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中国白垩纪叶肢介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几毫米到两厘米之间,软体有点像虾,具有很多附肢,雌雄异体,外裹一对几丁质壳瓣,形似蚌壳,但不如后者的钙质壳那么厚实坚硬。叶肢介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中生代时其演化中心从欧洲迁移到了东亚,白垩纪它们的分异和演化达到顶峰,到了新生代则进入衰亡阶段。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大陆白垩系主要是陆相沉积,按古地理和生物地理区系,早白垩世可以划分为西南湖群和东北、东南、西北两个大区,前者出现的是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a)动物群,后者则是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和延吉叶肢介(Yanjiestheria)动物群;晚白垩世在西南湖群出现的是华美叶肢介(Aglestheria)动物群,在东北松花湖水系出现的是真瘤模叶肢介(Euestherites)动物群,在华中和东南沿海云梦泽水系出现的是薄壳叶肢介(Tenuestheria)动物群。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是联系它们相互对比的共同分子;晚白垩世早期的线叶肢介(Nemestheria)动物群则在上述3个区系都有分布,甚至在西北喀什地区的塞诺曼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同期海相地层的陆相夹层中都有发现的记录,它是将中国陆相白垩系与国际海相标准划分联系起来的重要证据。关于中国白垩纪的叶肢介动物群和有关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产东方叶肢介的义县组以前放在上侏罗统顶部或做为侏罗系-白垩系过渡层处理,这次按全国地层表将东方叶肢介群归入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欧洲白垩纪非海相软体动物群,列出了主要产自英格兰南部、法国和西班牙早白垩世的16个不同沉积层的59个分类单元。淡水动物群以珠蚌类双壳类和田螺类腹足类为主,但在有些地点也存有肺螺类腹足类。这些化石类群与现代类型很相似,说明白垩纪淡水中的水草、氧气与营养环境良好。在欧特里沃期和巴列姆期,淡水与边缘海环境中的动物群组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欧洲的淡水生物群落早在巴列姆期就已存在,此时的有些类群,如著名的Mar garitifera(s.l.)valdensis在欧洲西部有着广泛的分布。英格兰南部的早白垩世韦尔登群被认为是欧洲最连续的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其上部的生物群可与西班牙的LasHoyas动物群和法国的Wassy动物群相对比。这3个动物群,以及法国侏罗(汝拉)和英格兰南部波倍克的侏罗纪-白垩纪的过渡生物群——Purbeck动物群,是了解欧洲白垩纪淡水动物群的关键动物群。  相似文献   

3.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下第三系厚约1000m,依据岩性特征,划分为以粗碎屑岩发育为主要特征的丹霞组和细碎屑岩的罗佛寨群,后者自下面上又可划分为上湖组,浓山组和古城村组。上湖组产扣星介动物群,金星介动物群,稍短宽轮藻-常州厚球轮藻植物群、瓣鳃类、腹足类及其口盖等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至早一中古新世,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划在上湖组的坪岭段和下惠段之间,即扣星介群与金星介群之间,浓山介和瓣鳃类等化石,时代分别为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坪坑-红石寨一线以北的丹霞组是罗佛寨群向西相变的地层,时代为古新世一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4.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欠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5.
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曹宝森  粱诗经 《福建地质》1989,8(3):198-216,T001,T002
福建侏罗纪地层广泛分布,本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着重论述了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和代表性剖面的层序、岩性以及生物群特征。对福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概况作了简略论述。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划分为含有海相地层的闽中-闽西南地层小区,该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发育。陆相地层的闽北地层小区以及中侏罗统发育较好的闽西地层小区。下侏罗统生物群,双壳类在下部为海相的 Parainoceramus-Hunanonectes 动物群,上部为 Qiyangia 动物群;陆相植物下部为 Otozamites-Thinnfeldia 植物群,上部为 Conipters-Phoenicopsis 植物群;叶肢介下部为 Euestheria shandanensis-Palaeolimadia hojiensis 动物群,上部为 Eosolimnadiopsis-Asiolimnadiopsis 动物群;介形类下部为 Gomphocythere rhomboidalis-G?yubacumensis 组合,早侏罗世早期还含有菊石 Arietites 和 Coroniceras。中侏罗统生物群,植物组合不太明显,双壳类 Pseudocardinia-Tutuella 动物群,其中下部含有 Cuneopsis-psilunio-Eolamprotella 动物群;叶肢介为 Euestheria yanjiawanen-sis-E·camplanata 动物群;介形类在中下部为 Darwinella sarytirmanensis-D·magna 组合。此外,本文概述了福建早侏罗世南海北陆的古地理面貌。  相似文献   

6.
在河南省汝阳盆地原划分的古近系始新统"蟒川组"中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个动物群主要以植食性的巨型、大型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鸭嘴龙类及肉食性小型兽脚类、大型肉食龙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经初步研究确认至少有10种以上新属种恐龙,还有大量的恐龙蛋壳、龟鳖类、双壳类、植物类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被称为"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代表了我国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早期的恐龙动物群,其分异程度也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而轮藻、介形虫和孢粉等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地层叠合关系和区域对比等综合分析,更多显示了汝阳盆地赋存恐龙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特征。无疑,汝阳盆地原划分为始新世的"陈宅沟组"、"蟒川组"应为白垩纪,至于是早白垩世中晚期或是晚白垩世早期,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类型兼论侏罗—自垩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白垩系三分方案,试图遵循陆相地层要与海相地层对比结果,把陆相地层纳入由海相沉积建立起来的年代地层系统中的原则,通过海相莫斯科皱蛤层、陆相塔伦让植物群、早波倍克期叶肢介群等晚侏罗世晚期生物群与 O—R(Onychiopsis—Ruffordia)中期植物群和晚期热河动物群等早白垩世生物群对比结果,将侏罗——白垩系界线分别划在云山组和珠山组、石河北组和城子河组、九佛堂组(泥河子组)和沙海组之间。下白垩统顶界划  相似文献   

8.
日本具有4个标志早白垩世的半咸水和淡水软体动物群组合:欧特里沃期—早巴列姆期的立川和菖蒲动物群组合,晚巴列姆期的濑林动物群组合和早阿普特期动物群组合。纯非海相下白垩统大量分布于日本东北部(本州岛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日本中部、西南部的内带。在日本东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日本西南部的外带(四国岛与本州岛中部),从巴列姆阶下部往上有一些海相地层夹在非海相层中,这为研究非海相动物群提供了准确的年代依据。生物组合之间在种一级水平上的区别,主要由环境的差异而引起。1)立川动物群组合(欧特里沃期—早巴列姆期),含有半咸水Hayamina naumanni组合和淡水Megasphaerioides okurodaniensis组合;手取群的Okurodani、Kuwajima和Izuki三个组内的淡水软体动物可与本动物组合相对比;2)菖蒲动物群组合(欧特里沃期—早巴列姆期),含有Eomiodon nipponicus组合;3)濑林动物群组合(晚巴列姆期),含有Costocyrena radiatostriata组合,可与手取群的Kitadani组和日本东北部关门群的Sengoku组以及Monomiyama组的淡水软体动物组合相对比;4)日比原动物群组合(早阿普特期),含有Costocyrena minor组合,关门群Wakamiya组的淡水软体动物可与本动物组合相对比。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东部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孙革  郑少林 《地层学杂志》1992,16(1):49-54,T002
<正> 近年来,随着饶河东安镇具国际性对比标准的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定及其相关生物组合带的建立(孙革等,1989),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及其附近地层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成果之一是,鸡西盆地城子河组时代属早白垩世。在其典型剖面(穆棱河北岸路堑剖面)的城子河组下部,发现含早白垩世凡兰吟—戈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沟鞭藻的海相层(孙学坤、  相似文献   

10.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地层存在的证据和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坳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白垩系是其主要储层。长期以来,该坳陷白垩系的地层划分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是否存在上白垩统是争议问题焦点之一。笔者等根据发现的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证实了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上部地层属于晚白垩世并存在海相沉积;根据前人在库车坳陷及塔东北井下发现的晚白垩世介形虫、轮藻等化石,证实了这些地区也同样存在上白垩统,古城组是其晚白垩世陆相沉积的代表。若干露头剖面和井下岩芯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表明特提斯海水曾侵进到该盆地。该坳陷及塔东北地区晚白垩世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类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1.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晋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浅湖一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尔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2.
四川非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文 《地质论评》1983,29(5):441-442
我国非海相侏罗—白垩系特别是其过渡层在四川盆地十分发育。近年,笔者应用介形类化石划分生物地层单位和确定侏罗—白垩系界线,取得一定的进展。笔者将四川的侏罗—白垩系过渡层总归于达蒙介矩形达尔文介超共延带,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遂宁组至城墙岩群顶的全部地层。其中包括两个共延带,即双柏达蒙介矩形达尔文介共延带和鳍女星介,景谷介共延带。前者从底自顶分为双柏达蒙介小怪介组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自生海绿石矿物、微量元素硼含量、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岩性和沉积特征,进一步论证了新疆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上部和上亚旋回存在海相层,其下亚旋回上部为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系的最低海相层位,推测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  相似文献   

14.
老挝万象地区白垩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老挝万象地区进行了1∶10万区域地质调查。该地区白垩系为一套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于河流-湖泊环境,由新到老可划分为班塔拉组、班纳德组及普帕纳帕陶山组。地层中上部的双壳类属Trigonioides(Trigonioides)sinensis Gu et Ma-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 Kobayashi et Suzuki动物群,下部的双壳类属Kore-anaia-Eonippononaia-Plicatounio-Peregrinoconcha动物群,介形类属Monosulcocypris-Cypridea组合,轮藻为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这3个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特征可与我国滇西地区的景星组、南新组及虎头寺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新恐龙动物君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政武  庞其清 《地球学报》1996,17(Z1):135-139
新发现的山西天镇恐龙动物群是以巨龙类(titanosaurids)和甲龙类(ankylosaurids)为代表,含有鸭嘴龙类及兽脚类化石,其中一具何存较完整的巨龙类骨架(已获骨骼近70%)包括3个甲龙头骨及其头后骨骼.该动物君化石相当丰富,经与蒙古、印度、老挝、加拿大、美国和阿根廷等国晚白垩世恐龙动物君的比较我,实属晚白垩世较为罕见的一新恐龙动物群。由于天镇恐龙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将原划归始新世的灰泉堡组的时代归属晚白垩世,而且对白垩系划分和探讨恐龙的分类、演化、迁徒、动物地理区及其绝灭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泰国、老挝和越南白垩纪沉积全属非海相,它们广泛分布于泰国北部、东北部、西南部和南部,老挝北部、中部和南部,越南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泰国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分为Lam Thap,Sam Chom和Phun Phin组;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北部的呵叻高原地区的白垩系属呵叻群的Phra Wihan,Sao Khua,Phu Phan,Khok Kruat,Maha Sarakham及Phu Thok组。在老挝,万象盆地的白垩系由老挝呵叻群的NamSet,Phu Phanang,Ban Ang,Champa和Ban Thalat组与丰洪群的Thangon和Saysomboun组组成;沙湾拿吉(东兴)盆地的白垩系由南通(河)群的Nam Phouan,Nam Xot,Nam Noy和Nong Boua组组成。越南的白垩系在西北部分为Nam Na,Yen Chau,Van Chan和Ngoi Thia组,东北部为Ban Hang组,中部分为NhaTrang,Mu Gia和Dong Dzuong组,南部则为Phu Quoc组。三国白垩系的岩性普遍以红棕色至浅灰色砂岩、砾(岩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为主。泥岩中具有钙质结核和硅结砾岩,但盐和石膏仅见于Maha Sarakham,Saysomboun和Yen Chau组内。过去,这些白垩纪地层的生物地层没有经过详细研究。根据地层层序和化石对比,在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和南部半岛地区及老挝南部沙湾拿吉(东兴)盆地中识别出了2个标记非海相白垩纪的类三角蚌类化石组合:阿普特期(但可上延至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Trigonioides)kobayashi-Plicatounio(Guangxiconcha)suzukii组合,阿普特阿尔必期(但主要为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Diversitrigonioides)diversicostatus-Pseudohyria subovalis组合。越南中部可能也产早白垩世阿普特阿尔必期的类三角蚌类双壳类Plisatouniosp.-Trigonioidessp.组合。通过双壳类组合,并结合包括孢粉和恐龙在内的其他化石的对比,泰国北部和南部、老挝南部和越南中部的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定年和对比,从而揭示了东南亚非海相白垩纪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南缘大澳湾盆地为陆相裂谷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的叠合盆地,经历了由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裂陷期、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桑托尼期的过渡期、以及其后的漂移期共三期构造演化。盆地东部海域发育五套烃源岩(岩相主要为白垩系湖相泥岩、三角洲相煤系和海相泥岩)和四套储盖组合,形成了四套成藏组合。Ceduna坳陷的Hammerhead群三角洲前缘砂岩储层与前三角洲泥岩可形成自储自盖组合,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中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沉积岩地层首次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鱼类化石为Le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中华狼鳍鱼);叶肢介化石为Yanjiestheria Chen(延吉叶肢介属),分为4个种。该鱼化石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和该叶肢介属在胶莱盆地中广泛分布,属于早白垩世陆相河湖动物群。两类化石同层保存,化石保存完整,属于原地埋藏,所以含这些化石的地层应属于陆相沉积,而与海相沉积关系不大。这套地层因岩性和沉积环境与胶莱盆地南部地区的莱阳群法家茔组(K_1f)非常接近,建议使用法家茔组之名,而不使用因被认为是海相浊流沉积而命名的"灵山岛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对近几年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图幅中存在的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划分混乱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将光华组修订为大兴安岭北部含Eosestheria动物群的大套酸性火山岩,时代为早白垩世;含有Nestoria动物群的大套酸性火山岩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两大套酸性火山岩之间超覆于其他老地层之上的含Eosestheria动物群的中酸性火山岩为下白垩统龙江组;龙江组底部的不整合是该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20.
区分出中国西南晚古生代以来的两组地体。一组由冈玛错、拉萨、萨迦、腾冲和保山诸地体构成,其共同特点是拥有冈瓦纳相石炭-二叠纪冰筏含砾碎屑岩建造和冷水动物群。另一组包括昌宁-孟连、双江-澜沧、昌都和巴颜喀拉诸地体,以具有华夏植物群和太平洋型筵类的扬子型上古生界为特色。以此为依据,确认两组地体之间的龙木错-双湖-丁青-北澜沧江-柯街-孟定缝合带为冈瓦纳古陆与太平洋古陆在中国西南的分界。根据沉积建造和亚洲侏罗-白垩纪非海相地方性双壳类依次向西南迁移,讨论了该缝合带及分界线西南的一些地体的缝合时代。早侏罗世初,拉萨复合地体中的聂荣一索县地体和保山地体首先与亚洲大陆缝合;早白垩世(Neocomian)末,冈玛错、拉萨和腾冲地体同亚洲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