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2.
牟世勇  黄勇  岳龙 《贵州地质》2006,23(3):233-236
在青藏高原北缘1:25万区调工作中,于新疆且末县黄羊沟、西长沟一带原下石炭统地层中首次采获丰富的早三叠世孢粉化石,通过岩石组合、沉积特征、地质时代的研究,将含早三叠世化石的地层体从下石炭统地层中分离出来,厘定为下三叠统西长沟组,并探讨了该组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粤西北连州地区早三叠世的地层未能有统一确切的划分,为正确建立该地区地层格架,合理进行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本文通过多重地层划分对比,从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年代地层、沉积环境等方面,对连州地区早三叠世地层进行重新清理厘定,明确该地区早三叠世只沉积保留了大冶组一个组级地层单位。早三叠世大冶组为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碳酸盐岩沉积,产出化石包含三个双壳类化石组合:Pseudoclaraiawangi组合、Claraiaaurita组合、Eumorphotismultiformis-E.inaequicostata组合和一个菊石带:Ophiceras带,沉积地质年代归属于印度期-早巢湖期,与广东东部和平-梅县地层分区的四望嶂组为同期异相关系。  相似文献   

4.
朱勋  易成兴  陈仁 《贵州地质》2006,23(1):25-28
青藏高原1∶25万加措、丁固幅区调填图过程中,在他利克甘利山原划为晚三叠世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早三叠世常见牙形刺化石Parachirognathus delicatulus和Neospathodus bicostatus。根据所发现牙形刺动物特征及岩石特征,将原肖茶卡组划为硬水泉组和康鲁组,并将其时代从过去的晚三叠世修订为早三叠世。该发现填补了测区缺失早三叠世沉积记录的空白,为测区进一步研究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地层依据。  相似文献   

5.
据西藏自治区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从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分布特点考虑,本文将西藏自治区地层区划结合构造单元和含煤地层一并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大区: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班公湖-双湖-怒江构造-地层大区、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地层大区。从区域地层、沉积构造及其古生物化石组合等特点综合分析,得出西藏赋煤区聚煤作用具有时代多、分布广、煤层层数多、厚度薄和稳定性差的总体特点。区内含煤地层包括下石炭统、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古近系等。最主要煤系是下石炭统马查拉煤系、上二叠统妥坝煤系、上三叠统土门煤系、下白垩统多尼煤系。  相似文献   

6.
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晚三叠世安源煤系,为江西省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其煤种为烟煤,煤质好且为较好的动力用煤。然而,由于煤矿资源减少,造成我省乃至全国动力用煤的紧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指出了研究区安源煤系的分布状况和赋存特征,对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学前缘》2017,(5):383-394
为正确划分六盘山地区具"上三叠统或下-中侏罗统"之争的中生代煤系地层,通过野外沉积现象观察、镜下矿物学研究并结合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重新厘定了该套煤系地层的时代。六盘山地区争议地层普遍发育铁质结核,砂岩差异风化严重,这与邻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相似,而与邻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差异较大;争议地层砂岩样品中含13颗中生代年轻碎屑锆石((188±3)~(254±8)Ma)(占总数17%),其中3颗碎屑锆石U-Pb年龄小于200 Ma,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制了争议地层最大沉积年龄小于(188±3)Ma。争议地层中发育的晚三叠世孢粉组合,是三叠系孢粉化石再旋回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强烈的印支运动导致三叠系很快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为近区早—中侏罗世地层提供物源,古生物化石亦随之混入近区沉积地层中。根据上述证据和讨论,将六盘山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时代重新归为早—中侏罗世,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科学研究和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8.
山西刘家沟组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沟组由于缺乏化石证据,长期以来其地质时代变化不定。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时,将整个石千峰群归属于晚二叠世。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对陕甘宁盆地的石千峰群进一步研究,根据各门类化石的综合分析,将石千峰群分解为两部分:上部的和尚沟组含有大量的早三叠世动植物化石,改为早三叠世;中部的刘家沟组没有化石,根据岩性  相似文献   

9.
由长春地质学院米家榕教授主持的地质矿产部研究项目《中国环太平洋带北段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及古地理》,经过数年的研究和总结,已于1988年完成,并于当年12月24日在北京通过最终评审。 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过去几十年来关于陆相三叠纪地层及生物化石研究,一直是个空白。自从70年代中期,米家榕教授主持并联合有关单位首先研究和报道了吉林浑江晚三叠世地层及植物化石以来,本区若干地点陆续发现了同期地层和动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 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 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 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12.
赣中安源煤系发育特征及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赣中地区上三叠统安源煤系沉积特征研究以及安源煤系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特征与区域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分析,初步认为安源煤系的形成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挤压影响,并沿两组斜交断裂带侧边产生的剪切拉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反射光与透射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区145个烃源岩样品的213块原岩和干酪根光片的显微观察及测定,建立了煤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根据凝胶化指数(GI)和组织保存指数(TPI),对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原始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区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凝胶化指数高,而组织保存指数低,主要沉积在湖沼型滞水泥炭沼泽和草沼-低位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了较多的富氢有机组分,为研究区油气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库车坳陷继晚二叠世的厚层磨拉石沉积之后,三叠纪开始进入封闭的挤压挠曲型盆地发展阶段,拉开了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的序幕,构造格局和构造样式较古生代发生很大转变。盆地内三叠纪气候湿热,沉积相类型多样。靠近北部山前发育大套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三角洲沉积,向坳陷中心有辫状三角洲、曲流河和湖泊沉积。河漫沼泽上发育多套煤层。其滨湖、沼泽相炭质泥岩及煤系建造是库车坳陷重要的烃源岩。在整个三叠纪演化的不同时期,逆冲挤压应力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各时期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不同。从早三叠世到晚三叠世,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持续南迁,前缘隆起则持续向前陆方向后退。三叠纪前缘隆起和北部逆冲带在轮台以东连通,该连通古陆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持续由东向西移动,但迁移幅度不大,在晚三叠世时期成为一个次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5.
李产林 《现代地质》1990,4(2):98-104
本文描述了四川晚三叠世煤变质的特征,并据此对四川晚三叠世煤变质问题作了全面分析。阐明了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而后叠加多种变质作用及多种热源,从而形成现今煤变质状况的新见解。并在研究煤变质的基础上探讨了煤变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煤系为海退型剖面,沉积环境演化为由陆表海碳酸盐—碎屑海岸、碎屑潮坪至被河流三角洲充填的半咸水海湾。晚石炭世中期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区因拉张分离出现了陆表海,陆源碎屑自北向南的充填表明北方蒙古—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对接俯冲。沉积中心和聚煤作用随之自北向南迁移,因此在华北南部集中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聚煤最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海退形成的滨海平原和河流注入浅水海湾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煤变质带自本区中部向南递减表明三叠纪沉积中心向北迁移,表明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地块以及华南板块的对接拼合时间可能发生在煤系形成之后至三叠纪以前,海西末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东部晚古生代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西走廊东部晚古生代前陆盆地从形成、稳定发展到收缩消亡的过程,反映了泥盆纪是主要成盆期,奠定了盆地的基本格架;石炭纪是盆地稳定发育阶段,也是盆地内煤、油气的主要形成期;自二叠纪至三叠纪,前陆盆地应变停止,应力粘弹性松驰,被重力作用下的山前盆地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describes Carboniferous and Lower Liassic coal measures in Franz Josef Land, and a "2-ft coal bed" at the base of the Carboniferous motley sandstones observed by Fisher in Cook Cliffs at the south end of Prince George Land. Until recently the Cook Cliffs coal was identified by Dibner as "Paleozoic redeposited in Upper Triassic time." Later Dibner reassigned the coal and related beds to the Upper Triassic. Some doubt on this age is cast by the fact that the only coals on Spitzbergen are Lower Carboniferous. Ye. M. Andreyeva studied the coal's spores and found only Lower and Middle Carboniferous species. Traveling southeast of Wilczek Land in 1935, Yermolayev recovered coals he believed to be Paleozoic. Based on these finds, there is a strong likelihood of Paleozoic coals on Franz Josef Land. The Upper Triassic Vasil'yevsk Formation contains Noric to Rhaetic plants and spores. At Goristyy Cape (Champ Island) two brown coals occur; one is 1 m thick; 55 m higher is a 2-m bed coked at the top by an overlying basalt flow. The petrography of the coals is discussed. The Tegetthof Formation, based on its plant fossils, is Lower Liassic, compatible with sections on Spitzbergen. Next higher are Aalenian siltstones, Bathonian and sandy limestones with Volgian clams. Still higher are Lower Cretaceous volcanics with intercalated sandstones, shales and coals, divisible into the Tikhaya Cove Formation and Salisbury Formation. Altogether there are 13 coal beds in Franz Josef Land, ranging from Carboniferous up into the Lower Cretaceous (with 9 coal beds). Interesting petrographic details are included.—B. N. Cooper.  相似文献   

19.
南祁连南缘弧形逆冲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双重叠置结构的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主要为侏罗—白垩纪的含煤岩系和磨拉石建造,外来系统由元古界、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推覆体滑动的总体方向为SSW,最大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该推覆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是在地幔底辟影响下盆地内产生伸展作用和特提斯地体碰撞过程中与板内应力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贺洪均  张德荣  叶青 《云南地质》2009,28(2):119-123
从聚煤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判断,矿床形成于古特提斯海消亡、金沙江板块碰撞结合带西侧的晚三叠世(T3),古地理环境应为滨海海陆交互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