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本文运用离子探针分析花岗岩中磷灰石、锆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的同位素年龄、稀土组成、微量元素和挥发分,探讨康滇地轴云南段晋宁期花岗岩类物质来源及形成环境。结果说明,不同成因的磷灰石、锆石和黑云母具有某种指纹标型特征。花岗岩中矿物所含微量元素和挥发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忠权 《广东地质》2002,17(1):32-37
粤东北泗水岩体晶洞花岗岩岩性为(中)细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具岩体边缘发育的特征.副矿物组合属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型.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主要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兼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3±4)×106a,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3.
哈密尾亚地区花岗岩类副矿物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幔混合源型、壳源高铝型、深源碱性型等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在演化过程中,其副矿物组合特征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磁铁矿与钛铁矿,锆石与磷灰石之间的含量及比值,以及花岗岩形成演化到中-晚期时,褐帘石、萤石、独居石、石榴石等的出现及其含量多少,在副矿物组合图上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形态。尤其锆石晶体形态(在皮藩“pupin”群型图上)的分布位置,与花岗岩成因类型密切相关。锆石的晶面、晶棱特点,可直接反映花岗岩时代的新老。而锆石晶体的长短轴之比、包裹体特征和磷灰石的晶面、晶棱特点、包裹体特征等,在不同代,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中都有区别,均具有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藏过铝花岗岩副矿物特征及岩石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副矿物的行为可以更直接地用来指示岩浆体系的地球化学过程,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岩性、矿物组成、副矿物特征和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矿物岩石特征表明西藏过铝花岗岩富含白云母、电气石和钠质斜长石,属典型的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PG)。副矿物见有26种,副矿物组合主要有6种类型,其中主要为锆石 磷灰石 钛铁矿型,尤以锆石 磷灰石最为常见。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阴极发光图像中,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并显示出清晰的岩浆锆石韵律环带结构。离子探针分析表明锆石具有高的Th/U值。西藏过铝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岩浆主要是由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副矿物组合曲线图的曲线形态可分为3种成因类型:壳源高铝型、壳源型和壳幔混合源型(壳幔同熔型),主要为壳源高铝型。不同构造岩浆带副矿物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5.
粤东北回龙岩体岩性为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普遍发生白云母化及交代蠕虫结构.副矿物组合属磷灰石-磁铁矿-榍石型.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主要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40±14)×106 a,成岩时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麻棚岩体花岗岩类岩石主要的副矿物组合(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等)和相应的含量以及矿物的形态、成分,特别是花岗岩中330粒和石英闪长岩中316粒锆石群形态学的研究,结合岩相学特征,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岩浆演化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确定麻棚岩体为岩浆成因,岩浆物质组成以壳源为主,有幔源物质混入,为Ⅰ型花岗岩;副矿物在相对氧化环境下结晶,锆石在900℃~600℃范围内结晶。锆石结晶温度跨度大以及斑晶具有黑云母等含水矿物,表明侵位前岩浆富含水分;锆石结晶温度的峰值变化以及岩石的斑状结构表明,岩浆在侵位时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气—液分离。岩浆结晶过程中的相对氧化环境和岩浆的气—液分离对金矿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诸广山岩体南体中段花岗岩类锆石标型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鸣 《矿物学报》1989,9(3):269-275
通过对诸广山岩体南体中段花岗岩类锆石标型特征研究,表明锆石可划分出二个世代,锆石晶形发育明显受岩浆介质中锆的浓度及变化的影响。花岗岩的副矿物组合类型不同,锆石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副矿物组合类型花岗岩,锆石特征随花岗岩从早到晚演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块南缘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岩浆作用,其中晚白垩世的岩浆作用对研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拉萨地块南缘100Ma的角闪辉长岩和68Ma花岗斑岩的锆石、磷灰石、榍石为研究对象,利用背散射、阴极发光(CL)、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等方法,查明锆石、磷灰石、榍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进一步反演岩石源区性质、结晶历史及结晶条件,并对岩体含矿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探讨冈底斯成矿带晚白垩世岩浆成因机制和成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锆石初始饱和温度为598~626℃,锆石Ti结晶温度为645~758℃,磷灰石饱和温度为690~819℃,榍石Zr温度为602~778℃;磷灰石具有中等-弱的负铕异常(δEu=0. 67)、富集LREE,早期高温阶段锆石的结晶主要受到磷灰石结晶影响,随着温度降低,受到少量榍石结晶的影响;角闪辉长岩中的锆石在低的Hf、温度较高时却具有较高的Th、U含量显示岩浆源区受到更多俯冲板片出溶流体的影响,磷灰石具有较高的(La/Sm)N值以及Sr含量低于主岩,显示岩浆源区均一、熔体富Cl特征。花岗斑岩的锆石初始饱和温度为704~736℃,锆石Ti温度为630~799℃,磷灰石饱和温度为846~891℃,结合锆石的Ce/Sm、Yb/Gd以及磷灰石较大的负铕异常(δEu=0. 29),显示花岗斑岩中的锆石从高温到低温阶段都受到磷灰石和榍石的共同结晶影响,磷灰石的结晶受到斜长石影响;花岗斑岩中大部分锆石Ti结晶温度高于其初始饱和温度,磷灰石Sr-Ap/Sr-WR为0. 78~1. 45,具有较高的F/Cl(32. 87~67. 60)、低的(La/Sm)N,指示花岗斑岩岩浆源区不均一,受到多期岩浆熔体的脉冲式灌入并加入了更多镁铁质的岩浆熔体,其熔体具有低的Cl。此外,花岗斑岩锆石具有较高的Ce~(4+)/Ce~(3+)、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_3、熔体中更富S,指示花岗斑岩具有高的氧逸度和成矿潜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锆石、磷灰石和榍石微量元素特征可有效指示岩浆岩的源区组成、结晶历史、结晶条件以及成矿潜力,为岩石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岭地区燕山期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改造型及同熔型)共5个岩体23个人工重砂样品中磷灰石作了较详细的矿物学工作,包括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红外吸收光谱以及锶同位素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中的磷灰石标型特征有较明显区别:改造型花岗岩磷灰石为不够完整的六方柱状晶形,相对密度、硬度、红外光谱吸收带某些特征值及其初始~(87)Sr/~(86)Sr比值均稍大(强)于同熔型花岗岩的磷灰石;改造型花岗岩的磷灰石中较富含Mn、REE及F,同熔型磷灰石中较富含Cu、Pb和Cl。文中探讨了磷灰石标型特征的控制因素和形成规律,为其母岩的成因、物质来源提供了矿物学标志和信息。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类某些矿物中微量元素和挥发分离子探针[SI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离子探针(SIMS)分析花岗岩类磷灰石、锆石和黑云母等矿物中微量元素和挥发分,来探讨花岗岩类成矿作用。结果证明,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磷灰石和锆石具有某些指纹特征;并显示了花岗岩类所含微量元素和挥发分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两类花岗岩与两个金矿系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卢欣祥 《地质论评》1994,40(5):418-428
本文根据东秦岭地区花岗岩金矿的特征,全面地探讨了花岗岩与金矿化的关系,将东秦岭地区与花岩有关的金矿床分为深源浅成型花岗岩金矿系列和浅源深成型花岗岩金矿系列。不同成因系列的花岗岩与金矿的关系完全不同。文中还简要地阐述了与两个系列金矿有关的花岗岩的地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华南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具有明显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改造型花岗岩相对富放射成因铅,其铅同位素比值较高,Pb/~(204)Pb>72;且相对富铀铅而贫钍铅,~(208)Pb/~(206)Pb<2.1。同熔型花岗岩则反之。利用有关的铅同位素图解和参数,可对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其成岩物质来源的关系,可从铀(钍)铅同位素的演化得到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能够提供有关成岩物质来源的信息,从而作为划分花岗岩成因类型的又一个稳定同位素标志。  相似文献   

13.
赣南不同类型花岗岩体的锆石形态群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赣南不同时期的各类型花岗岩体的锆石形态群的研究,确定了赣南在前燕山期形成的隘地体、安西-龙州岩体都是造山花岗岩,寨背岩体,陂头岩体,柯树北岩体和安西-龙州岩体均可能是地幔物质混染地壳物质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types of granites. Based on detailed DTA measurements on biotite in granites from South China and the Sanjiang area, characteristic thermal properties are presented for biotites of different origins.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rmal behavior of biotite in term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crystal structure, ordering and polytypism. These characteristic thermal parameters of biotite can be used to shed light on granite genesi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rapidness, simplicity and economy. Participated in this work also Wang Liankui, Yang Wenjin, Wang Guanxin, Xie Yingwen and Zhang Yuquan.  相似文献   

15.
在华北陆台北缘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研究中,对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矿物学和岩相学研究,从中获得了许多反映花岗质岩浆来源及其成岩演化过程的信息,从而为花岗岩的岩浆起源提供了证据。这些暗色岩包体按成因及来源可分为:深源火成岩包体,围岩包体及深熔同生包体。研究表明,深源火成岩包体是花岗岩的母岩浆(基性岩浆)的早期结晶分离相,有些包体可能代表岩浆源区—上地幔岩的岩块。而深熔同生包体和围岩包体则是在深熔岩浆的形成过程中母岩中难熔组分的聚集物和岩浆上侵过程中捕获围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S型与I型花岗岩体在河北省境内广泛分布,前者含矿性不好,后者与成矿关系密切,普遍矿化。通过分析河北省高精度航磁资料,总结对比了S型与I型花岗岩体的航磁异常特征,并分析了它们磁性差异的原因,以便于在航磁资料的研究中圈定这两类花岗质岩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间接圈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采自华南两个成岩成矿系列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了DTA特征和其他热性质的比较。发现可根据黑云母的OH脱失峰温度、熔化吸热峰的形状、熔化热及熔化后产物的形态来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文中还探讨了造成黑云母热性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喜生 《新疆地质》2001,19(3):180-184
尝试用稀土分布的分形结构因子(FSF)值对我国碱性花岗岩的稀土组成进行了分类。可将我国碱性花岗岩的稀土分布分形结构因子划分为4种类型:(1)弱变异型(0.98-0.95);(2)中变异型(0.95-0.92);(3)强变异型(0.92-0.89);(4)超强变异型(0.89-0.86)。其中前两种类型可很好地对应重稀土富集型和中稀土亏损型花岗岩,而后两种类型可对应轻稀土相对富集型和轻稀土特富型花岗岩。利用FSF值对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三带富碱花岗岩按稀土组成进行了归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沿海不同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南沿海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磁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源岩物质的不同,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磁性差别很大,深源物质越多,磁性越强,反之则磁性越弱.根据磁性的强弱变化来判断其成因类型,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磁资料的地质解释以及相关的地质研究、指导找矿等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王德滋  沈渭洲 《地学前缘》2003,10(3):209-220
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分布十分广泛 ,各类花岗岩的出露面积达 2 0 0 0 0 0km2 以上。其中 ,前侏罗纪花岗岩大部分具有较低的ε(Nd ,t)、较高的Ni(87Sr) /Ni(86Sr)和较古老的Nd模式年龄 ,相似于周围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因此 ,它们的主体属壳源型 ,其成因可能主要同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多次碰撞拼贴有关 ,由当时被加厚的地壳在降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燕山期花岗岩在中国东南部分布最广。其中 ,呈东西向展布的燕山早期花岗岩 (南岭花岗岩 )被认为是与印支运动有联系的后造山花岗岩组合 ,多数具壳源型特征。而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则不同 ,它们具有较高的ε(Nd ,t)、较低的Ni(87Sr) /Ni(86Sr)和相对年轻的Nd模式年龄 ,反映其源区中含有较多的地幔组分。它们的形成可能同太平洋板块俯冲、玄武岩浆底侵以及由此引起的地壳深熔和壳幔混合有关。根据花岗岩的Nd模式年龄以及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 Pb年龄 ,认为中国东南部地壳具幕式生长特征 ,古—中元古代为主要的生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