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层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部的层序为Ⅰ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Ⅰ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Ⅱ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2.
大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松辽裂谷盆地为例,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泊盆地中的应用实例,提出了适用于内陆湖泊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的术语和模式。根据大陆裂谷盆地的演化阶段特征,划分为同裂谷沉降超层序和后裂谷沉降超层序,指出两个超层序在形成机制和组份上的差异,并相应建立了两类层序地展模式;根据古湖泊发展过程中出现枯水湖—丰水期—枯水期的周期性演化特点,划分为湖进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  相似文献   

3.
从层序地层学研究试论华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季强  章雨旭 《地质论评》1997,43(3):241-248
华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过渡沉积可划分为三个层序:凤山层序、两河口-红花园层序和大湾层序,凤山层序与两河口-红花园层序之间的界面为Ⅱ型层序界面(SB2),而两河口-红花园层序与大湾层序之间的界面为I型层序界面(SB1)。华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应置于两河口-红花园层序的海侵体系域的下界面,在徐州地区为三山子组(狭义)与韩家组之间,在北京西山为韭园组微晶丘与冶里组之间。  相似文献   

4.
滇中晚新生代陆相小型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小型陆相湖盆地层研究时,发现昆明盆地存在三个超层序(二级旋回):盆地断陷沉积超层序,盆地扩张超层序及盆地萎缩超层序。各超层序内部还可以划分2-3个层序(三级旋回)。实践证明:层序地层理论不仅可以在小型陆相湖盆中得到很好 的运用,还可以根据层序内部的体系域组成的不同区分构造层和气候层序。而且,小型湖盆的层序地层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广泛运用于天然气勘探,构造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黄忠  李昌月 《安徽地质》2003,13(2):97-104
在综合研究岩石地层资料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阜阳地区古生代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层序作了进一步的的划分。整个古生界的沉积演化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巨型海进海退旋回。由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两个超层序组成。下古生界超层序以频繁的海侵和高水位沉积体系发育为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6套三级层序,整体为碳酸盐岩台地。上古生界超层序在缓慢抬升的区域构造背景下,表现为一个逐渐海退的沉积序列,缺失下石炭系,可划分为4套三级层序,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沉积。在上述三级层序中,早古生代第一、第五层序和晚古生代第一层序为Ⅰ型层序,其余皆为Ⅱ型。  相似文献   

6.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构成的含煤建造,上部为硅质碎屑岩红色建造。根据不整合面及其它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该沉积建造可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DS、DS、DS层序属陆表海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DS层序为过渡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DS层序为湖泊型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盆地充填超层序(DS-DS)的发育受控于全球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而沉积层序的发育则与区域性造山作用引起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万安盆地地震剖面由上而下识别出T1、T2、T3、T3^1、T4、T5、Tg共7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区域地层与钻井剖面资料,以T3、T5为界,由上而下将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层序划分为I、Ⅱ、Ⅲ三个超层序。超层序Ⅲ由F(T5-Tg)层序组构成,为盆地初始发育阶段扭张构造应力产生的地堑内形成的层序,分布局限,其体系域展布特征不明。超层序Ⅱ由D(T3-T4),E(T4-T5)两个层序组组成,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瞿辉  徐怀大 《现代地质》1997,11(1):8-13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的深入研究,确定奥陶系由2个超层序组成;超层序SSq1相当于下奥陶统地层,由4个层序组成。层序的发育以高水位体系域为主,水进体系域相对不太发育;低水位体系域分布较局限。各层序中发育的密集段向盆地方向逐渐合并成复合密集段,表现为“梳状结构”。超层序SSq2相当于中、上奥陶统,也由4个层序组成,下部2个层序以低水位浊积扇沉积为主,上部2个层序中体系域发育齐全。最后讨论了碳酸盐岩隆与层序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KT-I是滨里海盆地M区块盐下重要含油层系,该层灰泥频繁互层,相带类型多样,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展布认识不清。本文应用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提出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超层序划分体系域的可行性及思路,以及淹没不整合面作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岩-电-震相结合,通过淹没不整合面和暴露间断面等层序界面的分级识别与分析,首次将研究区KT-I含油层系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9个五级层序,并对高频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建立了研究区快速海侵(对应淹没不整合)和慢速海侵条件下对应的高频层序体系域发育模式,理清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进而讨论淹没不整合及高频层序体系域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太子河盆地元古宇-古生界划分为23个三级层序,归并为3个二级超层序,分别命名为偏岭超层序(Qn)、太子河超层序(∈-O)和牛心台超层序(C-P).本文对各层序的特征、界面性质、沉积相和相序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对石炭-二叠纪陆相地层,尝试使用不同于海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术语;对太子河盆地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作了划分和总结.这是首次对太子河盆地进行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苏里格庙地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察 ,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分析 ,并根据层序地层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建立了苏里格庙地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 3个二级层序 (超层序组 )和 15个三级层序 ,其中本溪组和太原组的层序具二元体系域结构 ,即由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层序具三元体系域结构 ,包括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剖析了陆表海浅陷沉积、陆表海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及近岸内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超层序组 (或层序组 )中层序的发育特征 ,论述了层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何明华 《贵州地质》1995,12(3):233-239
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区的上元古界震旦系南华冰碛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顶底界由2个I型层序界面(不整合面)所限定的沉积层序,该层序由下往上可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凝缩层、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其中的海侵体系域沉积序列为区内工业碳酸锰矿床的唯一赋矿层位。另外,还对松桃凉风坳锰矿段内的大塘坡组(Z1d)/铁丝坳组(Zit)的地层界线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并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论海平面变化与层控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剑 《地球科学》1997,22(3):285-292
桂北及桂中大瑶山西侧泥盆纪层控型站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矿床形成赋矿盆地的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它们是“层、系、相、位”四位一体主因素地质场作用的结果,这一新的矿床成因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区域赋矿层位与层序边界面关系密切,研究区内共划分出7个 序边界面,其中SB1(I),SB3(Ⅲ)及SB7(I)是主要的区域性赋 层位;矿体一般产于I型层序边界面之上,或产于Ⅱ,Ⅲ层序边界面之下;容矿主岩与一定的沉积体系域  相似文献   

14.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石炭纪仅发育杜内期一维宪期沉积,时间跨度约30Ma,含亚里组与纳兴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据吉隆沟地层的特征可识别出潮坪、三角洲及浅海陆棚等沉积相。由层序界面性质与地层结构特征划分为2个Ⅰ型层序、7个Ⅱ型层序、2个层序组,属1个超层序。多数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并指导钻探,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岐口凹陷滨海地区古近系开展了层序地层分析。古近系作为一个超层序组发育3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根据同沉积构造坡折类型,可以把层序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层序和断坡型层序2种层序类型。其中:断坡型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1,挠曲坡折型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2和超层序3。在滨海斜坡区,超层序2和超层序3由挠曲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砂体与湖扩展体系域优质烃源岩配置良好、埋深适中、成藏条件优越,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提出了模型正演和有效数计算相结合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及地震属性控制下的储层预测技术,并利用该项技术在有利区内预测了6个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6.
豫西汝阳中上元古界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岩石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景勋 《河南地质》1997,15(1):29-35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一滨海相一浅海陆棚相一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2个I型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了1个I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研究与隐蔽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界面识别标志,把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划分为 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0个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建立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构造坡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层序地层格架与构造坡折带的研究,建立东营凹陷层序发育模式。受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层序低位域砂体和湖侵体系域砂体,成藏条件良好,最有利于形成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楔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楔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海蚀面(下界)与沟蚀面或陆蚀面(上界)所限之滨相地层厘定为海退体系域(FSST)为依据,建立以海退体系域之上的沟蚀面为底界所构成的Ⅲ型层序边界面类型,即区别于I型层序,又不同于Ⅱ型层序,并能更客观地反映桂中北泥盆纪沉积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特征。这一露头层序地层模型研究的关键在于识别与判断层序中一些具特殊成因意义的界面,这些界面包括陆蚀面、海蚀面、沟蚀面、暴露面等;其次是研究露头剖面相序,不同的沉积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