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关于中国世界城市发展条件与前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效民 《地理研究》1996,15(2):67-73
本文简要回顾了"世界城市"的理论背景及国内有关建设国际性中心城市的设想,根据世界城市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可行性和主要制约因素,并对中国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图们江开发区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构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平宇 《地理科学》1997,17(2):183-188
从城市布局原理,中外港口城市而已实例对比,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多国合作开发的特殊性等方面,论证了组团式多中中心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图们江开发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国际宜商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世界上60座最宜经商城市基本状况的分析,指出了宜商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并依此对国际性投资的城市选择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三方面对建设事业信息化进行论述。指出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将有效推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世界国际性城市的研究梳理,提炼出城市功能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内在逻辑,构建了“战略功能-基础功能-城市地位”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型。文章提出世界(国际性)城市功能可以分为战略功能与基础功能两类。其中,战略功能是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根本动力,在国家经济、区域布局中承担控制中心的角色。基础功能则是战略功能的重要外在表现,是维持和提高战略功能的重要保障,起到枢纽、节点的作用,能够提供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功能;同时也会间接影响战略功能的作用效果以及城市地位的转变。利用此逻辑框架,对杭州城市地位升级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证,识别出数字经济功能是杭州的战略功能,证实了数字经济的腾飞使得杭州发展迅速,城市地位提升,也回应了当下杭州进入“一线城市”的舆论呼声。  相似文献   

6.
东京工业结构演化模式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东京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三产业,但东京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国际性大都市离不开工业化阶段积累起来的强大制造业基础。本文在对东京工业发展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京工业结构演化的一般模式,并对驱动工业结构演化的力量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和政策的作用。这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条件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是地区竞争的突出表现,国际性城市是大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文章依据国际性城市的内涵与条件,对深圳的地理区位、市场体制、综合实力、人口及科教水平等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客观评价,提出了未来城市建设的国际化策略,以期对深圳“二次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国平  卢明华 《地理科学》2002,22(3):263-269
结合世界城市同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区域基础这间的关系,世界城市结构演化及其成长过程等的一般规律,在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经济模式与空间结构模式。加大开放程度,推进产业价值链分工,提高高级生产者服务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增强对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为基本经济模式;而在首都圈与环渤海地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工,以及改北京单中心结构为近、远程多中心圈域型结构,为基础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六大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9.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城市学界的重视。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研究的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研究阶段、世界城市理论形成阶段和世界城市理论发展阶段。概括了当前世界城市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动向,并对国外学者关于世界城市概念、功能、分类、形成机制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等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综述。最后,简单地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对我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樊杰  吕昕  杨晓光  田明 《地理科学》2002,22(6):641-648
在分析我国(高)科技型城市生成与发育条件、归纳世界主要(高)科技型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设计4类11个指标构成的(高)科技型城市判断指标体系、以及包括3个方面内容的(高)科技型城市标志,揭示了(高)科技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定位。继而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型城市创新框架与重点,并对政府职能、中介体系与知识产权等近期创新网络构筑的核心内容,以及投资和人才等近、远期支撑系统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决策中,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城市,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是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市进行区域旅游合作,除了采取传统的普遍意义上的合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合作形式,共同建立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区域定位的地域分工、点圈结构的多边合作、互为目的地的市场互动、科学融资的资本促动等多元合作方式和多样合作模式.但真正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要通过制定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确立"内联外拓"的发展战略,设置综合性或专门性的公共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人才培育的合作交流机制,构建合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开展国际合作有利于吸收国际优势创新资源,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文章以我国创新型城市国际友好城市数据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国际合作网络的特征,发现创新型城市倾向于选择地理临近或发达国家的城市开展国际合作;不同城市的国际合作程度不同,上海和北京是国际合作最活跃的城市;东亚、北美、西欧和中欧是创新型城市国际合作最密集的区域。在国际合作网络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为例,具体分析了国际合作的内容、方式和成效。最后指出我国创新型城市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更好地推进城市间国际合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史进程,理论背景及生命周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加顾城市开发区发展历史,探讨其生命周期这一客观发展规律,指出城市开发区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资本、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战以来新国际劳动分工是发展中国家众多城市开发区成功的前提条件;城市开发区一般经历起步、发展、分异和成熟等四个发展阶段,服从于生命周期规律,政府可根据这一客观规律,对不同发展阶状况的城市开发给予正确引导和调控,以扭转目前我国开发区发展混乱,规模失控,性质雷同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国际连通是航空枢纽城市内通外联的基本功能体现,利用构建的航空枢纽连通模型测算了我国所有国际通航城市2012年和2017年的国际连通性指数和国际中转指数,并与城市的枢纽定位比较分析。五年间我国航空枢纽城市的国际连通能力快速提升,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三大国际枢纽城市仍主导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的国际中转连通,但国际连通性指数所占份额在下降,次国际枢纽城市和部分区域枢纽国际连通功能快速提升。洲际长航线对各类枢纽城市国际连通能力的提升更具有网络扩张作用,中短途国际航线对次国际枢纽及区域枢纽的国际连通具有重要意义,基地航空公司对城市的国际枢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国际枢纽的空间分布从单一的“三点集聚”开始向“多点分化”演化,国际枢纽城市的空间演化契合了我国地区经济开放发展与国际航空运输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机场设施发展是建设高质量国际中转枢纽的基础保障,部分新晋枢纽城市缺少有效国际连通与之匹配,“之路”与开放门户等枢纽发展战略仍任重而路远。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将设施联通作为合作战略重点之一,航空网络作为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为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的影响,论文选取了2013年和2018年数据,从国际航线、国际航班以及通航城市3个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国际航空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际航空网络的空间格局,仍以东亚、东南亚、美国以及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为主,5 a来其变化主要集中在进一步加深与已有城市的联系;② 从沿线国家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增加了与中国直接通航的沿线国家数量,并提升了沿线国家在中国国际航空网络中的地位;③ 越来越多的境内城市参与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且航线和航班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聚集程度下降,而其他城市的航线和航班占比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潘峰华  杨博飞 《地理研究》2018,37(7):1364-1376
国家中心城市是核心和枢纽城市,也是大企业最为集聚的地方。企业总部是企业的决策和命令中心,拥有大企业总部的数量及企业总部规模是衡量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利用国内上市企业的数据,计算中国城市的控制和命令指数(简称CCI指数),从全国尺度考察北京、上海和广州等8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及其职能演化,并剖析国家中心城市总部职能的专业化格局。结果发现: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控制和支配功能要远远强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一直位居前两位。从2005年到2014年,北京的CCI指数显著增强,且优势逐渐扩大。北京地位的显著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业央企的上市和增长,这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独特优势进一步释放的结果。而其余国家中心城市的CCI指数大多呈现下降趋势。在行业上,金融业、制造业和采矿业一直占据中国经济的主要控制与支配地位。过去10年,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尤其是东部大城市的金融业CCI指数普遍有大幅提升;相反,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控制与支配功能则明显减弱。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分析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大部分行业中都具有明显优势,属于全国性的综合型大城市。而其余5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较低。此外,8个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相互联系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城市产业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85―2010年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利用ArcGIS和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1985、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个时间节点沿海城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年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6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70%,平均人口密度在640人/km2左右。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集中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南通市以北地区大部分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小于南通市以南的沿海城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国家政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等是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迁入已成为影响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为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建议加强引导沿海地区人口有序流动,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注重提高环境的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Innovative cities not only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nnovation activities, but also play a strategically critical role in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producing new fo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ly, China is marching toward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by 2020, but in the start-up phase of this process of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the fundamental transition from factor-driven development to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s not being realized. As a result,a wide gap currently exists between China's innovative cities and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c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necessary transition is being constrained by a series of bottlenecks in investment, income, techniques, contributions, and talents. The article takes 28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its objec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innovative cities and devising innovative monitoring system softwar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s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addresses four key aspects – namely,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living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 as well a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cities is low, and the paper warns that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will, as a consequence,be difficult. Some 87.8% of the cities studied maintained comprehensive levels of innovation that we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in a city was found to have clos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was, in particular,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levels of urb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动画产业时空格局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渠爱雪  孟召宜  杜霖  冯立娅  谢梦  何昭辉 《地理科学》2018,38(12):1961-1969
以动画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统计数据与新媒体网络数据,对中国城市动画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首先,从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产品集中度3方面构建动画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三角模型法与GIS技术分析中国城市动画产业时空格局,发现:中国动画城市不断增多、发展范围梯度扩散,动画城市多数处于萌芽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动画城市之间差距较大、“二元三核”格局逐渐形成,四大板块差距明显、东中西梯度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动画产业空间格局成因,结果表明生活质量、包容度、创新精神等内生条件是中国城市动画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资源、政策支持等外在条件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