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2.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公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前三个“一号文件”的主题分别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次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前三个“一号文件”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与要求.都不是在一年之内就能实现的,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3.
蔡明 《地理教学》1997,(4):26-27
在“中国南方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一回“地理老师”。在课上,我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让学生按小组“集体备课”,编写讲解提纲,再推出一位“地理老师”登台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当“实习老师”,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体会。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1992,(6):27-28
高考制度的改革,牵动万人心,引来万人言。北京市1993年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人们议论纷纷。尤其是科高考取消地理这一招,在地理教育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考试改革,当然是势在必行,考试改革的勇气,当然也是令人钦佩,但是上述的这一做法是否有道理?高考为什么偏要砍去地理等学科?地理与其他学科在中学里的地位是平等的,所谓的“小科”、“副科”都是人为的一种观念、一种无知的偏见。要使中学生学习负担全面减轻,让他们学得更加主动、积极、活泼、愉快,这将有赖于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有赖于整个教育工程的改造。人们有理由提出自己的看法,人们有权利参与这场改革的大讨论。下面刊登出席今年暑假在西宁召开的“黄河流域地理教学研讨会”全体代表的一封信,这也许能代表“黄河”的声音。至于“长江”、“珠江”、“黑龙江”等等的回响怎样,我们期待着更加踊跃的讨论来稿。  相似文献   

5.
王克平 《地理教学》1995,(3):7-8,23
课程教材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理教育界为适应这一改革大势,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统一地理课程模式,变“一纲一本”为“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变地理学科中心课程为分科、综合课程实验并进。新编几个版本地理教材在体系、内容和编制方法上各显神通,力求新颖、独特.与国外教材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6.
一、“增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亚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增长三角。这一概念是1989年12月由时任新加坡第一副总理的吴作栋首先提出的。他倡议建立一个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的跨国经济区,并称之为“新柔廖增长三角”。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政府的积极响应,并获得了成功,后其范围扩大,现称“印度尼西亚一马来西亚一新加坡增长三角”,也称为“东盟南部增长三角”。而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南部出现的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一香港一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增长三角的概念提出后,才被看作是具有新的经济意义的“珠港澳增长三角”。这两个增长的成功,使这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很快得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非洲等国家的仿效。  相似文献   

7.
当你在神州大地旅游时,可曾注意到妙趣横生的“数序名胜”?如果把分布在祖国天南地北的“数序名胜”汇集起来,将会引起无穷的审美情趣。一片云位于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翠绿之中隐映一座戏楼,宛若一片浮云,乾隆题名“一片云”三字,是皇帝妃后看戏赏云之所。二仙观位于山西晋城市东南太行山中峰下。建于宋大观元年。正殿仙台上把二仙姑泥塑像,身姿曼妙,典雅端庄。木制“天宫壁藏”,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三清阁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山罗汉崖上。元代为梁王避暑宫,后改今名。沿阶拾级而上,依次为灵宫殿、玉皇阁、三清阁、吕祖殿、凌霄阁…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4,(12):43-43
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沙漠——自1950年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熟悉这样一句口号:“人定胜天,要把沙漠变良田”(后又改作“沙漠变绿洲”)。然而几十年来,原来的沙漠未变“良田”或“绿洲”,沙化的国土面积倒在不断扩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大草原,由于毁草开荒、随意垦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一段时间后,许多草原逐渐退化成了沙漠。  相似文献   

9.
一、巧用别名,引发兴趣,导入新课。在讲述拉丁美洲的巴西时,教师首先依据当今学生普遍关注“奥运”,热爱体育的特点,投其所好,试问学生:巴西青少年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哪一项?(足球)。随后,点出巴西具有“足球王国”之美誉,世界球王贝利,举世闻名。在哪里工厂的招工,先决条件竟是应聘人踢足球水平的高低。还有的人认为:“足球就是自己的一双明亮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均可视为一个格式塔(意为“构成整体”或“完形”),是由各要素重新编码构成的一个全新整体。当人们面对这一整体中某些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进取的“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以填补、“完形”,达到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这一主题,在初中地理的课本上没有出现,但中国西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为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在学完“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巾国西部”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于旅游地理和旅游开发研究,笔者认为大家都可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正如郭康先生在他的新书《旅游开发研究》中《探索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问题》一文指出,地理科学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把资源和环境研究作为基础”、“注重区域研究”等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地理学拉近了自己与其它学科的距离,也拉近了它与不同专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距离。旅游本身即为一种大众文化,旅游开发也是一种需要大众认可的工作。郭康先生在谈到…  相似文献   

13.
下面介绍一种变形的方格法——“231”几何图形控制法的作图步骤:一、建立“231”几何图形控制网:用方格法缩放地图,关键是建立方格控制网。但在图形弯曲多变处,又可在有关方格内加绘对角线、中位线等,从而将“方格”变形为三角形、长方形等。依据这一原理,在画中国轮廓图时,我们只要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建立一套由2个正方形、3个三角形,1个长方形组成的控制网即可(如图1)。其画图顺序为:  相似文献   

14.
陈玲 《地理教学》2001,(4):23-24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章节,笔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北美概述”一课进行教学时,深感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笔认为,“北美概述”一课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任红 《地理教学》2005,(7):34-35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中,前半部分有两个教学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黄土高原的范围,接着就安排了“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这样,虽然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对黄土高原地表的“沟壑纵横”有直观的印象,但由于主要的教学内容尚未展开,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导致“沟壑纵横”的原因并不清楚,对如何区分三种黄土地貌难有正确而又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中,可以尝试先进人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一、课程标准解读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二期课改试行稿)中,“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属于“C”级教学要求,内容包括“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主要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能“举出中国或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实例,比较不同工业区的特点,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除了可以通过课程建设,如开设显性的研究型课程来实施,还有一条十分重要也完全可行的途径,就是将其渗透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各类课外拓展性的活动之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即使是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带着学生“漫游太空”、“周游世界”、“指点江山”、“拯救地球”……,更何况,在生活中、社会中、大干世界中,  相似文献   

18.
讲“自然资源概述”一节时,我向学生展示“胜利油田夜景”,“开采矿产”,“森林开发”,“太阳能电站”等有关照相图片或景观图,并向学生及时说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耐时期该地消耗和利用着石油、煤炭、水力、阳光和生物等物质财富,这些财富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土壤”一节内容不是高一地理的重点,但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构成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因此,教材安排“土壤”这一节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土壤太陌生了,也许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水泥地。所以,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肯定没有兴趣听,于是,我改变了“土壤”这一节的教学方法,没想到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竹乡竹文化     
家乡浙江省湖州乃多竹之地,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乡村竹林堆绿叠翠。每当春风初度,竹笋便以坚强的毅力破土而出,一节一节地长,一节一节都昂扬向上,不屈于风雨,根连根,叶连叶,筑成绿色长城,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形成竹的山、竹的谷、竹的海。那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凉、绿”四优而被赞为“天下雅秀”的莫干山,从山下开始便是竹连竹,一直生长到千米以上的山颠,形成竹山竹海,这种磅礴的气势直逼天际。更有那堪称亚洲之最的竹类大观—安吉竹种园,90万亩青青翠竹形成了一个无边无垠的大竹海。澄明在龙王山的高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