分前人报道的分布在我国海的“种”,其中许多“种”形态特征差别较小,而且具中间类型的标本。据这些材料我们归并为10种和2亚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和大韩民国(以下简称日韩两国)就新的渔业协定的谈判从1996年5月开始,经过两年半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98年11月28日达成新的渔业协定,并于1999年1月22日开始生效。这标志着日韩两国于1965年签署的旧渔业协定终止,两国渔业关系进入了一...  相似文献   

18.
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包括渤海,以下同此)采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由作者及B. B. 赫列勃维奇研究。1957年的标本主要采自潮间带(100个以上的采集点),部分是在青岛,烟台和天津塘沽的潮下带(53个站)采到的,其中一部分是定量取样,因此,对有些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可以进行一些讨论。我们研究的标本除了上述所采的以外,还有1957一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北部采集的标本(大约在140个站中都采到多毛类环节动物);和自1950年以来在黄海沿岸采到的标本(主要是在潮间带);以及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莫基叶弗斯基等共同在青岛和大连潮间带所收集的标本。作者研究了上述大量标本,不仅初步阐明了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种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同时对生态学也进行了一些描述。 作者在此瑾向所有参加采集调查工作的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研究工作是在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的。沙蚕科是由B. B. 赫列勃维奇和吴宝玲鉴定,其他均由乌沙科夫和吴宝玲鉴定。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我们一共报告了种和亚种112个,其中12个是新种。种的描述见作者等发表的和尚待发表的论文。本文所报告的仅是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布的一般特征及简要叙述动物地理组成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于1959年12月14日在南海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采到了一个罕见的双壳类标本。最近经过鉴定,认为是一个新种,属于双带蛤科、糙双带蛤属,定名为中华糙双带蛤。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刘世禄 《海洋科学》2000,24(1):16-18
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SPECTFORCHINESEFISHERY1中国渔业发展现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中国渔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的1237×10t到1997年的3601×104t,7a中增加了2400×104t,增长9.5%。人均占有量从1990年的10kg到1998年约达到29kg(见表1)。水产品总产量在100×104t的省份有11个,其中:山东省为610×104t、广东省520×104t、福建省429×104t、浙江省337×104t、辽宁省285×104t,江苏省265×104t、广西191×10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