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冀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划分及其区域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西北早、中侏罗世地层尽管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在具体划分对比上与同处于燕山造山带的京西地区仍有所不同。前者划分为南大岭组、下花园组、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和后城组,后者与下花园组相当的地层又分为窑坡组和龙门组。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冀西北地区也发育有与京西相同层位的龙门组,只是以往将其或划归于下花园组,或分属到九龙山组;同时发现下花园组尚包含了部分南大岭组地层。重新划分后的地层层序为:侏罗系下统南大岭组,中统下花园组、龙门组、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后城组,完全可以与京西地区对比。本研究结论对于建立统一的燕山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格架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燕山地区地层结构和岩石组成的分析,确定了以洪水庄组、铁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雾迷山组白云岩(储)—洪水庄组泥、页岩(盖),以及铁岭组、下马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铁岭组白云岩(储)—下马岭组泥、页岩(盖)为主的两套生储盖组合。对泥、页岩生烃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泥、页岩为主的两套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具有很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
华北震旦纪的上部地层,高振西先生等曾命名为青白口统,其中包括下马岭页岩及景儿峪灰岩。1953年王鸿桢先生在唐山赵各庄北发现下马岭页岩层底部燧石角砾岩与其下的矽质灰岩成微弱角度不整合,于1955年3月提出把下马岭页岩作为下寒武系开始,主张把华北方面的震旦系二分.1955年地质部出版的“普查须知”也将下马岭页岩划归下寒武系。这样划分是非常恰当的。在1954、1955两年的暑假期中,作者带领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在唐山赵各庄和范各庄附近教学实习时,对下马岭页岩作了一些观察。55年  相似文献   

4.
冀西下花园盆地黑岱山—八宝山一带在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下马岭组之上,早一中侏罗世下花园组之下,分布一套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的地层,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图1)。已往资料将八宝山一带这一套地层的火山岩划为辉绿岩,其碎屑岩归入下花园组。黑岱山一带的这一层位或称髫髻山统或称崔家庄组(见下表)。一九八二年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笔者等对该套地层层序进行了详细的追索和观察,并在八宝山水窑沟村北测制剖面和采集化石,确定了该套地层层位应属南大岭组,钾—氩全岩同位素年令值为1.73亿年。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外露头与地热井的岩屑样品为基础,以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物性实验测试分析为手段,对北京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进行了页岩气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Ⅱ型为主、兼有少量的Ⅰ型,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形成条件。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石英平均质量分数为60%,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31.5%,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占黏土矿物总组成的77.54%;页岩中微孔隙与微裂缝发育,具备良好的页岩气赋存条件,等温吸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京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但页岩气藏具有较强的抗构造破坏能力,使得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总体认为北京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是较理想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6.
《海相油气地质》2013,(3):12-18
辽宁西部建昌地区为一残留型构造盆地,中—新元古界中发育以下马岭组、铁岭组、洪水庄组为主要生油层的烃源岩系。有机质地化指标测定表明洪水庄组泥页岩、铁岭组页岩和下马岭组泥页岩大部分达到好-优烃源岩标准,配合在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时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储层和砂岩储层,在断裂和不整合面疏通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中生代经历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强烈的推覆构造作用,发育多种类型构造圈闭。结合油源对比分析,表明中—新元古界发育古生古储型油气藏,提出了相应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泥岩/页岩: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主要烃源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体系中,碳酸盐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也一直是碳酸盐岩,对海相泥岩/页岩的关注比较少,并且认为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对中国南方上、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地区等147条剖面、289口探井及浅井约11200余个样品有机碳含量的分析与统计表明,泥岩/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是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类型,而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仅仅是次要的烃源岩类型。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碳酸盐含量呈现弱的负相关性,泥质输入有利于形成高有机质丰度的碳酸盐岩烃源岩,但并不是高有机质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必要条件,决定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的生产率、有机质的沉积与保存环境。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中并不缺乏高有机质丰度泥岩/页岩类好烃源岩,上、中、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华南地区主要发育于中、下泥盆统;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华北地区为中新元古界洪水庄组、下马岭组。泥灰岩类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相对比较发育,在中国南方地区只有下二叠统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体系中,碳酸盐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也一直是碳酸盐岩,对海相泥岩/页岩的关注比较少,并且认为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对中国南方上、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地区等147条剖面、289口探井及浅井约11200余个样品有机碳含量的分析与统计表明,泥岩/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是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类型,而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仅仅是次要的烃源岩类型。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碳酸盐含量呈现弱的负相关性,泥质输入有利于形成高有机质丰度的碳酸盐岩烃源岩,但并不是高有机质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必要条件,决定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的生产率、有机质的沉积与保存环境。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中并不缺乏高有机质丰度泥岩/页岩类好烃源岩,上、中、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华南地区主要发育于中、下泥盆统;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华北地区为中新元古界洪水庄组、下马岭组。泥灰岩类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相对比较发育,在中国南方地区只有下二叠统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9.
华北克拉通马兰峪隆起北侧的下马岭组页岩中广泛发育辉绿岩床。分别利用高灵敏度、高精度的离子探针质谱法和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测定了辉绿岩中锆石和斜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获得了辉绿岩的侵位年龄1320Ma±6Ma。该年龄数据的获得制约了下马岭组的上限年龄不老于1320Ma。将下马岭组置于1400~1350Ma的区间内。综合已有的测年成果,对华北克拉通燕辽裂陷槽内中元古界的划分方案进行了厘定,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元古界划分方案。建议方案中长城系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时限为1800~1600Ma;蓟县系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时限为1600~1400Ma;蓟县系之上1400~1000Ma期间的地层为待建系,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范文博 《地质论评》2015,61(6):1383-1406
从1920年叶良辅在北京西山命名"下马岭页岩"到现在的近百年时间里,下马岭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从岩性组成、沉积序列及环境、分布范围及区域变化、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学、含油气性、古海洋演化、基性岩床、盆地性质及演化等多个视角,对下马岭组的地质特征及相关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这有利于我们对下马岭组及其内涵更为全面、细致、深刻的了解,也为探索华北乃至整个地球中元古代时期的演化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层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地层表》,在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等方面和原地层表相比都有很大变化,作者在对该表进行初步解读的基础上,将冀北侏罗系与其做了对比,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和重视。作者认为:河北省北部的下花园组时代应由早—中侏罗世改为中侏罗世,层位与西山窑组一致;南大岭组与八道湾组层位相当;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的层位相当于头屯河组;后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同层位地层是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划归下白垩统。  相似文献   

12.
桂林地区峰丛洼地的形态量计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朱德浩 《中国岩溶》1982,1(2):127-134
<正> 桂林地区的岩溶峰林地貌发育在质地颇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之中,这些地层主要是:上泥盆统融县组的泥亮晶颗粒灰岩,桂林组的层孔虫泥晶灰岩,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的泥晶生物灰岩和斑块状白云岩。少部分发育于下石炭统大塘阶和岩关阶的碳酸盐岩相地层之中。本区的这些上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裂隙、节理和断裂十分发育,对水流渗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来元古宇商业性原生油气藏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发现,元古宙地层已逐渐成为了油气勘探重点。华北地台燕山地区是中国中-新元古界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中-新元古界总厚可达9553 m,虽油苗等油气显示发现已久,但多年来一直未取得油气突破。为了下一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油气调查及勘探,从中、新元古代这套巨厚的沉积地层中优选出油气勘探的有利烃源岩层段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华北中元古代地层中发育的暗色泥岩与微生物碳酸盐岩这两类烃源岩层的沉积特征,并初步评价了它们的生烃潜力。串岭沟组、洪水庄组与下马岭组均发育有厚层的暗色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平均值分别为0.89%、2.54%、2.82%,有机质的镜质体反射率Ro(采用为镜状体反射率Rovl)值分别为2.03%、1.05%、0.63%。微生物碳酸盐岩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及铁岭组中普遍发育,其内富含微生物群落等丰富的有机质残留,发育TOC>0.2%的优质烃源岩层段。  相似文献   

14.
应用泥页岩厚度、TOC含量、干酪根类型和成熟度等评价参数,对河北省主要的含暗色页岩系地层——中元古界长城系串岭沟组和蓟县系洪水庄组、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太原和山西组、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评价,预测固安、霸县沙河街组和沧州、廊坊太原-山西组为页岩气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永宁组在地层柱中的位置——一个科学推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秀夫  彭阳 《现代地质》1999,13(2):225-226
永宁组(Qby)系发育在辽东半岛基底岩系之上、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之下分布广泛的巨厚砾岩层,以砾岩为主,夹砂岩及页岩,属河流三角洲沉积。其时代一直与华北燕山地区下马岭组对比(辽宁省地质矿产局,1989)。这种对比主要依据古生物及海绿石年龄值将景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下花园区夏家沟古城梁、怀来县赵家山等剖面地质测量,分析了1400 Ma前沉积的下马岭组岩性变化、沉积序列与海平面升降演化、岩石矿物组分与重矿物组合,认为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期热带风暴作用,早期的大规模风暴与浊流等事件沉积,晚期的浅海陆棚风暴岩、深水陆棚泥页岩、细粒浊积岩及安静水体的泥灰岩透镜体(灰泥饼)等是其鲜明的沉积响应.该时期发育一次长期缓慢的海平面上升-下降过程,对应一个二级层序.内幕可细分为五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对应五个三级层序;下马岭组沉积早期的物质组分主要以砂质、泥质为主,晚期转化为以泥质、灰质、云质为主,砂质减少,两种类型的物质组合系统先后影响燕辽裂陷槽;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具有双物源性质,除了主要来自于东部的山海关古隆起外,晚期可能也有西部山西古陆提供物源,来自北部的沉积物源不发育,推测北部的内蒙-冀北隆起(内蒙地轴)不存在,燕辽盆地具有西陡东缓的箕状断陷盆地特征,盆地古地形、物源供给变化与多级次海平面振荡变化控制了下马岭组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特征.该研究为1400 Ma前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恢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苏徐州及邻近地区的猴家山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猴家山组是由“猴家山统”演变而来,“猴家山统”系徐嘉炜1956年创建,作为馒头组以下的一个地层单元,并与滇东沧浪铺组和筇竹寺组相对比。苏、鲁、皖交界地区有无猴家山组的存在?徐嘉炜认为有相当淮南的白鹤山层存在;潘江等认为徐州一带缺失沉积;毕德昌等认为淮北有猴家山组的存在,但都缺少化石依据。 1974年,我们在本区的馒头组肝紫色页岩之下的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中,首次发现了Megapalaeoenus,从而肯定了猴家山组的存在,并从生物地层上提供了对比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西地区的下寒武统及对所含三叶虫化石的研究程度颇高,为华北类型的标准剖面,张夏馒头山地区馒头组的下部为蓝灰色薄层硅质灰岩及黄灰色页岩,归于下寒武统。鲁中南地区的下寒武统发育较全,王良忱等人以沂水五山南山剖面为标准,建立了包括整个下寒武统的“五山统”;而称暗紫色含云母钙质页岩以下,至土门组以上的地层为下五山组。在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黑色砂质灰岩中采到“Palaeolenus”的头盖(临沂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宝立根陶海一带,在新生界之下赋存有含煤地层。前人将其确定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组,并以不整合关系置于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之上。本文利用最新钻探和地震资料,从孢粉化石组合、地层层序、含煤地层岩性和地震剖面波组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后,认为这套含煤地层位于张家口组之下,层位与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的红旗组、万宝组,二连地区的阿拉坦合力群以及冀北的下花园组相当,时代应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20.
河北宣化下花园组煤系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花园组是冀北中生代主要含煤地层。多年来,其时代归属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依据下花园组层序及植物群特征与国内外对比,认为下花园组地层应归属于中保罗世早期即阿连一巴柔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