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缘位势视角下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空间视角下权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9·11”事件后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演化特征,结合国别研究尝试解读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在伊朗的地缘位势在负向高位区间频繁波动,俄罗斯的位势在正向中位区间小幅波动,美国和俄罗斯的波动呈现“强-强”机制,中国的位势变化则与其较为剥离,呈“S”型曲线大幅增长。2)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是地理位置、地缘外交、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是基底要素,地缘外交是决定要素,地缘经济是驱动要素,地缘文化是协作要素。3)中伊的地缘战略空间互补性重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双边经贸依赖的加深提升着地缘关系的强度和密度;美伊的地缘关系偶有缓和但总体较差,呈现出的波动性是国内政治生态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双重应答;俄伊地缘关系紧密缘于传统地理空间邻近和地缘战略考量,两国间存在着由经济利益、政治选择、安全保障等各种因素构成的稳定却复杂的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2.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2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3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4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5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11):43-43
高加索山,东西走向,在黑海与里海之间,是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的国界线。是欧洲第一高峰。高加索山脉,其名来源于梵文,意为“冰雪闪耀的山脉”。高加索山脉又称大高加索山脉。山脉北侧称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山脉南侧称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  相似文献   

4.
李兵  彭飞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6):1127-1139
基于GDELT将地缘关系分解为冲突与合作两方面,探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和规律。首先采用有序聚类将1979—2019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地缘关系划分时间阶段,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和社区探索分析法探究12国的结构关系,最后运用香农熵均衡度计算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发现: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间地缘关系呈现出阶段性且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经历三个演变阶段,各阶段各国的合作与冲突大体呈相似趋势变动,冲突比合作变动更为剧烈,中国的合作和冲突随着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而增多;地理空间集中且相邻的国家更易组成同一社区,12国的网络关系整体以合作为主,地缘合作联系由同一社区内各国间演变为各个社区间更紧密,中国逐渐成为网络核心,合作范围有所扩大,而冲突集中在与中国有南海争端的个别国家;各阶段突出的双边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各异,但中越关系和南海问题是主要矛盾,经济利益是推动地缘关系演进的助推剂;短期内南海问题仍会引发局部冲突,但长期来看合作共赢趋势更明显,以中国为核心的合作范围将涵盖东南亚11国。  相似文献   

5.
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节点地区,深刻分析其地缘环境及驱动机制,对于维护中国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提高中国“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地缘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中东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其演变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以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为转折点可将中东地缘环境演进过程划分为温和波动期(2000—2009年)和剧烈波动期(2010—2020年)两个阶段。(2)空间上,地缘结构从伊拉克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核”空间结构演变为伊朗独大的“一核”结构。地缘环境从“西高东低、中突出”的空间格局,演变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东进”趋势明显。2020年地缘环境高值区分布在伊朗、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东部和北部地区国家,地缘环境低值区集中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等南部和西部地区国家。(3)从驱动机制上来看,中东地缘环境演变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是支撑力,地缘政治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经济结构是驱动力,地理空间结构是摩擦力,美俄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博弈是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的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海洋地缘关系相关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空间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国周边海洋地缘关系发展态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是海陆兼备、邻国众多、海洋地缘关系复杂的海洋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分析其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周边国际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科学合理地测度中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是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在三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主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国家地缘位势的指标体系;从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三个维度,计算2000—2017年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地缘位势。结果显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地缘位势得分从2000年的9.6提升到2017年的101.4,增长了9倍多;其中软实力增长了22.66倍,表明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地缘影响力在逐渐扩大。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增加,因此研究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巴投资面临复杂的地缘环境、欠佳的投资环境、经济风险和跨文化风险,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机遇下提出新的投资策略,以期为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为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而借助ArcGIS刻画地缘经济关系时空格局演化过程,以揭示其总体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国别间差异显著且逐渐扩大,并以2009年与2016年为转折点,将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地缘经济关系划分成缓慢发展期(2001—2008年)、平稳增长期(2009—2015年)和快速增长期(2016—2019年);(2)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即中国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为中-高至高地缘经济关系值,与西亚、南亚大多数周边国家主要为低至中-低地缘经济关系值。地缘经济关系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包括国际地缘环境、地缘经济利益、地缘区位、经济规模、资源要素禀赋、地缘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土耳其地跨欧亚大陆,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地缘政治优势。土耳其立足自身需求和交通基础,提出“中间走廊”倡议,旨在欧亚大陆跨国运输和经贸往来中充分发挥枢纽功能,提升区域大国影响力,“中间走廊”倡议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具有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中间走廊”倡议进一步强化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关系,存在孤立亚美尼亚嫌疑,对俄罗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有一定的冲击;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具有多维性,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潜在风险。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间走廊”倡议存在合作基础,二者战略对接过程中,中国需要根据时局变化,充分认识和评估彼此的战略诉求和利益布局,以及文化和历史差异,求同存异,寻求利益契合点,规避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1.
大国在南美洲的地缘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与南美洲地区的合作出现了全局式的跨越发展。南美洲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扼控两洋海上交通航线,石油、粮食、矿产等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基地和新兴市场,也是中国战略资源重要进口来源地。近年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对南美洲地区的高度关切与介入,使得该地区地缘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中国与该地区不断深化合作的同时,也要考量其他大国竞争及干预的压力。本文基于大国与南美洲地区的地缘关系现实,分别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其地缘影响,为解读该地区复杂地缘环境提供了分析思路。研究表明:大国在南美洲施加地缘影响有所不同,表现在所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各有侧重以及国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流量数据的中美两国与东北亚地缘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腾  葛岳静  黄宇  刘晓凤  林荣平  胡志丁 《地理学报》2020,75(10):2076-2091
由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在各类地缘关系中地缘经济关系成为最活跃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类。本文从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地缘经济研究现状入手,基于流量数据建立地缘流势模型来探寻地缘经济复杂关系背后的规律性因素,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分析其驱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① 2000—2016年中国与东北亚地缘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其中贸易联系明显强于投资联系,但投资联系在2012年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② 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总体经济流势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贸易流势起主导作用,中美地缘经济流势表现最强、增速最快,中国对日、韩两国的地缘经济流势强度不断显现,中俄、中蒙、中朝三股地缘经济流势虽然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对区域整体地缘经济关系影响有限。③ 中美两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流势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国家关系分布上较为一致;两国在地缘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驱动因素不同,中国以贸易关系为主而美国主要依赖投资驱动;二是空间分布差异开始显现,美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越来越集中于中、日、韩三国,而中国与俄、蒙、朝三国联系开始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碎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工具,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地缘经济联系的演化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演化的内部机制。结论为:① 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经历了“孕育—萌芽—兴起—繁荣”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② 中国的优势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形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初级产品劣势日益显现;③ 中国经济权力空间的异质化特征明显,地缘经济联系呈现大国集聚效应和地理临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地缘经济联系空间趋于均质化,经济权力半径不断向外围拓展,不仅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保持稳定的地缘经济联系,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也不断加强;④ 资本禀赋、科技禀赋和人力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的主要内在动力,资本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禀赋是重要的推动力,人力禀赋是主要的基础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边境地缘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涛  程艺  刘卫东  刘慧 《地理学报》2017,72(10):1731-1745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深刻分析复杂地缘环境下,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挖掘利用边境传统优势,促进中国边境、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意义重大。在综合分析边境地缘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搭建地缘经济分析框架,纳入本地经济、外向型经济、本地综合发展三大类指标后,系统刻画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及演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平稳增长,空间分异明显。东北地区地缘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优势地区在空间上高度分散,呈现以东北地区的牡丹江市、内蒙古地区的包头市、新疆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云南广西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为增长极核的空间极化格局。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邻国发展水平、与中国展开双边贸易的合作意愿等。政策优惠指数、交通通达度、文化接近度等因素对边境地缘经济影响显著。其中,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以邻国影响为主;东北地区、新疆地区以中国政策影响为主;云南广西地区为综合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复杂地缘环境下,差异化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 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 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 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 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 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 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6.
Traditional rural homegarden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the Chengdu Plain of China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Linpan” in Chinese, which integrates the landscape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Linpan landscap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Clarifying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inpan landscape evolution is a critical way to improve rural landscape renovation. Through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the deep-seated factors dri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pan landscape form from 1949 to 2020 are explored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inpan landscape evolution, beneficiary groups, the material basi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changing the Linpan settlement landscape. The demand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government-led behavior are the two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ndscape change is the final result. The demand of production and life from the residents is the primary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landscape change, while government-led behavior is the main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nature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pan landscape in the Chengdu Pla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From 1949 to 1980, it was characterized as a balancing of government forces and social forces. (2) From 1981 to 1993,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forces suppressing government forces. (3) From 1994 to 2020, it was characterized as a stalemat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pan settlement landscape, the traditional Linpan form and settlement layout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They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uture, village and town planning and the design of new settlements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demands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相似文献   

17.
彭飞  李淑琴 《热带地理》2022,42(7):1061-1072
结合研究期内热点地缘事件,利用GDELT数据库中新闻事件数、平均语调值及戈登斯坦分值分析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时序演化,并根据合作和冲突事件探讨地缘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1997—2020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和“南海仲裁案”的结束成为整个时期内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分别以2009和2016年为时间节点,将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3个阶段。2)在第一阶段(1997—2008年),各国保持稳定关注,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地缘关系相对缓和平稳;到第二阶段(2009—2015年),稳定与不安因素此消彼长,地缘关系动荡,消极态势初显;进入第三阶段(2016—2020年),各国间仍保持高位关注,但争端对抗充斥不断,地缘关系亟需维护缓和。3)中国在前个两阶段主要扮演合作与冲突事件接受国角色,从第三阶段起发起的合作事件明显增多,节点加权出入度显著增大;而中国、美国、越南和菲律宾在网络结构中相对活跃,尤其在冲突平均网络中经历了“中―美―越”到“中―菲―美―越”再到“中―菲―美”小团体组合过程;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区域中与他国联系有所下降;文莱以接受合作或冲突事件为主,与他国地缘关系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