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营口市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10 a营口市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资料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探讨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的地面天气形势和局地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值偏高;弱高压类、低压类和均压类天气形势均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气压梯度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对发生在长春市区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高发日的天气条件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空有暖高压脊存在;二是地面风速很小,或为静风;三是气温有明显的回升;四是混合层高度持续降低,有明显的逆温层。  相似文献   

3.
谷新波  司瑶冰  杨武杰 《气象》2007,33(S1):127-130
对呼和浩特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期间的大气稳定度、温度、风速、气压、湿度等气象条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48%。经分析知,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相关的重要气象因子为: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和相对湿度(即第一主成分,其贡献率为44.74%)、日最高与最低温差和地面风速(即第二主成分,其贡献率为25.69%)、24小时变压(即第三主成分,其贡献率13.3%)。  相似文献   

4.
浅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恒  倪雷 《贵州气象》2009,33(6):18-19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5年冬季(2005—12—2006-02)每日4个时次(02、08、14、20时)的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CO中毒事件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季是CO中毒的多发季节.针对2007年1月1-3日郑州市所发生的CO中毒事件,从天气形势、逆温情况、气象要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压梯度小、近地层逆温明显、风力小、温度低、湿度大、云量多等气象条件都是造成中毒事件的有利气象因素;又因天气寒冷,放假期间人们大多待在家中,因此煤气中毒事件较平时激增了数倍.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03年济南市的CO中毒资料及同期高空、地面天气图,统计了CO中毒日的月、季变化特征,分析CO中毒事件所对应的天气形势背景,总结出8种高空风场和温度场的配置类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类型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场,结果表明:济南市采暖季节,CO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地面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维持时间较长的均压场和鞍型场的气压场中.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与CO中毒事件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奉贤1960—201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冷暖冬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奉贤地区60年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其中2月增温最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奉贤地区出现暖冬频率及强度均有所增加,最低气温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奉贤冬季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由冷冬为主转为暖冬为主,1987年以来未出现强冷冬,1999年强暖冬开始出现并趋多;冬季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及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冷冬年汛期降水量以正常至偏少为主,暖冬年汛期降水量以偏多至正常为主。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09年阎良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阎良机场雾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秋、冬季是阎良雾的多发季节,12月雾发生频率最高为19.6%;06时雾发生的频率最高为23.9%,10时雾消散的频率最高为16.0%。分析雾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面为西风、风速为0~2m/s、相对湿度为80%~90%、近地面气温为0~6oC时雾的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延吉市CO中毒事件成因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静芳  李磊  刘海峰  张凤歧 《气象》2006,32(12):107-112
对2006年2月13—14日延吉市CO中毒事件的成因及气象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天气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CO中毒事件中,持续弱风和大幅度升温是主要的气象影响因素,同时,逆温、弱气压场、云量多等气象条件对低空风速和湍流的持续抑制作用,延长了不利气象因素的影响时间,对中毒事件的发生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延吉市CO中毒事件绝大多数死亡者和患者都住自建出租房,这种房屋空间狭小、保温和通风性能差,尤其是弱风条件下大幅度升温对其室内通风和供氧条件的不利影响,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付桂琴  李运宗  尤凤春 《气象》2008,34(12):103-109
利用河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提供的2006、2007年冬季采暖期石家庄非职业性煤气中毒病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从大尺度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两方面分析了发生煤气中毒事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煤气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夜间到早晨时段,特别是最寒冷的12月、1月是煤气中毒的多发季节;(2)风速小(1~2级)、近地面层有逆温、气温变化不大(±3.0℃之内)、有雾霾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发生煤气中毒;(3)500hPa高空处于偏西气流、西来槽、高空槽等环流形势下,地面受低压类、均压类、高压底部等天气系统影响,不利于一氧化碳气体扩散,发生煤气中毒的可能性大,在预报服务中应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面图、高空天气图(850 hPa、500 hPa)以及气象要素对2006—2008年秋季(9—11月)广州市4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大气污染过程的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天气系统、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市秋季重大气污染多数发生在:(1)广州受冷空气影响或回暖期,持续小风或出现静风会导致污染物大量积聚,且多出现能见度明显下降;(2)由于偏北风的输送作用,处于下风向的万顷沙站较易出现重大气污染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输送特征;(3)冷高压脊、回流天气形势、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期间;(4)近地面层出现逆温层或等温层。  相似文献   

12.
呼和浩特城市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邸瑞琦  薛起刚 《气象》1997,23(1):32-35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81 ̄1990年低空探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呼和浩特市近地层风场和逆温特征,分析比较城区和郊区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烟雾等气象要素变化,揭示其城市气候特征,并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气象条件 (CO2浓度、温度、土壤湿度) 变化对小麦叶片、茎、籽粒中量元素 (Mg、Ca、S) 和微量元素 (Zn、Fe) 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土壤干旱胁迫对这5种元素含量积累有利; 高CO2浓度伴随高温缩短了小麦生育期, 使籽粒产量明显下降, 综合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有利影响和产量的不利影响, 要想获得正常气象条件下等量的5种元素, 小麦的供给量将会是短缺的。  相似文献   

14.
马艳  郭丽娜  黄容 《干旱气象》2014,(5):773-780
2008年5月28日至6月1日青岛市区出现了持续5 d的大气污染,其中29-30日为重度污染,其余3日为轻度污染。本文基于青岛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以及环境监测站SO2、NO2、PM10监测资料,利用资料分析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造成青岛此次持续多日的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主要是外来沙尘引起的PM10污染;持续较强的逆温层结以及近地面层弱南北风频繁交替出现造成沙尘在近地层往复、积聚,最终导致连续多日的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5.
南昌市一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12月8—16日南昌市出现了一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利用城市空气污染观测资料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两个方面,对此次空气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空气污染事件都是出现在风速小、无雨和有雾或霾的气象条件下,高空主要为高压脊的形势或是处在西风槽底的平直气流中,低层大气稳定,中层大气增温明显;地面形势主要为地面高压脊、高压底部或是倒槽前部,地面有弱冷空气南下时不一定能改变污染状况。极厚、极强的逆温层和极小风速的持续存在是造成污染物高浓度最重要的气象条件。此外,地形也是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水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探测资料和长水机场自动探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26~31日大雾天气过程出现的天气背景和气象要素特征,以找出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长水机场大雾天气的特征。分析表明,此次大雾过程出现了5次大雾天气,在冷空气西进加强、维持、减弱摆动阶段均可产生,其中冷空气维持阶段大雾持续时间最长。大雾时长水机场位于锋后或锋面附近冷空气区内。大雾发生时昆明上空多有双层逆温出现,逆温层底高度低,湿层较深厚,最大相对湿度在92%以上;大雾发生时长水机场为东北风,风速2~5m/s,风向转为西南风,能见度将很快转好。   相似文献   

17.
太原地区灰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8~2012年太原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空气污染状况下灰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地区灰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灰霾出现天数占全年的65.7%;一天中08:00(北京时间,下同)至13:00发生灰霾的频率较高。2)霾日静风频率较高,主导风向为偏东南风;重度灰霾天气出现时相对湿度较高。3)霾日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稳定类;霾日平均混合层高度比非霾日低约100 m;08:00逆温出现次数高于20:00,霾时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高于非霾时。4)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灰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低压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灰霾天气。5)可吸入颗粒物、SO2和NO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32.6%、48.6%、21.7%;随着灰霾等级的增加,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有显著的增加。6)灰霾天气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减弱,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2006-2012年青岛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6-2012年青岛市SO2、NO2及PM10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3种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物平均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分析污染日气象条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2年青岛市年平均污染日数为23-33 d;青岛市空气污染主要出现在冬、春两季,主要污染物为PM10。青岛中度以上污染为PM10污染,大多由浮尘天气引起。污染物浓度与云量、降水量和气温呈负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冬季大雾易造成空气污染加重,而4-6月海雾则使空气质量提高。弱的地面天气形势和接地逆温层结的存在及持续的烟、霾天气易导致青岛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9—2019年吉林省27条主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结合高速路段事故发生点对应的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SPSS算法中的k-均值聚类分析法、数据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事故比等数理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是事故高发季节,夏季次之,春、秋两季事故相对较少;高速公路事故空间分布区域基本划分为高危、次高危、中危、低危四个等级,中部地区属于高危风险区域,北部地区属于低危风险区域,珲乌线上的长春至蛟河、延边东部是事故发生最多的路段;降雨、阴天、降雪天气是气象要素影响下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降雨量级、降雪量级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均成正比关系,阴天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可以用能见度作为量化指标,能见度降到50 m以下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达到最大;风力达到6级及以上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