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自建库以来公开发表的与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8篇,临床研究34篇,共用49个腧穴,频次为251次。腧穴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选穴以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肾俞、胃脘下俞、中脘、关元、丰隆、肝俞、胃俞为主,耳穴取肾、脾、胃、肺为主,以背腰部、腹部分布较多,特定穴以背俞穴、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取穴以背俞穴、募穴、交会穴为主,遵循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原则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现代文献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案评估,完善具有证据推荐强度的针灸治疗方案,便于临床医师在临证治疗时有据可循。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方式,检索中文数据库1996~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果: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取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最多;排名前3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足三里、天枢、公孙;特定穴选取以下合穴、合穴及背俞穴最佳。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现代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共纳入542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涉及119个穴位,合4356频次。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应重视足经和阳经的使用,重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以腰部背俞穴为主,远端以下肢五输穴、下合穴及八会穴为主。从经络角度而言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从腧穴角度而言,以环跳、委中、腰夹脊、阳陵泉、肾俞、昆仑、承山等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 1998—2018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51篇,涉及经脉14条、腧穴63个,选用腧穴的所属经脉按其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3.29%)、足少阳胆经(14.44%)、足阳明胃经(10.83%);使用频率超过3%的主穴有睛明、球后、风池、攒竹、承泣、太阳、合谷、百会、足三里、上睛明;使用频率超过5%的配穴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肝俞、合谷、肾俞、光明;经外奇穴使用率为11.55%,经验穴使用率为4.51%;腧穴分布依次为眶周(34.66%)、四肢部(38.81%)、头项部(14.08%)、腰背胸腹部(14.08%)。结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穴以足三阳经与经外奇穴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穴位个数、使用总频次为最高;主穴的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以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为主;选穴的部位集中在眼眶周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上穴位注射治疗AR的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中收录的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AR所选腧穴的归经、使用频次及穴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89篇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相关文献。在穴位注射治疗AR中使用频次前8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迎香、肺俞、曲池、合谷、脾俞、肾俞、风门。共涉及经络10条,腧穴24个,穴次203次,选穴归经多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上的穴位。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腰背。腧穴特定穴以交会穴、合穴、背俞穴为主。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腧穴选择相对集中,以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标本取穴是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选穴规律。穴位配伍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自建库至2022年9月20日收录的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频次、关联规则、聚类、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包含5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72次,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尺泽、列缺、天突、风门、大椎;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特定穴多选用背俞穴、交会穴及五输穴。腧穴配伍以肺俞-定喘最为常见。核心腧穴处方: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风门。结论:特定穴的选用是针刺治疗哮喘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重视“治脏者,治其俞”之选穴思想,突出“局部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之配穴特点,从而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促醒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收录的针灸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并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6篇,获得针灸处方136首,涉及腧穴113个、头针刺激区7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197次,其中人中、内关、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心包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井穴为主;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下肢部、上肢部及头面部、颈项部;聚类分析得到印堂-四神聪-委中-太冲-合谷-足三里-涌泉-百会-三阴交-内关-人中、哑门-极泉-尺泽-神庭-风府-风池-劳宫-曲池、完骨-阳陵泉-隐白3类腧穴配伍。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现代针灸促醒的典型代表组穴,取穴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强调醒脑开窍,同时兼顾养髓益神、滋补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多选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着重四肢部、头面及颈项部腧穴的应用,体现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及形神兼治的重要思想,注重特定穴的应用,以交会穴及井穴的应用为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索针灸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浅析该病的病因病机。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于中国知网(CNKI)公开发表的文献,筛选关键词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针灸”“针刺”“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针”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取穴数据规律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出文献61篇,纳入文献10篇,涉及穴位32个。使用的32个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上。按照频次高低排序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子宫、中极、天枢、肾俞、丰隆、中脘、大横。结论:通过探索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文献中的取穴规律,进一步浅析该病的“痰瘀壅胞”论病机,同时认为“痰瘀壅胞”实为“重阴不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取穴及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10月18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有关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腧穴处方进行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敷贴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8篇,腧穴51个,累计频次519次。分析得出最常用腧穴为涌泉、三阴交;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及躯干部;特定穴应用频次最高者为五输穴;安眠、三阴交、神门为核心腧穴且关联性最强;核心处方为涌泉-心俞-内关-三阴交-神门-神阙;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3个聚类群。结论: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遵循一定的选穴规律,其治疗原则主要以滋阴养心、安神助眠为主,同时辅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挖掘针刺治疗糖尿病足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6月1日发表的针刺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并采用开源软件R语言中的arules包和arulesViz包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结果:共获得处方75首,涉及穴位57个(含经外奇穴7个),经脉11条。针刺治疗糖尿病足使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丰隆、太溪;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经脉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穴位部位主要在下肢部和腰背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选用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关联规则的前20项中主要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之间及其部分与曲池、丰隆、关元之间的联系。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足主要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下肢部位穴位,核心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配伍时多采用阴阳经、表里经并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63首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中渚;最常选取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特定穴是交会穴、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腧穴分布情况主要以头颈部腧穴为主,其次是下肢与上肢的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核心腧穴处方为翳风-外关-听宫-听会-中渚-耳门,核心穴对是翳风-外关-听宫。结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核心穴组为基础,兼顾祛风、活血、补肾及醒脑开窍,临床应结合经络配穴及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发表的关于穴位按摩治疗AP的临床文献,建立相关数据的Excel数据库,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穴位按摩治疗AP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合谷;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大肠经;选穴部位分布以下肢部、上肢部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选用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置信度、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足三里-中脘、足三里-合谷;在提高支持度后显示以足三里为中心,联合中脘、合谷、上巨虚、内关是穴位按摩治疗AP的组方核心。结论:穴位按摩治疗AP的选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内关等,提示这些穴位有较强的相关性,临床选穴时应同时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印堂穴相关古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对印堂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印堂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以及推拿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172条,涵盖57本古籍,与印堂穴主治相关的条文有142条,包括33种病证,涉及内、外、儿、五官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者均为儿科病证,配穴频次最高者为神庭穴。印堂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03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印堂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证为主,其中关于头面疾患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证为辅;督脉穴、足太阳膀胱经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印堂穴刺灸法主要以针刺为主,针刺深度多为针入1分,灸法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国内外针灸干预抑郁相关性失眠症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的特点,分析和讨论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美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自建库至2018年11月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症的中英文临床试验文献。对是否随机分组、盲法设置、诊断标准、干预措施/周期、疗效评定标准、不良反应、疗效随访等信息作提取和分析。结果:44篇临床试验纳入分析;文献采用9种不同诊断标准,以CCMD-3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采用辨证分型的报告占43.2%;疗效评定指标主要采用PSQI和HAMD,多数报告采用多重主观测量;盲法、不良事件、疗效随访等信息不全,影响证据质量;针灸干预方法多样,形式包括整合疗法与单一疗法;穴位频次反映选穴规律,多分布在任督二脉、膀胱经、手足阴经上;针灸的量效关系密切,有待深入研究。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症的试验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采用一致的诊断标准并辨证论治,主客观疗效评定标准相结合,参照临床试验范式修正不足;探索针灸的量效关系与最佳配穴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研究证据质量与临床决策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内庭穴的现代主治优势病症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筛选内庭穴相关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五输穴主治与配伍数据挖掘软件V1.0”与Gephi 0.92进行频次统计及复杂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17篇。单穴主治病症7类,共13种,优势病症为牙痛、磨牙症和腹胀等8种;配伍主治病症10类,共88种,优势病症为牙痛、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24种。高频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太冲和内关等17个穴位,配伍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为主。结论:内庭穴主治范围广泛,单穴和配伍主治病症均以口腔科和内科为主,主治最优势病症均为牙痛,配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  相似文献   

19.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介绍赵瑞成教授运用柔肝舒颈汤配合针灸从肝论治颈椎病的经验。赵教授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念,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颈椎病多由肝阴不足致肝风上扰,项部经络失荣所致,治疗上多以柔肝息风、通络缓痉为主,随症加减,方用柔肝舒颈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主穴选颈夹脊穴(C4/5、C5/6、C6/7)、肝俞、太冲、风池、肩井,局部取颈夹脊穴,多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