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135,自引:9,他引:126  
用近50年的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该地区在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要比全国气候跃变晚6~8年;(2)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1℃,冬季上升了1.27℃;(3)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降水总量上升了5.2%,夏季上升了6.8%.进而讨论了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区域海温跃变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李峰  何金海 《气象科学》2001,21(1):28-35
本文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全球SST月平均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500百帕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全球SSTA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发现夏季全球SST在70年代发生了一次跃变,尤其北太平洋区域SST在1976年前后,由正距平变为负跨燕,并且跃变前后东亚夏季风也发了显著变化,我国汛期降水异常形势成相反分布,海温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途径和机制也发生了改变,1976年以前北太平洋区域海温起主要作用,跃变后,北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变得不明显,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陕西96个台站1961—2000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Jones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和气候跃变的统计检测方法,重点分析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得出到陕西降水量近40a变化的一些特征,同时分析了降水量变化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得结论:(1)陕西年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尤其是关中西部冬季增加明显;春、秋季降水量减少明显;夏季降水量波动减少,但不明显。(2)年降水量存在以1984年为跃变点,这次跃变比全国晚6~8a,比西北地区提前2a。(3)降水量的变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温的年代际振荡及其未来趋势   总被引:9,自引:1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用1851~2000年中国年气温资料,讨论了它的变化及其未来趋势。指出:①我国气温有3次全国性的跃变,分别在1920、1955和1978年,每个阶段平均持续期为30年,这和北半球气温跃变点是基本一致的;②我国气温从197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稳定增温的气候阶段,直到目前全国年平均气温比上一气候阶段增加了0.3l℃,增暖地区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冬季增暖比夏季明显,1998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③最近一次增温开始于1978年,至2000年持续了23年,估计这个增温阶段至少还能持续10年,但未来10年主要的增温地区有可能南移,长江流域将比现在暖,夏季气温37℃以上的日数要比现阶段增多。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区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保昆  窦以文  储伟 《气象科技》2014,42(5):852-855
利用1975—2012年朝阳、海淀和丰台气象站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研究北京城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气温近40年来增温显著,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445、0.33、0.5℃/10a。北京近年来的增温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最为显著。2用M-K方法检验北京气温存在跃变现象,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跃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2、1991年。3跃变后比跃变前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达1.1℃;平均气温次之达1.0℃;最高气温上升达0.8℃。4跃变后比跃变前高温日数增加,冷的日数减少,即跃变后气温达到更暖阶段。降水在跃变后比跃变前减少,即降水和气温变化呈反位相向分布。  相似文献   

6.
西南气候跃变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利萍 《四川气象》1995,15(3):42-46
通过EOF展开,利用Mann-Kendall方法,并结合Yamanot检验,对近42年西南地区气温和降水进行了跃变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62年发生暖转冷强跃变,年平均降水无跃变发生。在此基础上,对高原加热指数、南方涛动指数、五组副高指数进行跃变分析,讨论了这些因子与西南气候跃变的联系,发现西南气温跃变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副高脊线位置和副高西伸点。  相似文献   

7.
刘雅芳 《气象科学》1995,15(1):36-44
本文采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48个站1951-1988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用主相关型和EOF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夏季海平面气压在60年代发生大规模气候跃变的事实。其主信号空间结构特征为,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均为同相变化。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新疆区为主要气候跃变出现时间先于近表面层温度和降水场。  相似文献   

8.
涪江流域降水跃变及旱涝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刚 《四川气象》2007,27(4):12-14
利用涪江流域16个测站近47 a(1960~2006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跃变指数、线性趋势估计、F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检验分析了涪江流域降水时间序列的跃变性、降水年际演变及旱涝趋势变化。分析表明,涪江流域降水未发生跃变,但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汛期降水分别以平均-46.1mm/10 a、-40.3mm/10 a的倾向系数递减,从60年代至2006年呈现出明显的由涝转旱、其后干旱频率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涪江流域16个测站近47 a(1960~2006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跃变指数、线性趋势估计、F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检验分析了涪江流域降水时间序列的跃变性、降水年际演变及旱涝趋势变化.分析表明,涪江流域降水未发生跃变,但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汛期降水分别以平均-46.1mm/10a、-40.3mm/10a的倾向系数递减,从60年代至2006年呈现出明显的由涝转旱、其后干旱频率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太平洋暖池的跃变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用SST(COADS,NCEP)资料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和跃变特征,讨论其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有显著的10-20年周期的年人际变化和40-50年周期的气候跃变:一百多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发生了4次大跃变,在1910年代中期和1950年代中期,西太平洋暖池由异常发展转为异常减弱,1930年代初和1980年代初,西太平洋暖池由异常减弱转为异常发展:西太平洋暖池在1980年代初的跃变,具明显的效应,跃变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显著升高,大范围海域升温超过0.5℃,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脊线偏南,我国汛期降水呈南方偏多、北方偏少的分布趋势,与跃变前基本相反。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发展期,El Nino事件出现多且强于La Nina事件,而在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减弱期,La Nina事件出现多且强于El Nino事件。  相似文献   

11.
近一百年中国东部区域降水的年代际跃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均生函数方法对1900~1950年中国东部测站降水资料进行补插, 通过与英国Climate Research Unit (CRU) 的网格点降水资料以及王绍武等 (2000) 重建的降水资料的对比分析, 构造1900~2006年中国东部华北、 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月平均降水指数序列, 并用一阶矩突变扫描式t检验对这三个区域降水的多时间尺度跃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最近一百多年来长江中下游降水发生了5次年代际尺度的跃变, 华北以及华南的降水均发生了4次年代际尺度的跃变。各区降水同时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 40年代中期、 60年代中期以及70年代中期发生跃变。具体而言, 20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的降水发生年代际减少, 而此时华北降水年代际增加; 40年代中期, 三个地区的降水都同时增加; 60年代中期, 华北降水减少, 相反地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的降水发生年代际增加; 70年代中期, 华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出现年代际减少,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在80年代初发生年代际增加。研究还表明, 降水跃变发生的时间尺度范围可以为我们预测跃变发生以后降水气候平均态的持续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气候跃变概念,结合主相关型和经验正交函数(EOF)的分析,揭示了60年代我国汛期降水、夏季气温和海表水温大规模变化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不同地区和不同要素的气候跃变在时间上和强度上不太相同,海表水温的跃变先于气温和降水的跃变;夏季气温、汛期降水与1月海表水温落后两年相关密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总被引:327,自引:46,他引:281  
利用1951 ̄1994年全国336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和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资料来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主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1965年前后发生一次气候跃变,华北地区从1965年后夏季和水明显减少,干旱化的趋势明显,这种趋势与西非萨赫尔地区乾坤化的趋势相似;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80年代的气候与70年代的气候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长江、淮河流域从70工末起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14.
刘实  章少卿 《气象》1991,17(11):3-7
本文利用气候跃变的分析方法,对夏季吉林省降水量,印巴地区海平面气压距平值及500hPa高度距平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1967年前后均有气候跃变(或准气候跃变)出现。印巴地区夏季的海平面气压距平值和500hPa高度距平值均有超前吉林省夏季降水量一年的共同准周期变化,两者距平符号的持续性对吉林省夏季的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过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严中伟 《大气科学》1992,16(1):111-119
本文旨在探讨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事件的大尺度源区.对各要素场主信号分析表明,系统性的跃变在500 hPa高度场和近表面温度场中出现较早(~1962—1963年),在降水、海平面气压和500 hPa槽脊场中出现稍晚(~1965—1967年).跃变首先出现于500hPa高度场中纬大西洋——即夏季500hPa极涡向南扩张到的最南缘区.该区的降高扰动连同近地面降温扰动在几年内播及极区,形成极涡的急剧加深和中高纬地区的普遍降温.本文结果表明,在研究长期气候变化中的跃变现象时,大气海洋系统的内部扰动状况应受到高  相似文献   

16.
用统计方法对冀中平原地区1957—2004近50 a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冀中平原年气温变化存在15 a和5 a左右的周期振荡,气候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年气温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夏季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明显不同,春、秋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年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目前,年气温和四个季节气温都处于升高偏暖时期,冬季气温上升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冀中平原年降水存在10~15 a和4 a的短周期振荡,气候突变发生在1987年。春、秋、冬3个季节降水现在基本上都为增多趋势,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不一致,只有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与年降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刘桂馥(1995)[1]提出的递归相似进行计算机编程,并用此法作了特殊个例分析。与统计概念不同,文中的跃变定义为前R个数据不能完全表达当前时刻值的程度。通过对百余年(1856—1991年)南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季海温距平的递归相似分析发现:在适当分辨率下,当6≤R≤20时跃变具有准10年周期;当25≤R≤80时跃变主要出现在1890年左右、191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50—70年代为跃变的群发期  相似文献   

18.
北太平洋海温的气候跃度及其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应用滑动T检验方法对北太平洋海温10年际的气候跃变进行了研究,指出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实存在着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而跃变前后北太产洋海温结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明显不同,进而讨论了北太平洋海温跃变前后对我国6-8月汛期降水量的影响,指出海温跃变前我国汛期降水量在东北地区偏少,华北偏多,长江流域偏水,华南偏多,而跃变后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林根  林学椿 《大气科学》2009,33(2):251-260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 温度和850 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 (简称AAOI) 和850 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 (简称Uaaoi), 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明, AAOI和Uaaoi的变化非常相似, 两者的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218 (624个月), 超过了99.9%信度检验。当AAOI为高指数时, Uaaoi也为高指数, 即西风增加; 当AAOI为低指数时, Uaaoi也为低指数, 即西风减弱。AAOI和Uaaoi都有明显的长期趋势, 倾向率分别为0.01915/10 a和0.009249/10 a。1972年是跃变点, 跃变前AAOI的年平均值为-3.9691 hPa; 跃变后为2.9107 hPa。而在60°S 附近, 跃变前年平均西风为-1.09 m/s, 跃变后为0.93 m/s, 二者差达2.02 m/s。它们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5年。对50°S~60°S平均纬圈的海平面气压 (sea level pressure, 简称SLP) 和温度 (624月) 作3~5年滤波, 它的经度时间剖面图表明: 近50多年来南极绕极波均为自西向东的行波, 绕南极一周跃变前约4.4年, 跃变后约3.6年。南半球的SLP和温度经3~5年滤波后, 它的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型表明: 跃变前以3波振动为主, 跃变后以2波振动为主。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增多,且西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5~8年。并且,本文从1960~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Ts-Ta)的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从70年代后期之后到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偏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最大地区新疆西部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区分别位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可能是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