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提出了一个应用水文上降水产生流量过程线的变化原理,仅用降水资料来推算流域洪涝指数,用量化指标来预报未来流域洪涝强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利用流域内测站雨量计算出流域的有效综合面雨量(考虑了前一段时间内的逐日流域面雨量的不同贡献)。复核流量(或水位)等洪涝有关资料与流域有效综合面雨量的关系,最终确定出各级洪涝指数的流域有效综合面雨量的大小。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利用流域的实况面雨量和预报面雨量计算出未来流域某日的有效综合面雨量,对其值与已确定的各级洪涝指数的有效综合面雨量大小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判断未来流域可能出现的洪涝等级和强度。  相似文献   

2.
陈永发 《气象》1978,4(6):23-23
“对口风”,可以理解为同一天内或前后两天(隔日)内,风向出现由偏南转为偏北,即风向转变近180°,对应未来30天有一次降水过程。前者(同一天内出现“对口风”),对应未来30天雨量较大;后者(隔日出现“对口风”),对应未来30天雨量较小。经过两年来的实际运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雅安天漏”研究》的结果,总结出了“雅安天漏” (雅安地区≥2站日雨量≥50mm的降水过程)的预报思路及有关指标,特别重要的是,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也提出了客观的和业务化的预报方法。可供预报人员在研制预报方法时或暴雨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1978,(4):27-27
我们通过学习群众经验:“冬暖夏涝”与“春寒夏涝”等对照单站资料分析,对讯期(4—9月)有无洪涝发生的规律有一个初步认识并制作了一个简易预报方法。我站洪涝的标准是:汛期任意10天雨量大于200毫米或4—6月雨量大于800毫米就定为有洪涝。以冬季11月、12月、1月三个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之和表示冬暖(以B表示)。以2月、3月平均最高温度之和表示春寒(以A表示),用春寒减去冬暖  相似文献   

5.
在对1959~1990年的资料进行大量普查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指出对流层中低层形势特征在江西致洪暴雨中的特殊重要性,分析了各个天气系统对形成致洪暴雨的作用,并根据中低层天气形势特征来分型建立致洪暴雨的预报模式。应用水文上降水产生流量过程线的变化原理,提出了仅用降水资料来推算流域洪涝指数,用量化指标来预报未来流域洪涝强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该方法思路是利用流域内测站雨量计算出流域的有效综合面雨量(考虑了前一段时间内的逐日流域面雨量的不同贡献)。复核流量(或水位)等洪涝资料与流域有效综合面雨量的关系,最终确定出各级洪涝指数的流域有效综合面雨量的大小,确定洪涝等级。  相似文献   

6.
提供实时雨量资料是汛期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县级气象业务系统,可以调取不同时段的文件或资料,其中就包括雨量资料。但这些资料多数为报文形式,其包含的气象要素多、范围广,站点用区站号表示。在实际气象服务中,所需要的往往是特定区域内的降水情况,雨量资料大多采用“台站名降水量降水强度”的形式来表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对这些报文资料进行适当整理。通常的做法是先将这些报文资料打印出来,再逐一查找指定区域内各站点的降水量,并整理成雨量资料。这样做费时费力,又无法及时满足气象服务的需要。在MS-DOS操作系…  相似文献   

7.
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降水格点为基础,采用权重方法和逐次订正法计算,然后根据统计、经验、模式等方法订正来预报单站降水,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四川省气象台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8.
宁波夏季强对流和台风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彩芬  朱龙彪  董杏燕  黄旋旋 《气象》2006,32(11):67-72
为了对比宁波地区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选取2004年和2005年该地区夏季出现的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个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回波的发展演变、回波形态及回波产品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类短时暴雨在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及垂直液态水含量等产品有明显差异,而降水产品如OHP,STP估计的雨量值,在这两种天气过程中,均比实况雨量资料偏小,且实况雨量越大,偏差也越大;另外,在分析中也发现,用雷达缺省的Z-I关系来估计雨量有很大误差,特别是在台风降水过程中;最后分别建立了对流性降水与台风降水的Z-I关系,以修正宁波夏季的降水估计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台风“温比亚”引发豫东降水的极端性特征及极端降水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提炼预报着眼点。此次降水是河南继驻马店“75·8”暴雨之后的又一次罕见特大暴雨,表现为过程雨量极大、破极值站数最多、降水强度极大、强降水时段集中的特征。结果表明:(1)高低空系统耦合为特大暴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极端降水的产生主要受台风北侧螺旋云系影响,并有持续不断的强回波单体在同一个地点移动,冷空气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重要的预报着眼点,重点分析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对运动及西风带对台风的引导作用。(2)河南东部水汽输送条件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这是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因素,急流中心区域和强度的变化对降水量多少有指示意义。(3)豫东地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均比较明显,低层MPV1<0、MPV2>0的区域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强辐合中心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降水强度与辐合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螺旋度大值区分布对强降水的分布区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长江流域干旱事件频发,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及防旱抗旱能力,开展典型旱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衡邵娄干旱走廊”是湖南省干旱最严重区域,利用该区域33个气象站1971—2022年逐月降水量构建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序列数据集,以邵阳县为示例,应用游程理论整合干旱事件,基于Gumbel-Copula函数构建干旱历时和强度联合分布函数,计算干旱联合重现期并推广至整个研究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分析整个研究区域各等级干旱概率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邵阳县Ⅰ型和Ⅱ型干旱历时和强度理论联合重现期峰值分别约97、27 a,表明长历时且高强度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很小,远低于长历时或高强度干旱事件发生概率,这是研究区干旱事件的共性。基于干旱历时和强度联合分布组合可有效避免单一变量在识别干旱等级时对干旱事件整体的分割,能够更准确评估干旱的复杂性及大范围影响。近52 a来,“衡邵娄干旱走廊”西部轻旱最频繁,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低,特旱主要分布在邵阳县、邵东县及双峰县一带...  相似文献   

11.
甘孜州日雨量≥50毫米的暴雨天气特少,但由于州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等原因,日雨量≥25.0毫米的降水天气过程就足以造成灾害,所以将州内的暴雨标准确定为日雨量≥25.0毫米,24小时内有≥4站出现暴雨定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从地面、高空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特征及本地能量特征、客观预报结论等方面对今年“6.17”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近80年来降水趋势变化及跃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济南市近80年来的降水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大致呈“平减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夏季降水变化同年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季降水先增多后减少。另外,引用气候跃变的概念,采用滑动的均值差异假设检验,对济南市的降水资料(1916~1996年)进行分析,发现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在1960年前后跃变增多,在1964年前后跃变性减少;冬季降水在1947年前后出现了跃变增多的现象。周期图分析表明,济南市降水的跃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区强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增加容易诱发内涝现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设计参数,更是直接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全省7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最新的日降水量资料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十分明显,1991—2019年降水日数、降水量、降水强度均比其他时间段上更多、更强;太湖流域的设计雨量较小,连云港地区的设计雨量较大,南北差异随着控制率的提高而扩大,当控制率为85%时,全省设计雨量平均值为38.1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7倍;气候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影响明显,江苏的苏南、江淮南部大部分地区的分区变大,导致全省IV区所占面积明显增加。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年径流控制率分区的关键因素,大雨以上的雨日、雨量在有效降水中占比增加,则分区变大。  相似文献   

14.
梁岱云 《广西气象》2005,26(A01):185-187
分析2003~2004年南宁市区自动站雨量,结果得出:南宁市的降水在分布相当不均匀.年雨量、大雨日、平均每场雨的强度最大的自动站较南宁市局测站相差达3~4成.雨日最多的测站相差1成。进而分析降水来向与最大雨量中心之间的关系,得到市区雨量分布特征及规律的一些初步的结论,表明降水的强中心中主要位于城市降水来向的上风方。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青海26个代表1961~2002年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a来青海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降雪日数增多和每次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a来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机率多于80年代,白天则少于80年代。因此从降水的强度变化和强降水出现时间变化来看,今后防止洪涝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16.
影响浙江地区降水估测几个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杰  刘黎平  勾亚彬 《气象》2014,40(5):589-597
如何从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拼图数据中提取用于降水估测的回波强度是提高雷达降水估测的关键,为了分析利用三维拼图数据提取出的混合扫描回波强度的质量以及对降水估测的影响,文章利用浙江省雷达和全国自动站数据,通过研究回波强度与地面雨量的关系,分析了影响基于雷达三维拼图的降水估测精度的几个要素。通过累积整个过程雷达回波强度估测的雨量和自动站采集雨量得到浙江及周边地区的比率分布,找到了两者关系的异常区:区域性回波强度比较高的区域;区域性回波强度的低估区;区域性回波强度随地形变化的区域;区域性回波强度估测较为合理的区域;随纬度增加回波强度逐渐高估的区域。通过分析发现:0℃层亮带、残余的地物回波、异常的回波强度垂直廓线、自动站的数据质量等是造成回波强度与地面雨量关系异常的原因。最后,利用部分自动站对雷达估测的降水进行订正,结果表明:自动站订正能一定程度缓解上述区域高估或低估程度。  相似文献   

17.
四大流域面雨量监控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关于全国七大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河南省气象局下发的“黄河中下游面雨量预报业务实施细则”,开发了“四大流域面雨量监控预报系统”。系统程序设计采用C++Builder4.0和Visual Fortran 5.0,实现了降水实况自动入库、全省站点雨量预报及四大流域面雨量预报的计算输出,达到了对四大流域面雨量进行实时预报、监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中2000—2008年地质灾害个例和气象站、区域站降水量统计分析,建立以前期雨量和当日雨量为综合判别指标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用工具软件VB 6.0、Serfur8.0开发了汉中地质灾害预报系统,自动读取区域站降水量并显示,随时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区的降水情况;用前期雨量、未来24 h预报雨量和各县的逐日降水影响系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气象条件等级,制作汉中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19.
两次飞机增雨作业效果的非参数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省飞机增雨作业区域的不确定性,采用移动的“影响区”和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对比区”的划分方法,对1989年9月25日和9月26日两次飞机增雨作业,用W-M-W法的u检验、符号检验和Wilcoxon带符号的秩和检验三种方法[1]对作业的增雨效果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开始后3小时“影响区”与“对比区”雨量有显著性差异,人工催化使影响区雨量较对比区明显增大;而作业开始后3小时影响区雨量与同区域作业前3小时雨量无显著差异或比作业前减小,这可能是由于作业时段处于系统后部,降水系统和云层已开始减弱,人工增雨率被自然降水的时间变率覆盖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州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12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监测数据,通过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办法,研究广州市“龙舟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全市和花都近30年“龙舟水”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花都上升趋势略高于广州平均,花都区“龙舟水”异常年与广州其它地区并不一定同步。(2)广州全市逐年“龙舟水”以7~9年周期为主,2007年以前有4年左右的小周期,之后存在2~3年周期,且特征趋于不明显,花都“龙舟水”雨量变化存在8~10年周期,2007年以前存在4~6年小周期,之后转变为3~4年小周期。(3)广州全市2005和2014年“龙舟水”雨量出现增多突变,2008年又出现了雨量减少的突变;花都“龙舟水”雨量在2014年出现雨量增加的突变,2017年“龙舟水”显著增加。(4)广州“龙舟水”雨量大值区主要位于北部偏东一带,从化和花都北部、白云南部、天河、番禺东部和南部、南沙北部降水年变化相对较为稳定,其余地区逐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5)对广州逐年“龙舟水”标准化距平场作EOF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模态解释方差共占91.2%,分别为全市一致偏多或偏少型、南北偶极型、南北向四极型、东西向三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