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棉花八种不同栽培技术方法的高产、优质、抗灾性能及气候生产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地膜移栽棉花栽培方法在伏旱和秋季连阴雨严重发生的1992年,棉铃脱落率和霉烂率分别较对照地膜棉降低13.5%和47.7%,亩增产皮棉50.7kg,表现出较强的高产、优质和抗灾能力。沟播直育棉花栽培方法,其增温沟的增温效应,可将棉花大田播期提早20多天,为棉花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棉花的播种质量直接影响其出苗及整个生长过程。除培肥地力、精选良种、科学的种子处理、适期播种、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等综合技术外,地膜棉带水播种是一项抗旱播种新技术,可保证快出苗,达到苗齐、全、匀,平均出苗率达95%以上,比普通地膜棉出苗率高。近年来,该项技术逐渐被棉农认识并应用于棉花播种实践中。1棉花带水播种技术1.1棉花带水播种技术操作要点在春旱发生或严重发生的年份,棉田土壤墒情严重不足,穴播的地膜纯种棉(穴播是陕西关中棉区主要的播种方式)带水下种,对保证足墒播种和稳健出苗颇为有效。在施足底肥、整好棉…  相似文献   

3.
经试验大垅沟播棉花早熟3d,田间光照条件改善,单株结铃数增加,增产15%~20%,节水23.8%,每方水的皮棉产量比对照提高50.6%。  相似文献   

4.
黑体效应在棉花热量补偿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和统计分析, 揭示了黑体效应 (地膜内撒草木灰) 使棉花苗期日平均地温显著提高(较地膜覆盖), 其中0 cm 提高0.82~0.97℃, 10 cm 提高1.0~1.50℃, 20 cm 提高0.99~1.01℃;在棉花生长初期41 d 中,较地膜棉增加0 cm 地积温33.3℃.d,10 cm 地积温47.7 ℃. d,20cm 地积温40.9 ℃. d; 较地膜覆盖补偿气积温38.9℃. d, 使棉花生育期较地膜棉提早3~4 d。从而使棉花生育的优势部位与气候资源优势时段同步, 趋利避害, 促进了棉花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5.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作增产20%-80%.  相似文献   

6.
地膜复盖晚茬麦,能使冬小麦晚茬生长健壮,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地膜经使用后完好率在80%以上,小麦揭膜后地膜可再用于棉花等春播作物,地膜两次利用,经济效益更为显著。本文探讨了地膜复盖后晚茬麦增产的原因,并总结了地膜复盖的农业气象效应。  相似文献   

7.
奢水环境下棉花稀植间(套)作气象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花子棉产量与5~9月雨日、棉花现蕾到吐絮期间平均地下水位的相关分析以及单株成桃数与棉株密度、现蕾到吐絮盛期日平均日照时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奢水环境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提高棉田综合效益,通过对棉花采取适当稀植而间(套)作经济价值较高的瓜菜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建立了农田防护林网后,创造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网内田块总产量增加,收获物的品质提高,比如东北大平原的某些有林带保护区比空旷地农田玉米增产25%、高粱增产21%;华北平原玉米平均增产25—30%、棉花平均增产13.8%;长江中下游水稻增产10—15%左右,但在讨论林网对作物形成有利的生态环境时,也必须看到林网胁地不利影响。上述各地同时也观测到在离林缘树高约一倍水平距离以内地区有明显减产:  相似文献   

9.
李琳  岳平  梁萍 《干旱气象》2002,20(4):16-19
1 河西棉花种植分区回顾80年代初,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将河西川区棉花种植(覆盖地膜的棉田简称地膜棉,不覆盖地膜的棉田简称露地棉,下同)分成3个种植区:(1)次适宜种植区,范围含敦煌市(除南湖乡)、安西县西半县,海拔高度1200m以下地区。(2)可种植区,范围是金塔县、玉门市花海乡、敦煌市南湖乡,海拔高度1200~1300m的地区。(3)不能种植区,范围为海拔高度1300m以上地区[1]。2 问题的提出河西川区自1979年推广地膜棉至1999年底,河西西部棉花播种面积达2.5万hm2,是1978年棉花播种面积的3.8倍。每公顷皮棉产量1050~1500kg,成为全国高产棉区…  相似文献   

10.
阿克苏地区地膜棉气候开播期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棉花生产水平下阿克苏地区地膜棉气候开播期的农业气象指标;根据此指标进一步分析了阿克苏各主要棉区地膜棉气候开播期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荔县是全国主产棉县之一,群众从长期的务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趋利避害的措施,对棉花增产起了一定作用。如“要收花,旱五、八”,就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气象条件,本文想就这条农谚,用气象资料进行分析验证,总结掌握棉花增产(减产)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棉花营养体大棚育苗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棉花比对照棉花明显增产,平均每公顷籽棉增产2065.5kg,增产百分率达533%。  相似文献   

13.
棉花栽培管理,应采用综合性科学技术措施,在水肥条件具备下,自然界光、热资源在棉花产量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对棉花优质、高产、稳产意义重大,所以,把提高光、热利用率作为棉花栽培管理目标。棉花栽培管理可用两个优势保一个优势的方法,就是用棉株生物学优势与光、热资源优势时段匹配同步,保证棉花产量优势。在作务上,扬长避短,发挥光、热气象因素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人工调控,促进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减少养分消耗,  相似文献   

14.
使用湖北省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04年3-11月“中棉所29”、“抗虫杂交棉中02”和“楚杂180”三个抗虫棉品比及生态适应性试验资料,对其产量构成因素、棉花各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影响、气象条件对棉花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个棉花品种均适宜在江汉平原湿地农区种植。相对而言,“楚杂180”出苗快,单株铃数多,座桃多,僵烂铃率低,且抗棉铃虫和红铃虫,其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可在江汉平原湿地农区优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97,比单作提高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  相似文献   

16.
棉花地膜复盖栽培技术,是我市万亩高产攻关试验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技术。1982年试验面积24亩,中晚熟品种鲁棉二号结桃多,桃子大,成熟早,产量高。1983年推广面积1171亩,平均增收皮棉41.6斤。1984年全试区复盖3398亩并进行了棉花地膜复盖小气候效应的对比观测试验。实践证明:棉花地膜复盖,改善了棉田小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增温、增湿作用,不但是高产再高产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中产变高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评估风沙灾害对策勒棉区棉花生物量的影响,2011—2012年以新陆中21号为供试品种,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民常规栽培模式田内进行有、无防风沙网防护对棉花最终产量影响的对比观测试验,发现频繁的风沙天气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分两个阶段,前期营养生长阶段,棉花植株抗逆性弱,而此时该地区风沙活动频繁,植被盖度低,平均风速较大,因此该时段棉花遭受风沙危害后其出苗率明显降低,导致后期严重缺苗;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抗逆性增强,绿洲植被覆盖度增加,起沙风频次减少,从而导致风沙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减弱,仅使棉花植株发育期延迟,地上部分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在防护网内比网外多52%,但单株生物量仅多4%。  相似文献   

18.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比增产20%-80%。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棉花是礼泉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斤(平均36.1斤),产量低而不稳,务棉投资越来越大,但增产幅度不大,仅有两年亩产超过60斤,最低亩产仅7斤。三十三年中亩产30斤以下有13年占39%,40——50斤有9年占27.2%。棉花产量为什么低而不稳呢?  相似文献   

20.
在同一农业气候环境、栽培技术条件下,对棉花9个新品种作了试验,结果产量居于前三名的分别为科棉3号、中棉所47和南抗9号,增产潜力较大;同时经棉花生长关键期的气候因子对气候产量的模拟、线性定量化鉴定,可以在本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