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学核技术识别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在本文中应用地学核技术方法进行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多元素X射线荧光测量技术、地气中子活化分析技术、γ能谱测量技术均可有效地识别地球化学界面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阿西金矿床流体成矿的元素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系统测定了阿西金矿床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含量,讨论了热液流体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流体成矿的元素地球化学标志。认为金矿体赋存在成矿流体形成的地球化学界面附近。  相似文献   

3.
在简要介绍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界面的概念、组成、分类、地球化学标志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讨论了流体地球化学界面与铀成矿的关系,提出了铀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指出了今后应重视开展研究的某些重大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界面是成矿环境条件变化、流体性质演化、流体一环境作用的突变部位,这些部位往往是流体成矿定位的重要场所。在巴西金矿田,应用X射线荧光测量方法可以探测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浅地表的地球化学异常及蚀变分带,识别汉体成矿定位地球化学界面在浅地表的位置及分布特征,地气测量方法可以查明深部的地球异常和断裂破碎带的位置及特征,确定深部地球化学界面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Ⅱ组成及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界面的三个组成部分(环境条件突变界面、流体性质演化界面、流体-环境作用界面),地球化学界面的标志及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苏皖地区石炭系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详细的岩石岩相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对苏皖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阐述了沉积层序的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探讨了三级层序和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苏皖地区石炭系可识别出9种主要岩相、20种微相和11个三级沉积层序.Ⅰ型沉积层序边界识别标志有地表或海底侵蚀、地层上超,界面上下岩性岩相、古生物及氧碳同位素值的突变,界面的区域可对比性等,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古风化壳面、古岩溶面、侵蚀面和暴露面四种类型.陆表海盆海水较浅,沉积物常露出水面而遭受侵蚀,形成较多的Ⅰ型层序边界.三级层序发育TST,LST不发育或难以识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阿西金矿床为例,研究地球化学界面对流体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阿西金矿床流体成矿的最佳地示化学界面主要为:成矿环境条件变异界面(区域地球物理条件变异界面、地质条件突变界面),流体性质演介面(温度界面、压力界面、pH界面、Eh界面),流体-环境作用界面。地球化学界面是流体演化最强烈的部位,也是地质地球化学作用集中发生的主要场所,成矿元素往往在地球化学界面附近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8.
李明道 《贵州地质》1993,10(3):226-233
本文根据钻孔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某矿床的成矿、成晕元素在成矿前后的含量变化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横向和轴向分带模式,最后提出了异常的评价标志。  相似文献   

9.
在赣榆浅覆盖区采用槽型钻采取强风化基岩,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共圈定10处综合异常,选择Z-3综合异常开展槽探查证,新揭露5条钼铜钨矿体。异常查证结果显示,采用槽型钻采取强风化基岩的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结合普查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初步总结了普查区钼、多金属矿找矿标志,认为找矿指示元素为Au、Cu、Mo等,元素组合、各元素空间套合关系及含量等特征可作为地质找矿标志。研究成果可作为研究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安徽巢县二叠纪地层的硼镓含量及硼镓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安进 《地层学杂志》1994,18(4):299-300
安徽巢县二叠纪地层的硼镓含量及硼镓比程安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关键词:二叠系,硼镓含量,古盐度,安徽,巢县元素地球化学领域利用硼(B)、缘(Ga)丰度及硼稼比(B/Ga)进行古盐度分析,建立海陆相识别标志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11.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的超大型矿床之一,其矽卡岩型主矿体受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硅铝质岩石)和多底沟组大理岩(钙质岩石)的岩性界面所控制。基于岩、矿心地质编录,开展矽卡岩岩石、矿物分带及矽卡岩地球化学、矿物化学研究,探讨硅钙岩性界面对矽卡岩及多金属矿体形成的影响。从顶板至底板由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至硅灰石矽卡岩表现出Si O2、Ca O逐渐增加和Al2O3、Fe2O3+Fe O逐渐减少的趋势,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对顶板、底板岩石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靠近顶板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属于钙铝-钙铁过渡系列,由石榴石核部向外环带具有Al含量减少、Fe含量增加的特点;靠近底板矽卡岩相对于靠近顶板具有钙铁榴石比例增加、钙铝榴石比例减少特征,由核部向外围未见明显的环带成分演变特征。矽卡岩是流体与硅铝质、钙质岩石水岩反应的产物,沿硅钙界面流体减压沸腾、地下水混合作用和界面内垂向的流体地球化学障是主要的致矿机制。硅、铝质岩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差异是界面控矿的主要因素,硅钙面复合张性构造带、岩浆热事件增加界面渗透率差异有利于矿体规模的增加和品位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是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通过流体来源示踪、运移示踪和定位示踪可以追溯流体活动的全过程,对恢复流体活动历史、演化历程具有积极意义。对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对人们常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无素地球化学示踪、包裹体地球化学示踪及气体地球化学示踪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溶蚀作用期次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溶蚀作用是元坝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本文通过区内长兴组岩芯及岩石薄片观察,岩石学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充分结合,认为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存在着三期溶蚀作用,不同期次溶蚀作用产物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明显有别。第Ⅰ期溶蚀作用发生于同生期-成岩早期,成岩流体为海岸带大气降水,遵循高频层序界面、层序不整合界面、礁滩控制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机制;第Ⅱ期溶蚀作用发生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埋藏过程中,相当于中成岩早期阶段,成岩流体为上二叠统地层内部流体,溶蚀作用与烃源岩系有机质热演化释放的有机酸进入成岩流体有关;第Ⅲ期溶蚀作用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埋藏过程中,相当于成岩晚期阶段,成岩流体为长兴组地层内部来源或中下三叠统来源流体,或为深部热液流体,溶蚀作用遵循深埋藏条件下构造作用驱动的多类型溶蚀作用机制。第Ⅰ期、第Ⅱ期溶蚀作用形成的储渗空间对于液态原油运移进入长兴组聚集成藏(古油藏)具有重要意义,第Ⅲ期溶蚀作用形成的储渗空间对于现今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变质流体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质流体作用是变质岩-流体体系的重要地质作用过程,可以通过有效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揭示,综述了变质流体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强调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于示踪变质流体作用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低温下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颗粒间流体因其参与流体—矿物反应和流体传质而在地壳岩石变形和同构造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粒间流体的性状、粒间流体—矿物反应和粒间流体传质都与固体颗粒所受应力密切相关。流体膜是非静水应力作用下固体颗粒间流体存在的主要形式,流体膜的厚度和成分决定着究竟是流体膜中水化力、双电层排斥力,还是因双电层而引起的流体渗透压在流体膜传递应力的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应力通过改变固—液界面上固体物质的自由能而影响固—液界面反应和流体的传质,并对这一应力感生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推演。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Gejiu tin polymetallic deposits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A detailed electronic microprob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document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ourmalines from the deposit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systematic change of mineral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which might be used as a mineral geochemical tracer for 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fluid, basin fluid and their mixture. The tourmalines from granite are schorl with Fe/(Fe+Mg) ratios of 0.912-1.00 and Na/(Na+Ca) ratios of 0.892-0.981. Tourmalines as an inclusion in quartz from the ore bodies are dravite with Fe/(Fe+Mg) ratios of 0.212-0.519 and Na/ (Na+Ca) ratios of 0.786-0.997. Tourmalines from the country rocks are dravite with Fe/(Fe+Mg) ratios of 0.313-0.337 and Na/(Na+Ca) ratio of 0.599-0.723. Tourmalines from cassiterite-tourmaline veins that occur in crannies within the country rocks show distinct optical zoning with alternate occurrence of dravite and schorl, Fe/(Fe+Mg)=0.374-0.843, Na/(Na+Ca)=0.538-0.987. It suggests that schorl in granite and dravite in carbonatite are related to magmatic fluid and basin fluid respectively. When magmatic fluid rose up and entered into crannies of the country rocks, consisting mainly of carbonatite, basin fluid would be constantly added to the magmatic fluid. The two types of fluid were mixed in structural crannies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 accompanied with periodic geochemical oscillations to form material record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zonings of tourmalines.  相似文献   

17.
新疆巴什布拉克铀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球化学角度,利用古气候条件和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指出研究区赋矿岩石形成于干旱的氧化环境;通过分析与铀矿化常见伴生元素组合结果,指出目的层曾遭受过不同程度还原性流体的改造,并在构造抬升期,地表氧化性流体顺层对目的层进行了再次改造,铀矿化则发生于两种不同性质流体混合改造部位。  相似文献   

18.
陈繁荣 《地质论评》1995,41(1):42-47
本文将银山成矿体系为富含H2S,CO2的NaCl体系,对Cu,Pb,Zn,Ag和Au等金属元素在该体系降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和银山矿床的成矿过程进行计算机数字模拟,并与沸腾降温体系进行对比,证明了成矿体系地球化学演化对金属元素的迁移与沉淀具有得要影响。成矿硫体地球化学模拟在矿床成因,深部成矿预测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油藏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在油气勘探与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油气藏内流体非均质性成因、烃充注成藏及混合作用模式、储层内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油藏内烃的地球化学变化等,阐述了烃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结合实例介绍了油藏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油藏评价与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与研究现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烃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研究、烃成藏时间及期次的确定、古油水界面的判别等;在油藏评价和油田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油藏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研究、混合开采油藏单层产能贡献研究以及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识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