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1961—2004年青海积雪及雪灾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4年青海省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网格点资料, 整理了地表积雪序列和雪灾年表, 并对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雪灾发生的机理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出现区域性雪灾的几率为15.9% (7/44), 而出现局部雪灾的几率仅为9.1% (4/44)。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来冬季累计积雪量的缓慢增加易形成雪灾和低温冻害。造成该区域主要降水的影响系统是高原槽、蒙古槽和高原低涡, 若后冬至春季北半球500 hPa极涡中心偏向西 (东) 半球, 青藏高原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 (西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时, 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容易出现多 (少) 雪年。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在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进行诊断研究,并利用IAP2-LAGCM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冬季地面感热在青藏高原西部、藏南谷地、横断山地区异常偏强,中、东部异常偏弱时,可使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表现出较明显的EU型和PNA型;高原西部、青海中北部异常偏弱,高原中部及东南部异常偏强时,使北半球100 hPa高度场的年际差异加强;西部、南部为正,柴达木及青海东部地区为负时,则新疆南部、西北东部及江南地区少雨,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强,高原大部(中心在青海南部)异常偏弱时,则500"a高度场上青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高度偏高,高原北部高度偏低,负值区在帕米尔;当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高原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弱,高原大部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建立与维持;当地面感热通量呈南正北负距平差异时,长江上游、黄河源头及西北地区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气温偏低,中国东部、南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通过数值模式进行的敏感性试验证实了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总体异常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我区月平均气温北疆持续偏高,南疆1月偏低,2月偏高;北疆降水持续增多,南疆1月降水少、2月多;北疆地区积雪偏厚,南疆再次出现罕见的大面积稳定积雪。两月全疆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气象条件对冬麦和牲畜越冬有利;但偏厚的积雪形成的“白灾”给北疆部分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1500hPa月平均环流形势特征从1月份500hPa月平均环流图看,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分布,东亚大槽较常年略偏深。反映在高度场距平上,东太平洋上空的负高度距平中心低于-120位势米,北美东部和欧洲西北部上空的负距平中心均低于-80位势米。亚洲中部、南…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6年春季(3~5月)海东和西宁气象观测资料和500hPa高度场、环流特征指数和海温距平指数等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海东和西宁春季气温及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组建了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海东和西宁春季的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降水呈微弱的增多趋势,气温每10a增加0.205℃;气温和降水分别存在准11a和22a的变化周期。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西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时,海东和西宁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雨年。印度洋副高、极涡、西太平洋副高、西藏高原、印缅槽、北美副高、东亚槽等环流指数以及太平洋地区海温指数的变化对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疆北部区域(简称北疆)37个代表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北疆近58 a冬季气温季节内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北疆前冬和后冬气温EOF分解的前两个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偏西偏北地区与中东部反相变化型。前冬和后冬气温全区一致型的时间系数与同期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区域位于乌拉尔山附近,气温反相变化型的时间系数与同期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区域位于波罗的海附近。(2)北疆冬季气温季节内主要有前后距平一致和前后距平相反两种特征。在北疆冬季气温前后距平相反年份",前冷后暖"时的500 hPa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消失,欧洲槽东移加深,东亚大槽强度减弱";前暖后冷"时,500 hPa欧洲槽减弱西退,乌拉尔山地区高度场抬升,东亚大槽加深。(3)前冬偏冷时,后冬偏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500 hPa极涡增强,欧洲槽加深;前冬偏暖时,后冬偏冷的大部分原因是受500 hPa欧亚大陆大片的负变高区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5年青海南部牧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积雪等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雪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青海南部牧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 a分别增加1. 253 mm和8.246 cm,单站积雪量在海拔4100 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其变化是由气候的年代际波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我区月平均气温变幅较大,1月异常偏低,2月偏高明显;全疆降水持续增多;南北疆积雪偏厚,继2005年1月后,南疆部分地区再次出现稳定积雪;南疆大部分地区开春期提前。气象条件对冬麦生长有利,但对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两月内共有8场较明显的天气过程影响我区。1500hPa月平均环流形势特征1月500hPa月平均环流形势在中高纬度呈3波型,极涡中心一个位于泰米尔半岛,一个位于加拿大北部,一个位于太平洋偏东地区,里咸海地区的长波低槽位置偏南明显。全球气温距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大范围的冷暖异常。欧亚大陆中高纬大部和美国阿拉斯加表…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7~1997年500hPa高度场及同期副热带高压资料,分别将年、春、夏、秋、冬季的青藏高原积雪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借用”他人通过数值模拟所得结果来印证由统计分析而得到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青藏高原积雪对广西气候影响的过程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多、少雪年时,在高原主体所处的范围以及我国以北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内,500hPa高度场的距平符号呈反向变化形式,高原多雪时,高原主体上层500hPa高度场为负距平,高原少雪时,则为正距平。而青藏高原多雪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要比少雪年位置偏南。  相似文献   

9.
龚志强  宋文玲  王东阡  赵玉衡 《气象》2017,43(10):1296-1301
2017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39.1 mm,接近常年同期。从空间分布看,我国降水总体呈“西多东少”的分布型。全国平均气温1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处在正位相,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常略偏暖是造成中国春季气温偏暖的重要气候背景。同时,500 hPa高度和距平场上,亚洲北部(30°N以北)整体呈纬向型环流,东亚大槽位置偏东,全国大部主要受高度场正距平控制,从而有利于春季气温整体以偏暖为主。另外,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弱的冷海温,其两侧的副热带地区和西太平洋均为暖水控制的异常分布,有利于出现春季华南和东北降水偏少,西南降水偏多的第二模态分布型。东北大部、华南和江南等地受北风距平控制,水汽以距平辐散为主,降水偏少;西南地区为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外围偏北气流交汇区,水汽异常辐合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丽娇  李栋梁  胡泽勇 《高原气象》2010,29(5):1093-1101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初冬(1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强时,隆冬(12月~1月)的青藏高原冬季风弱,次年春季(4~6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时,有利于唐古拉山地区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班戈地区和青海东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当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时,有利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inter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connection to preceding Eurasian snow cov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ctober Eurasian snow cover and following-winter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China.The snow cover located in eastern Siberia and to the northeast of Lake Baik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inter air temperature anomaly.More(less)eastern Siberia snow in October can cause 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pattern in which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is higher(lower)than normal in the polar region and lower(higher)in the northern mid-high latitudes.Due to the persistence of the eastern Siberia snow from October to the following winter,the winter atmospheric anomaly is favorable(unfavorable)to the widespread movement of cold air masses from the polar region toward the northern mid-high latitudes and,hence,lower(higher)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China.Simultaneously,when the October snow cover is more(less),the SST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s continuously lower(higher)as a whole; then,the Aleutian low and the East Asia trough are reinforced(weakened),favoring the lower(higher)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藏高原气象台站降水和积雪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等,分析了藏北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藏北地区冬季降水存在2~4年周期性变化特征,其中3年的周期信号最强。降水偏多年,欧亚中高纬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附近500 hPa高度距平场呈现"西低东高"分布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路径偏西,西藏高原高度场偏低;高原上游中东急流偏强,高原南支绕流偏强,南支槽活跃。藏北地区冬季降水与同期中东急流的关系非常密切,相关系数达到0.61。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北极涛动正位相有利于冷空气路径偏西影响高原地区,高原上游中东急流偏强偏南,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也有利于中东急流呈偏强偏南的特征。北极涛动和ENSO位相的协同作用对藏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多寡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IAP2-L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加热场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影响十分显著,持续性很强。当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增厚、范围扩大时,夏季(JJA)高原地区及我国北方500hPa位势高度降低,南方变高,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大气对雪盖异常的响应呈明显的波列特征。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温度降低,南方土壤温度升高。夏季各月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同期500hPa高度场异常分布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4.
赵红旭 《气象》1999,25(4):48-51
利用青藏高原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1月平均积雪深度与云南夏季气温、降不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云南夏季气温和降水有较好的联系,即青藏高原冬季1月积雪峰值年对应云南北部7-8月气温低谷年,云南夏季易出现“8月低温”天气;青藏高原积雪多的年份,昆明夏季6-8月降水异常偏我,云南大部7月降水异常偏多,云南哀牢山脉以北、以东地区8月降水异常偏多。500hPa异常环流分析表明,冬季青藏高  相似文献   

15.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67~2010年61个测站的积雪数据,分析比较了整年和不同季节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雪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除了秋季以外,高原东部积雪表现出“少雪-多雪-少雪“的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末发生的由少到多突变仅在冬季积雪中表现显著,20世纪末发生的由多到少突变在冬春两季积雪中均表现显著;降雪和气温的变化是影响高原东部积雪的重要因素,降雪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是秋季降雪;在冬春季降雪偏多时段,降雪的变化主导着积雪的变化;在冬春季降雪偏少时段,气温变化的影响增大,某些时段会超过降雪,甚至达到主导积雪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08-2018年共11年间发生在江苏省的区域性中雪、区域性大雪、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影响江苏区域性降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是500 hPa西风槽、700 hPa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决定降雪量级的因素主要是700 hPa西南急流强度和范围,降雪区上空水汽输送强度、水汽辐合强度、水汽辐合厚度也与降雪量级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暴雪时700 hPa水汽通量≥14 g·cm-1·hPa-1·s-1,且水汽来源更为丰富,均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大雪和中雪时,700 hPa水汽通量分别≥12 g·cm-1·hPa-1·s-1和10 g·cm-1·hPa-1·s-1。暴雪期间,水汽辐合区内水汽通量散度都≤-1×10-7g·s-1·hPa-1·cm-2,水汽辐合厚度达200~400 hPa,明显强于大雪和中雪。有利于江苏发生区域降雪过程的温度垂直分布条件为:地面≤2℃、t925≤-1℃、t850≤-2℃、t700≤-1℃、t500≤-14℃。随着降雪量级的增大,中低层温度阈值呈降低趋势。中低层逆温是产生区域性大雪及暴雪的必要条件,而中雪发生时不一定都有逆温层结,只要近地层温度条件合适,就能产生降雪。随着降雪量级的增大,逆温层强度明显增强、厚度明显增厚。暴雪、大雪和中雪时逆温强度阈值分别为3~8℃、2~8℃和1~3℃,其逆温层厚度分别为150~200 hPa、100~200 hPa和50~100 hPa。降雪过程中上升运动强中心位于600400 hPa。暴雪时,上升运动区相对大雪和中雪时的更为深厚,基本整层都为上升运动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暴雪和大雪时上升运动中心值均≤-0.7 Pa·s-1,中雪时中心值≤-0.3 Pa·s-1。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9日-12日,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大暴雪天气过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雪量在10mm~66mm之间,其中有86个县市出现历史同期最大值,39个县超过历史极值.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和卫星云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和低层东北气流以及地面回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流场配置,500hPa同位相槽和70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持续及水汽的辐合为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最低区与强降雪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海宏  肖建设  陈奇  姜海梅 《气象》2019,45(8):1093-1103
利用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两场降雪过程雪深、雪密度、雪中含冰量、雪中含水量和雪面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地表反照率与雪密度、雪中含冰量及雪中含水量的关系,结合降雪过程近地面温、湿、风廓线特征分析了积雪对近地面温、湿、风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会导致地表反照率显著增加,降雪过后正午时地表反照率可高达0.8~0.9。随着积雪的消融,地表反照率逐渐减小;积雪反照率与雪密度和雪中含冰量呈正相关,与雪中含水量呈负相关;地表积雪覆盖会导致近地面温度梯度绝对值减小,相对湿度梯度绝对值在凌晨减小、午后增大,地表积雪覆盖对近地面风速梯度变化并无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