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从情志为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情志失调导致的气机逆乱是心身疾病变化发展的主要病机、调畅情志是其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浅谈情志与心身疾病的关系,为各类心身疾病拓宽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乳腺纤维瘤是发生于乳腺的良性肿瘤,育龄期的青年女性多发。情志不畅、肝气郁滞、痰湿血瘀、经络阻滞为其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采用自拟乳没四子膏(乳香、没药、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吴茱萸)配合针刺(双侧肩井、屋翳、乳根、合谷、三阴交及瘤体上下左右)治疗,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证疗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潘博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潘师认为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致气血冲任失调,经脉壅阻,以致气滞、血瘀及痰瘀互结,阻滞乳络,形成乳岩。治疗上常以自拟乳腺癌I号方为基础,攻伐有度,灵活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以预防复发转移;注重肝脾(胃)肾的调理,并调和冲任,平衡扶正与祛邪;同时强调分阶段论治,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并辅以积极的心理干预,预防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沈金鳌的著作《杂病源流犀烛》和《妇科玉尺》,提炼其治疗情志病的学术特色。沈氏认为,情志病以情志失调为病因,以气血郁滞为基本病机,治疗时应兼化痰饮、祛瘀血、消食积、清火热,随证加减化裁,用药不宜酸敛滋腻。对于妇科病症,情志也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贯穿经、带、胎、产和杂病始终,医者当详查。同时沈氏还强调了身心同治,配合情志养生和导引疗法,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基于肝脾郁怒、脾肾两虚两大病机,从肝脾肾论治乳腺癌的临证经验。潘教授认为乳腺癌发病初期与情志紧密相关,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郁横逆犯脾,肝脾郁怒,痰瘀互结于乳而致病;而乳腺癌治疗后期,正气大损,伤及脾肾,脾肾亏虚,毒邪蕴结于经络骨骼而易发骨瘤等。临床上潘教授治疗乳癌多从肝脾肾论治,以疏肝健脾、补肾益精,化瘀解毒为法,辨证论治,重视个体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所侧重及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介绍蒋士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调、情志不畅,致脾胃受损,气滞血瘀,胃体失其濡养,临床治疗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为法,以健脾益气为主,多辨为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等证进行论治,并十分注重预后调护。附典型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磁珠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8 例乳腺癌化疗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9 例。观察组干预方案为磁珠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照组干预方案为对症治疗联合常规肿瘤护理,疗程均为3周。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1、3周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3周后,健康调查问卷(SF-36)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磁珠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睡眠,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介绍滕晶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郁闷不舒型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滕教授从情志角度论治中风病,提出“情志伏邪说”,认为心理紊乱状态是产生情志伏邪的基础,情志伏邪为中风发病的本质病因,郁闷不舒状态是本病最常见的心理紊乱状态。中风急性期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祛邪通阳、宣畅气机,并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郁闷不舒型中风急性期之上焦气机郁闭者,可行气活血、化痰清热,使气机宣通、情志舒畅,症状缓解。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总结刘常春老中医治疗吐血经验。刘老认为吐血有虚实之分,与嗜食醇酒厚味、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损伤有关,引起吐血的病因虽复杂,但其病机主要关乎火热偏盛致迫血妄行、虚失摄致血溢脉外。治疗须辨明轻重虚实,分别以止血、化瘀、宁血及补虚为治疗大法。以1例病案为佐证,以期提供救治吐血急症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张军平教授治疗发落眉脱的临床经验。张教授对斑秃的内治法具有独特见解,其秉承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治疗心系病的学术精髓,认为斑秃的主要病机是脾肾亏虚、肝郁气滞,先后天之本亏虚,肝气郁滞不舒,精血生化乏源,不得荣养诸毛,在头发落,在目眉脱,情志因素亦可加重疾病的进展。其以益肾健脾、舒肝解郁为法,从肾、脾、肝三脏考虑治疗,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制方,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朱教授善调脾胃,在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强调顾护脾胃、调畅情志、辨证施治,其擅用药对,常用药对有枳实、白术,海螵蛸、瓦楞子,蒲公英、白及、黄连等。其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气血充则正气盛,正气盛则病自愈。在临床过程中,朱教授还注重患者心理情志因素的调整,在临床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喻斌教授基于“肝-脑-肠”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喻教授认为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核心病机,情志失常为重要诱因,肝气郁结贯穿疾病始终,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在治疗上主张理气、祛湿、滋养、调摄四大治则,全程贯穿疏肝之法,以健脾祛湿为第一要务,辅以益气养阴之法。其用药强调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配以芳香之品运脾祛湿,同时兼以益气养阴、寓补于泄,并注重饮食及情志调摄,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对人的生理病理作了详细的阐述,其通过脏腑精气化精神、五脏化五志的分析,充分阐述“一气周流”理论对情志的认识,整理出癫狂相应病机治则及对应的方药,为临床治疗癫狂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介绍刘丽芳教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是乳管内残奶郁积,阻滞乳络,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阻而凝聚成块,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发为脓肿;瘀阻日久则新血不生,导致血虚。其以补虚养血法为基础开展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宁为民教授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经验。宁教授认为眩晕以脾肾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当痰瘀同治,脾肾并补,临床上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丹参、川芎、牛膝等活血药治疗。还注重调理情志,使药物与精神同治。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介绍姜建国教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经验。姜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乃心脏的功能性疾病,患者除心脏、胸部不适外,尚有心理情志的改变,属典型的“双心疾病”。其发病以心肝两系病变为主要矛盾,心失所养、肝胆气机不利是病机根本。治疗上,姜教授以补养心脏气血、疏利肝胆气机为根本大法,达到心神、情志的双向平定,利于疾病向愈。姜教授还认为本病有男女虚实的偏颇,这与男女先天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女性患者多虚或虚实夹杂,男性患者以实证为先,在养心疏肝的基础上再斟酌用药的差异性,并根据患者证候的不同,随症加减治疗,取效霍然。  相似文献   

17.
介绍朱明芳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经验。朱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主要由体质与外邪引动所致,治疗多从气血、情志、瘀阻方面入手,灵活辨证用药,并配合中医特色外治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介绍左新河教授治疗气滞痰阻型甲状腺结节的经验。其认为甲状腺结节发病不仅与环境、情志、水土有关,还与碘盐及海产品的摄入密切相关,其病机多为气滞、痰阻、血瘀合而为患,临床以气滞痰阻证最为常见。治疗上不仅要理气化痰治标,还应疏肝健脾治本。对于气滞日久生热化火者,则采用清肝泻火、涤痰散结之法,临证善用郁金-陈皮-猫爪草、山栀-山慈菇-夏枯草药对,并强调要谨慎应用含碘药物及含碘中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解结针法结合推拿治疗产后气滞热壅型乳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产后气滞热壅型乳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解结针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大小、疼痛评分和综合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87.0%,对照组为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对照组为9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乳房肿块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结针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产后气滞热壅型乳痈患者的疼痛评分,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合通乳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 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 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方案合通乳汤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2组疗程均为6 d,比较2组综合疗效、乳房充盈程度及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1%(35/4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乳房充盈程度评分、PRL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合通乳汤加减可提高产褥期妇女的PRL水平,改善产后缺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