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0—2011年西藏高原汛期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此期间高原大到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大到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差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到暴雨日数最多的地区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和怒江流域;大到暴雨日数年变化呈单峰分布,7月大到暴雨最多;近32 a来,大到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8年前以2.6站次/(10 a)趋势增加,之后以12站次/(10 a)减少。通过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法分析32 a来88个高原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其环流形势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副热带高压型、印度低压型、南北支槽型和高原低涡/切变型,分别占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36%、17%、21%和26%,其中副热带高压型又可以根据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分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型、伊朗高压东伸型和两高夹一低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MICAPS的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11日至2月5日浙江大到暴雪灾害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的配置、气温条件。得出:大气环流形势持续异常为本次雪灾过程提供了环流背景,主要表现在亚洲极涡中心明显偏强、东北低压位置偏东偏强、欧亚地区南北反位相环流明显、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偏西;中高层强烈暖湿辐合上升运动与雨雪过程对应较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和低层强烈降温是暴雪的主要原因;逆温在本次暴雪中起到重要作用,但700hPa升温过高不利于降雪。  相似文献   

3.
南支槽影响下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布坚参  假拉  德庆  白珍  次旦巴桑 《气象》2019,45(6):862-87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1-2月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动力、水汽条件等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天气中高纬度均以经向型环流形势为主,从长波槽脊配置可分为长波槽型和横槽型两大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伊朗高压东北发展对南支槽加深和缓慢东移起到关键作用。南支槽区560 dagpm线在30°N以南,并东移至70°E附近或以东时西藏高原南部开始出现暴雪天气;暴雪区附近涡度场变化反映了南支槽强度特征,中高层强辐散对南支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水汽主要源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对东部降雪起到补充作用,南支槽前高空西南急流对水汽输送起关键作用,同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大地形抬升,有利于上升运动和水汽凝结成云;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变化及中心的移动方向,对降雪的强度、落区和时段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上低涡引发辽宁历史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2007年3月3~5日, 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各种资料, 包括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 认为500 hPa南北支槽合并带来的强冷暖空气交汇及北上低涡的发展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背景; 地面气旋北上带来的南来倒槽是产生暴雪的天气特征; 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低层上升运动是增强降雪强度的有利条件, 这一分析结果对预报暴雪天气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定日气象站1959—2009年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降水、气温、高空风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重点总结珠穆朗玛峰地区主要登山期(春季)成功登顶的天气、气候背景及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5月500 hPa环流中高纬度为宽广的低值区,乌拉尔山地区基本维持长波槽或低值中心,咸海—里海和贝加尔湖附近多存在脊区;伊朗高压偏北且东伸至印度半岛,印度副热带高压与咸海、里海附近高压脊同位相叠加且北抬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在中南半岛以西;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低槽或低压中心建立,高原南部南支槽不明显;东亚大槽偏强、偏东。对应西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地区降水偏弱等特征,5月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时机,且20时至凌晨之间更适合登顶。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春季青南牧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从青海省内出现大到暴雪的亚欧环流形势的分析出发,对2004年5月5—6日青海南部出现的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产生本次降雪过程的500hPa环流形势表现为明显的两槽一脊型,并对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青南地区造成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和T213有关物理量预报场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T213数值预报产品在制作青海省大到暴雪天气的预报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在普查和分析1998-2012年持续强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与持续强盛时的500 hPa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在移出高原与持续强盛时的物理场进行了合成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以两高切变东阻型对中国降水影响最大,主要影响河套地区,切变线类、热带低压影响型、低槽前部类主要影响地区分别是黄淮流域、西南地区、长江流域;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对40°N以北环流形势依赖性不强,主要是受高原低涡周边对流层中层西风带天气系统、副热带天气系统与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分析还揭示了各类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中层共同的大尺度条件及其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晓兰  张芳华 《气象》2018,44(5):719-724
2018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主极涡偏向西半球,欧亚地区中高纬环流呈3波型,环流经向度总体较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接近常年;南支槽强度较常年偏弱。2月,我国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上旬冷空气势力较强,出现一次全国强冷空气和一次北方强冷空气天气过程;全国平均气温为-2.0℃,较常年同期偏低0.3℃。月内,全国降水前期偏少,后期南方出现持续阴雨,月末在东北地区出现区域性强降雪过程;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1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3%。另外,琼州海峡遭遇罕见持续大雾天气,西北地区出现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9-2018年鲁南地区地面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了鲁南地区近20年暴雪天气过程,分析了四类影响系统的环流形势和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鲁南地区暴雪过程明显减少;产生鲁南地区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分为四类,按照发生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回流形势、江淮气旋、切变线和低槽冷锋;回流暴雪灾害重、影响大,11月常出现大范围暴雪,根据500hPa环流形势特征分为高纬低压带型和两槽一脊型回流暴雪,建立了鲁南地区回流暴雪天气模型;江淮气旋暴雪主要发生在2月,影响系统复杂,通常先倒槽降雨,后转为回流形势降雪,揭示了江淮气旋降雪开始与结束时的环流特征;切变线暴雪降水量自南向北减少,以区域性暴雪为主;低槽冷锋暴雪500hPa以下各层低槽比较明显,地面为冷锋,影响系统过境时间短一般降雪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
伊朗高压东伸对西藏高原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志强  薛改萍  何晓红 《气象》2015,41(2):153-15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西藏高原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80—2011年5—9月967个伊朗高压东伸影响高原个例进行了分析,将西藏高原降水分布类型分为大雨型、中雨型、小雨型和无雨型四类分布,分别有158、516、165和128 d;当伊朗高压脊线偏北(南)时,500 hPa的南北气流辐合偏强(弱),200 hPa辐散偏强(弱),高原上的降水偏大(小);伊朗高压东伸除直接影响西藏高原的环流外,当其脊线偏北(南),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强度偏强(弱),导致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多(少),高原降水偏强(弱)。  相似文献   

11.
青海南部地区初冬雪灾变化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青海南部地区1961~2004年气温、降水、积雪等资料,分析了初冬雪灾变化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南部地区初冬降雪量呈缓慢减少的变化趋势,平均积雪量变化与年及其它季相比,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平均积雪量与气温呈反相关,而与降雪量呈正相关;影响青海南部地区初冬降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风带南北槽结合类、移动性高原槽类、高原低涡类、高原切变类、孟加拉湾风暴类;典型多雪(少雪)年高原及南亚与中亚地区850 hPa温度距平场配置为“南正北负”(“南负北正”)型5、00 hPa高原与东部沿海地区距平分布为“西低东高”(“西高东低”)型。  相似文献   

12.
一次低纬高原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4年2月7日滇中及以东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横槽转竖后东移,从北方来的冷空气不断向南扩散,在川滇黔间堆积加强,使昆明静止锋加强西移影响到云南中部;卫星云图的演变反映了南支槽云系有一个东移加强的过程,并与强静止锋云系交汇形成低纬高原上滇中及以东罕见的大到暴雪天气,由于地形的作用,滇西以小雨为主;高层西偏南风加强、水汽通量增大、上升运动的加强以及水汽的辐合造成滇中及以东的强降雪;同时强降雪过程中存在高空冷暖平流和高空急流,雷达图象也进一步证实了南支槽前的西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在低纬高原降雪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疆克州地区近45a(1960--2004年)冬春季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克州地区强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产生强降雪的天气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场进行归纳总结,将500hPa环流分为中亚低压(涡)槽类、喀布尔低涡(槽)、巴湖低压槽和里咸海低压(涡)槽类,认为高空300hPa的西风急流和低空850hPa偏东急流的密切配合是强降雪天气发生的主要条件。在研究基础上建立克州地区强降雪天气过程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4.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9年12月16日夜间发生在伊春中南部中到大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是产生在欧亚大陆中高纬一脊一涡的环流形势下,高空低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低压在河套地区生成之后北上是产生强降雪的天气特征;北部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产生这次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是增强降雪强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及高低空系统较好配合共同造成中到大雪。  相似文献   

16.
采用都兰站地面观测资料和ECMWF每6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对都兰2015年2月23—26日一次连续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期间,整体环流形势为西高东低型,极区冷空气沿脊前南下,在巴尔克什湖东北部积聚维持并向南侵入,是造成青海省海西东部地区连续性降雪的主要原因。此次过程以西南路径的水汽来源为主,结合500h Pa大气环流配置分析,由于伊朗低涡的存在,气旋前部的西南气流携带丰沛的水汽北上后转西北气流,与中高纬的冷空气在青海省汇合,为此次暴雪过程提供水汽。研究动力条件发现,过程期间都兰地区处于上升气流中,散度场上也表现为辐合状态,水汽抬升造成强降水。且K指数高值区一直在都兰地区稳定维持,为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宁夏降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丁永红  冯建民  马筛艳  郑广芬 《气象》2012,38(12):1523-1531
选取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特征量,运用统计分析、最大熵谱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1961-2010年50a期间宁夏降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影响的大气环流。结果表明:宁夏各等级降雪日数,在季节上均呈现双峰型分布,峰值点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冬季时,降雪等级越高,出现的概率越低;地理分布型基本一致,自北向南明显增加,高发中心与地形特征关系密切;以非持续性1d的出现频率较高,随降雪量级的增大,持续时间缩短;降雪总日数减少,小雪、大雪和暴雪的降雪贡献减少,中雪的降雪贡献增加;具有短中长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影响宁夏降雪日数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是北半球极涡、西藏高原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和欧亚(亚洲)环流型。与宁夏降雪日数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量是随季节变化的,相应的大气环流特征也不同,但影响机制相同,均为宁夏降雪天气提供了冷空气条件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场、西风环流指数、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等方面,对2001年汛期强降水多发时段的中期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极涡由一个中心分裂为多个中心,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或多极型,其中有一较强中心位于东半球偏于亚洲一侧;②亚欧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亚洲中部为一低压槽;③连续性强降水发生在西风环流指数由峰值向谷点过度的过程中;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建立是造成我省连续性强降水的关键;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短时间内迅速西伸北跳,140°E副高脊线位置位于30°N附近并稳定;⑥100 hPa南亚高压脊线北跳至33°N以北,且中心位置自西向东震荡并稳定于90°E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NECP 1°×1°6 h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月25-30日我国南方一次强降雪天气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高空环流波动为此次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形势,中低层阻塞高压及其南部低涡的长期维持是导致低层锋区形成和强降雪发生的关键;由于部分地区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致使冻雨形成.同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此次过程进行72 h数值模拟,并以模拟结果对湖南湘潭的冰冻成因进行再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低层低温、逆温层的存在及充足的水汽是冰冻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触发重庆山洪灾害的典型环流和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中  陈艳英 《高原气象》2007,26(3):609-614
通过对触发重庆山洪灾害的31次区域性暴雨的特点以及产生重庆区域性暴雨的典型大气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山洪灾害主要是强降水引起的滑坡、局部泥石流和小溪流的洪涝等灾害,其危害极大;(2)诱发重庆山洪灾害的典型区域性强降水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月出现频率最大;(3)绝大部分区域性强降水过程产生前,在500 hPa中、高纬地区上空形成两脊一槽型(占52%)或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占42%);(4)高原槽(高原切变)、高原涡、副热带高压、西南涡、低空急流、地面冷锋等为其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