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akagi等人首先合成了生色冠醚—4′-苦胺基苯并-15-冠-5,经三氯甲烷萃取后可测定海水中的钾,经我们改进后可用于岩石和土壤中测定钾。Sumiyoshi等人用苯萃取18-冠-6—钾和溴甲酚绿用于血浆中钾的测定。但对测定的有关条件缺乏具  相似文献   

2.
Takagi等人首先合成了生色冠醚—4′-苦胺基苯并-15-冠-5,经三氯甲烷萃取后可测定海水中的钾,经我们改进后可用于岩石和土壤中测定钾。Sumiyoshi等人用苯萃取18-冠-6-钾和溴甲酚绿用于血浆中钾的测定。但对测定的有关条件缺乏具  相似文献   

3.
南沟矿泉水自沁水盆地三叠系二马营组砂页岩中溢出,自流量4L/s,水中含锂0.423mg/L,锶0.450mg/L。1992年2月经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鉴定属锂—锶重碳酸—钙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泉区自然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是优良的矿泉水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5.
潘永胜 《中国地质》2001,28(11):36-37
宁武—静乐盆地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处于芦芽山与云中山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一自北东向南西掀斜的复向斜。核部由侏罗系构成,两翼地层产状较陡,依次由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等组成,局部地段出露太古宙变质岩系。永定庄组是1979年山西省地层表编写组从大同煤田原怀仁群中划分出来的,为以灰、紫、黄等杂色的河湖相碎屑岩为主(不含煤)的地层,上覆大同组以底部砂岩为界,与其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下与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叠系不同层位呈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接触,时代属早侏罗世。前人均认为本区侏罗系仅为中…  相似文献   

6.
邢光福  陶奎元 《岩石学报》1997,13(4):473-487
对乔治王岛11个火山岩和2个侵入岩样品做了Sr-Nd-Pb同位素分析,其中(87Sr/86Sr)i=0.70326~0.70392,εNd=3.02~6.72,206Pb/204Pb=17.776~18.515,207Pb/204Pb=15..506~15.571,208Pb/204Pb=37.868~38.308。根据以上同位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岩石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及火山岩中熔融包裹体成分,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的乔治王岛岩浆岩起源于亏损地幔(DMM)和地幔流体交代成因的富集地幔EMI混合形成的源区;(2)该源区具有广义Dupal异常,它正是由于EMI组份加入即通过流体交代作用而产生的;(3)流体主要是俯冲深海沉积物脱碳酸盐作用而释放出的富CO2流体。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新试剂2,4-二溴-6-羧基苯重氮氨基偶氮苯与Tl(Ⅲ)的高灵敏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于pH10.5的NH_3·H_2O-NH_4Cl缓冲介质中,Tl(Ⅲ’)与该试剂生成红色配合物,其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1.83×10 ̄5L·mol ̄-1·cm ̄-1。Tl(Ⅲ’)量在0~0.64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废水中痕量Tl的测定,结果与其它方法结果相符。测定工业废水及粉煤灰中痕量Tl的RSD(n=6)在1.6%~3.2%范围。  相似文献   

8.
P—CPHQ与钴(Ⅱ)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新显色剂5-(对羧基苯偶氮)-8-羟基喹啉与结的显色反应条件,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存在下及PH4.8 ̄5.8缓冲介质中,形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ε=7.96×10^4mol^-1cm^-1,含钴量在0-14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9.
彭少梅 《广东地质》1996,11(2):59-65
通过对粤北大沟谷碎裂钠长石岩型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是震旦纪变质地层在同推覆期的动力分异热液。矿床的形成经历了5个矿化阶段(D^13-D^53)金矿化主要发生在D^23和D^43。矿床形成温度200~300℃,压力37.4~4.3MPa,为中低温,中浅成矿化。成矿流体pH为6.76~7.14,为弱酸-弱碱环境,流体为Na-Ca-Mg(F)-Cl型,金可能以硫络合物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10.
王磊  孙登明 《岩矿测试》1994,13(1):30-32
研究了新试剂2,4-二溴-6-羧基苯重氮氨曲偶氮苯与Tl(Ⅲ)的高灵敏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于pH10.5的NH3.H2O-NH4Cl缓冲介质中,Tl(Ⅲ)与该试剂生成红色配合物,其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1.83×10^5L.mol^-^1.cm^-^1。Tl(Ⅲ)量在0-0.64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废水中痕量Tl  相似文献   

11.
作者根据北京小汤山一带热、矿泉水文地质特征,把90%的白云岩和10%的花岗岩作为试料,把二次蒸馏水作为反应溶液,将它们一起放在纯钛高压釜内,在50—200℃的温度和(200—500)×10 ̄5Pa的压力下进行水—岩反应动力学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水从岩石中萃取出的K ̄(+)、Na ̄(+)、Ca ̄(2+)、Mg ̄(2+)、Al ̄(3+)、HCO、NO、F ̄(-)、Cl ̄(-),SO、∑Fe和SiO_2等离子和氧化物的含量随着岩石的成分、温度、压力、水的pH值、岩石粒度、氧化—还原环境、时间和水的循环次数呈规律性变化。这些规律揭示了小汤山一带热、矿泉形成的机理。为热田的开发和人造温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之环境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是地球上广泛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它直接导致矿物的溶解和沉淀,并进而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对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如金属还原细菌(DMRB)可通过与Fe^3 -氧化物矿物的相互作用催化氧化降解含芳香环的化合物如苯酸盐、苯、甲苯等,或催化还原降解(聚)硝基芳香化合物及四氯化碳等,还可通过表面吸附作用或氧化还原作用使一些重金属元素如U、Np等高毒性的污染物固着或形成不溶的矿物形式,从而有效去除其毒性。另外,微生物亦可催化氧化形成对环境有高度污染的酸性矿山废水(AMD)等,总之,深入研究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矿泉水赋存于晋中盆地边山断裂带中,含水介质为二叠系砂页岩。1992年12月经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和地质矿产部组织鉴定,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属锌-锶重碳酸-钠钙型矿泉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剂5-(3-羟基苯偶氮)-8-羟基喹啉(5-HAHQ)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下,pH4.4~5.6范围内与镍(II)的显色反应,并拟定了光度法测镍的方法。镍与显色剂形成1∶4的稳定的红色配合物,ε495=8.36×104L·mol-4·cm-1,镍在0~0.72μg/ml范围内遵循比耳定律。用于测定钢铁中微量镍,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以磷酸三丁酯为固定相,大孔聚乙烯苯(X-5型)为担体的浸渍树脂、垂直型反相色谱柱,对铀分离富集的基本性能,以及铀(Ⅳ)-间硝基苯基萤光酮(m-NPF)一氨三乙酸(NTA)-吐温-80显色体系的反应条件,提出了TBP(X-5)分离,m-NPF-NTA-吐温-80光度法测定铀,经标准样品验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巯基棉分离富集5—Br—PAN—S光度法测定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春  魏琴 《矿物岩石》1997,17(2):98-101
本文研究了镉与5-Br-PAN-S的显色条件。在pH9.5的缓冲液中,形成1∶2型的稳定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48nm波长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3.3×104L·mol-1·cm-1。镉量ρ(Cd2+)/(mg·L-1)在0~1.6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采用巯基棉分离水中离子富集镉,提高了方法的选择性。本法用于水样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4—氨基安替吡啉—氯仿萃取法测定水中微量酚的问题张清文,王永林(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4—氨基安替吡啉—氯仿萃取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酚,是迄今为止用得比较多、选择性好,稳定且灵敏度高的测定方法。但是由于此法操作手续长,程序多不易掌握,极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黄章杰  赵建为 《岩矿测试》1999,20(2):117-119
在弱碱性介质中,乳化剂-OP存在下,5-(偶氮苯)-8-(4-硝基-1-重氮苯)-氨基喹啉(PANPAQ)与钯发生显色反应,生成nPANPAQ∶nPd(Ⅱ)=2∶1的蓝色络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640nm,摩尔吸光系数为1.08×105L·mol-1·cm-1,钯的质量浓度在0~600μg/L符合比尔定律。所考查的54种共存离子,对测定Pd(Ⅱ)基本无影响。方法已用于钯催化剂中Pd(Ⅱ)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符,5次测定的RSD在1.3%~1.5%。  相似文献   

19.
环境标志──环境保护的一种新途径李斌(山西省环境保护研究所)为积极开发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并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3年3月决定在我国开展环境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剂5-(3-羟基苯偶氮)-8-羟基喹啉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存在下,PH4.5-5.6范围内与镍的显色反应,并拟定了光度法测镍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