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云南昭通矿区褐煤采取了129个样品进行了全水分测定,其含量为45.4%~61.89%.通过研究认为煤岩类型和煤化程度是影响褐煤中全水分(Mt)含量的主要因素,在煤岩类型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全水分含量受埋藏深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的煤层多为不粘煤、弱粘煤,其煤岩组分以丝炭居多,也见有镜煤透镜体,以镜煤反射率可将其变质程度分为Ⅰ、Ⅱ、Ⅲ阶段,它与惰质组含量有很大关系。惰质组含量高、煤化程度低是造成二氧化碳分解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中国高含蜡褐煤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分布及赋存特征,对典型省份的高含蜡褐煤进行了煤岩煤质特征分析,并研究了褐煤Eb,d与煤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我国高含蜡褐煤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匀,以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主,苯萃取率分别为1.92、3.94,代表省份有云南、内蒙古、广西、吉林;侏罗纪白垩纪也有分布,但褐煤蜡产率很低,苯萃取率最高仅为0.55%,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南;褐煤Eb,d与挥发分、H/C值、H/N值、稳定组呈现正相关;并提出了我国在富蜡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国粉河盆地煤层气商业开发的成功,褐煤盆地煤层气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昭通褐煤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分析煤层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厘定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对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昭通盆地褐煤演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且大量孔裂隙被水充填,煤层含气量低,预测埋深150 m煤层气含量为1.45 m3/t,埋深500 m煤层气含量为2.00 m3/t。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构造地质特征、煤层顶板岩性及封闭条件等。由于褐煤煤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加之盆地内煤层埋藏深度不大,易遭受氧化,致使煤层含气量较低,但盆地内煤层厚,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大,单位面积内煤层气资源丰度高,为煤层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同时盆地沉积后期构造相对稳定,煤层顶板为粘土及砂质粘土,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几个不同煤化程度的褐煤,提出了一个用煤岩 学方法确定褐煤煤化程度的新指标(G~(?)值),该值与反射率、加氢液化的转化率等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阎文英 《中国煤田地质》1990,2(2):22-26,T001
文中对罗茨褐煤M_2煤层的特殊性进行了概述。作者认为该煤层煤化程度低,从煤岩、煤化学性质分析介于泥炭与年青褐煤之间;在许多植物残体上可见千姿百态的凝胶化现象;多层丝炭出现,火焚迹象明显;与火焚丝炭共生的泥炭藓褐煤;褐煤中具有雏形煤核。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7.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秦勇  金奎励 《沉积学报》1989,7(3):73-81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我国典型的高蜡-特高蜡原油盆地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上始新统一渐新统沙河街组的生油岩,及高蜡原油中检出了两个新型的、代表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α雪松烯和花侧柏烯。这两个化合物是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松柏目(Coniferales)柏科(Cupressaceae),和两个杉科属(Taxodiaceae)针叶植物精油中的特征组分。在地质样品中,仅Grantham和Douglas(1980)报道从英国巴维(Bovey)盆地渐新统褐煤层中的一个化石树脂酸和一个褐煤蜡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艾奥尼(Ione)谷的上新统富硅高岭石中发现这两个化合物。近期,我们在原油及其生油岩中检出这两个化合物尚属首次报道。由于它们在大民屯生油岩抽提物中含量高且分布广,初步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在特高蜡原油中含量高于低含蜡原油,其检出为沉积盆地的古植物输入及特高蜡原油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化合物的确认是通过GC保留时间,GC-Ms谱图对比以及标样共注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厘清沁水盆地高阶煤煤层气富集机理,综合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系统刻画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含气量和煤层气分子组成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沁水盆地南部各区块煤层含气量呈南高北低分布趋势。煤层含气量与煤化程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这可能与煤层内有机孔隙发育关系密切;与煤层厚度,尤其薄煤层厚度(≤2m)具显著正相关性,当煤层厚度大于2m时这种相关性反而不甚明显,表明研究区煤层气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薄煤层中气体饱和度相对较低;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和上覆地层剥蚀量之间在南部区块没有显著相关性,在北部区块呈现出弱相关性,表明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存在,北部区块保存状况可能相对较好。研究区煤层气属于典型干气,南部区块煤层气甲烷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值均较北部区块高,非烃气体含量则相对较低。煤化作用程度是控制煤层气分子组成和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因素。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运移散失可导致煤层气富含CO_2,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值偏重。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部分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影响显著。该研究对于寻找沁水盆地煤层气"甜点"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建华 《地质论评》1991,37(2):97-106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该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煤级较高的煤。随早期煤化作用的加深,氯仿沥青“A”及其非烃类明显减少,而沥青质和芳香烃则有增加的趋势,饱和烃变化不规则;饱和烃的碳数分布很宽,介于C_(17)—C_(38)之间,主峰碳为C_(29);泥炭的T_(max)大于400℃,随早期煤化作用加深,T_(max)无增大趋势;Ng随早期煤化作用加深并未增大,其与凝胶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 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迁移、分异和改造,从而影响煤层现今赋存状况、煤化程度和煤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信息。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在煤化作用与构造 热事件的耦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辖区内赋存、分布的褐煤资源形成于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但由于煤层顶底板岩石固结程度差,建井开采时井巷变形严重,维护困难,致使大量褐煤资源未得以开发利用。根据已有资料分析,褐煤含煤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呵采煤层顶板以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岩石致密,透气性差。褐煤本身透气性好,燃点低,没有粘结性,挥发分高.受热容易膨胀破裂,诸多因素都表明适合采用煤炭地下气化的开采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我省褐煤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和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的研究,为今后褐煤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煤中孔隙空间由有效孔隙空间和孤立孔隙空间构成,前者为气、液体能进入的孔隙,后者则为全封闭性"死孔"。煤的孔径结构是研究煤层气赋存状态、气、水介质与煤基质块间物理、化学作用以及煤层气解吸、扩散和渗流的基础。煤中的大孔和中孔有利于甲烷气体的运移;而小孔和微孔则与甲烷的吸附能力有关。低煤级煤是煤化作用早期阶段形成的产物,通常指碳含量低、挥发份高、发热量较低的褐煤、长焰煤,其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_(o,max)  相似文献   

15.
基于褐煤直接液化特性与煤性质的关系,从煤岩组分和煤质基本性质出发,结合前人对与褐煤直接液化相关的煤岩组分和煤质指标研究成果,通过采样测试与收集数据,探讨了胜利煤田东二号露天矿6煤层煤岩组分、灰分、挥发分、H/C原子比对其直接液化的影响,提出了褐煤作为直接液化的指标要求范围。结果表明:该煤层活性组分(腐植组和稳定组)含量较高,挥发分含量大于35%、H/C原子大部分大于0. 70、浮煤灰分大部分小于10%,符合液化指标要求,可作为较理想的直接液化原料煤。  相似文献   

16.
煤岩单组分分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分离技术成功地对3个系列不同煤化程度的19个煤层煤样进行了单组分分离。通过实验认为,煤岩单组分在煤中的赋存特征和煤的煤化程度是影响单组分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主要元素迁移序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主要研究了渭南黄土剖面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在风化成土过程中的迁移富集规律。结果表明:(1)在剖面中随着黄土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叠复,各组分含量由低-高或由高-低呈周期性变化。(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极为重要的因素,古土壤中一些组分的含量增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滤造成的相对富集。(3)在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CaCO3、SiO2、FeO、MgO、K2O、Na  相似文献   

18.
泥炭与褐煤划分界限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虽然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其结果都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一个典型的并具有代表性的泥炭、褐煤的连续性剖面及足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褐煤的普查勘探中,也存在着泥炭与褐煤界限不清的问题,尤其是对泥炭化程度高的泥炭和褐煤化程度低的褐煤,更不易分辨。云南通常把它们笼统称作褐煤、柴煤、草煤等,定名极不统一,给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带来不少问  相似文献   

19.
矿井瓦斯涌出量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参数.地质构造、煤化作用、煤层厚度变化以及煤体结构均影响着瓦斯的涌出.矿井地质构造是控制瓦斯涌出的主导地质因素.其主要类型、规模、性质、疏密程度、排列组合以及构造部位等差异,对瓦斯涌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瓦斯小断产生,而煤层瓦斯的伴生量直接依赖于煤化变质程度,故变质程度越高,产生的瓦斯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20.
有关煤成烃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修义 《地学前缘》1999,6(Z1):204-208
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岩组分产出气相和液相物质的同时,固相煤岩组分本身也遭受改造。现今的固相煤岩组分与已产出的气相和液捐物质都是它们共有“前身”演化的“产物”,所以只根据固相煤岩组分的生烃潜能作为评价油气资源的依据还不够理想。煤在短时间高温条件下的热演化,与煤在漫长地质时期、低温条件下自然煤化作用过程中的热化有本质差异,用热解实验方法研究煤成烃尚存在一定问题。煤层内的气处在吸附一解吸和运移的动态平衡状态,决定煤层含气的主导因素是煤层的储气和运移条件,生烃潜能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