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用辐射仪器采用PC— 15 0 0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该机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机型 ,内存容量小 ,易死机。当遇到停电时 ,程序需执行PS =1(暂停打印数据 )功能 ,仪器正常采集数据 ,把数据存储起来而不打印。此时 ,PC— 15 0 0机若出现死机 ,重新启动程序后 ,以前采集的数据会全部丢失 ,因不能补测而造成记录缺测。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可在执行PS =1操作后 ,把每个正点时的屏显值抄录下来。有了屏显值 ,尽管PC— 15 0 0机内所存数据丢失 ,仍可计算每小时曝辐量和挑选极值。抄录虽繁琐 ,但在仪器更新之前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辐射观测执…  相似文献   

2.
由于反射辐射表感应面向下安装在支架上,降水较大时,表身容易进水,或者线路或插头方面的原因,致使反射辐射表采集的数据不准确.观测员可利用日反射比计算公式快速判断反射表是否故障.  相似文献   

3.
自 2 0 0 1年 6月 1日起 ,一级辐射站推广使用了“FSC - 1型辐射数据采集处理仪” ,仪器运行情况良好 ,但如果要处理特殊情况 ,必须避开数据采集更新时刻。例如 :强降水时要保护辐射表 ,先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传感器加盖”框 ,框内显示“∨” ,再把 5只辐射表加盖 ,屏幕显示 5个值为零。当雨小时辐射表去盖开始正常采集 ,再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传感器加盖”框 ,框内“∨”消失 ,一分钟后 5只辐射表 (总表、散表、直表、反表、净表 )显示正常值。若在数据采集更新时刻的前 3秒钟内进行上述操作 ,会因时间不够而造成数据丢失或记录不正常…  相似文献   

4.
1 观测记录环节每时次正点观测前 2 min,观测人员应注意巡视 RYJ记录仪灯走情况和 PC-1 50 0微机屏显数字情况。正点打印时观测员应在场 ,若打印机不正常 (暂停打印状态下 ) ,屏显五组数据正常 ,应及时读取 E值补记在打印纸上 ,若屏显数字异常 ,应用毫伏表在 6.3 mm耳机插头或室外总表输出两端上进行补测 ,并注意毫伏表档位应拨在 2 0 0 mv档上 ,正负极不要错接 ,补测记录应据补测时限的规定来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加以备注。坚决杜绝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缺测或错测的事故发生。2 逐日记录预审环节2 .1 总辐射日变化的预审一般晴好天空…  相似文献   

5.
现用辐射仪器采用PC-1500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该机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机型,内存容量小,易死机.当遇到停电时,程序需执行PS=1(暂停打印数据)功能,仪器正常采集数据,把数据存储起来而不打印.此时,PC-1500机若出现死机,重新启动程序后,以前采集的数据会全部丢失,因不能补测而造成记录缺测.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辐射观测中,偶尔会出现这种情况:观测到的数值远远超出实际可能的数值。如直接辐射值大于太阳常数S0,夜间净辐射值出现正几百的值等。这些情况多为硬件问题或操作不当引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信号线接线柱插头没有插紧,或插头固定环没有拧紧,使插头有松动现象;信号线接头处未接牢;直表的信号用电刷压环传送信号的电刷压环处有压不紧的地方。由于接触不良,引起0值或“超值”现象发生。因此,安装插头时要先对好口,轻轻插到底,再将固定环上紧;线头接线处要焊接牢,用螺钉固定的要拧紧。②插头和插座不配套。这种…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活动相当频繁,这种雷暴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在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雷暴,但强度不大,最大反射率一般不超过4 0 dBz,相对云顶高度可伸展到1 0.0~13.0 km,强弱雷暴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左右,主要发生在13:00~19:00(北京时,下同)之间,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此外,在晚上也有弱对流,最大反射率约为20 dBz。高原雷暴天气层结具有与平原雷暴完全不同的特征,一般为整层弱不稳定,高度可以伸展到100 hPa,整层不稳定能量不大,强雷暴CAPE值平均为782 J.kg-1,弱雷暴约为406 J.kg-1,分布较均匀,不出现能量特别大的不稳定层次。近地层相对湿度有“逆湿”现象,厚度约1~2 km,平均为60%~80%(雨季后)。无论是强雷暴天气还是弱雷暴天气都具有上述相似层结。这种层结可触发对流,发展高度很高,但强度不大,能量较小。这种特殊层结揭示了高原雷暴的特殊结构。雷暴的闪电频数可以表征雷暴发展强度,通常可以建立闪电频数与雷暴单一参量(云顶高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式,从而可以利用测量闪电频数来预报雷暴的强弱,但上述关系对于高原雷暴并不适用,必须建立闪电频数与多参量之间的综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象 :开机后 ,自检打印正常 ,缺纸指示灯常亮 ,DOS下 ,不能脱机打印 ,WPS等汉字系统下可以打印汉字和英文。分析 :由打印机“纸”信号的传输与驱动逻辑框图可以判定 ,从传感器到CPU芯片2脚的电路没有问题 ,否则CPU将进入等待状态 ,任何文件都不能打印。所以故障点应在CPU的12脚以后的这段电路中 ,使“纸”信号在有纸和无纸时总保持一种电平状态 ,导致指示灯常亮 ,不能正常打印。检测 :按照从前向后的顺序 ,用三用表测量CPU的12脚对逻辑地的电平 ,并同时插入和拔出纸各一次 ,观察其电平变化。有纸时为高电平 ,无纸时…  相似文献   

9.
1 原始记录的审核  辐射观测中数据的采集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 ,但这并不能保证所采集的数据完全准确可靠。预审员应熟练掌握辐射观测方法及各种有关的技术规定 ,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肃对待每个原始数据 ,把好质量关。1 .1 仪器打印数据的审核1 .1 .1 检查每日各时的 Eg、Hg、H*、E*值是否符合一般的变化规律。如果数值发生异常变化 ,要找出其原因 ,确定观测记录是否可靠。总辐射表是在日出后及日落前采集数据 ,其值为正 ;净辐射表 2 4 h不间断采集数据 ,通常白天为正值 ,夜间为负值。白天净辐射主要受总辐射影响 E*…  相似文献   

10.
我省气象部门现在使用的地面报表微机处理系统具有功能全、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优点,打印出的报表清晰美观。我们在使用该系统一年以来,有以下一些心得: 1 几点使用体会 1.1 系统的使用顺序  相似文献   

11.
原始资料的手工键入成为日益突出的繁琐劳动。该收报系统在一定范围内,为自动收集气象资料提供了一条捷径。一、系统功能1.能正确接收兰州发出的无线气象印字报,一次接收上午08时地面、高空报和下午14时地面报。2.利用 APPLEⅡ最大可利用内存(35.5K)存贮报文。3.收报完毕,将报文以字符串形式,按顺序 T 文件存入磁盘。4.为了节省内存,对08时高空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程序采用BASIC语言,全长30K(BYTE),包括编制地面天气报、绘制毛发湿度订正曲线图和统计月报表三部份。它参照现行地面观测规范,气象常用表和有关技术进行编制,人机结合使用,具有下列功能: 1、具有自动闹钟,提醒值班员开始观测的功能。在每天的定时与辅助观测正点前十六分半钟和五十六分观测气压前,计算器自动发声,提醒注意各气象要素的按时观测。 2、能自动编报。根据编报需要能自动选取温度极值和日总降水量,并能组合先已编好的天气现象、云状、重要天气电码,按顺序拍发。 3、具有自动选组功能。根据输入的编报时次,自动显示与本次编报内容有关的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年11月-2010年10月青藏高原玛多自动气象站辐射平衡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两种不同下垫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季节的平均总辐射日变化和年变化在两种下垫面的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总辐射为非零值的时间在早上要比冬季早2h左右,而在傍晚出现零值的时间要比冬季晚2h左右.夏季总辐射最强、冬季最弱,年变化最小值为0.544 MJ·m-2,出现在1月;最大值为1.001MJ ·m-2,出现在7月.在11:00-16:00(北京时)之间反射辐射冬季最强、夏季最弱.这种现象与总辐射日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反射辐射的年变化最小值出现在2月,平均最小值为0.157MJ· m-2;最大值出现在11月,平均最大值为0.326 MJ· m-2.1号点和2号点反射辐射差值冬季最大,达到0.06 MJ·m-2;春季最小,为0.03 MJ·m-2.净辐射年变化最小值为-0.025 MJ·m-2,出现在12月;最大值为0.477 MJ·m-2,出现在7月.地表反射率2个观测点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各季节地表反射率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都是2号点大于1号点,平均偏大8%.  相似文献   

14.
本站气压简表是气象台站不可缺少的常用查算表.如果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发生变化,或者现用简表因使用年久模糊不清时,台站通常仍采用查气象常用表的方法制作和抄校.为保证制表准确,利用计算机就能方便、准确、高效率地完成此项工作.为此,编制了PC——1500本站气压简表程序.运行该程序,只要输入有关数据,就能很快打印出简表.该程序5行中的DP为气压表器差,H  相似文献   

15.
鲁建民  朱财 《干旱气象》2001,19(4):37-37
目前 ,台站地面测报业务已经微机化处理 ,但是台站地面测报质量报表还没有统一的制作、打印系统 ,大多仍用手工统计制作。所以 ,对于一套地面测报质量统计程序而言 ,必须充分体现它的灵活性、便捷性及效果。针对以上特点 ,用VB语言开发出一套地面测报质量统计程序。只需在操作时输入班序号或由当班输入各自代号 ,即可实时打印排班表及到月末输出质量报表。1 程序特点(1 )程序可运行于Windows95以上中文操作系统。(2 )程序采用窗口显示 ,界面直观 ,操作简便。(3 )灵活性及实用性强。程序中无固化常数 ,参加考核人员和各类基数可根…  相似文献   

16.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多单体雹暴及合并过程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合利用雷达、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微波辐射仪和加密气象自动站等多种观测资料,针对一次与海风锋有关的多单体雷暴造成的大冰雹事件,通过雷达图像和多种雷达、闪电参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地面局地不稳定区配合湿冷的海风锋是触发雷暴并促进其发展的机制,局地背景条件对雹暴发生的预警时间达2h.(2)γ中尺度或小的β中尺度对流单体间的合并主要出现了2种类型,即独立型合并和喂养型合并.对流单体合并时,云桥有时在单体间的中空(4-6 km)、有时在高空(9-10 km),而二者成因的物理机制截然不同.(3)独立型合并的瞬间(约12 min内),雷暴整体上升的发展趋势受到抑制;合并后,上升重新加强发展.降雹和云闪频数峰值出现在独立型合并之后,而喂养型合并处在雷暴消亡阶段,闪电频数平稳下降.(4)雷达参量Zmax、Zmean15、V40、V50等可以定量地描述雹暴三维结构变化,并且,能间接地反映云体发展空间大小、上升气流强弱、水成物粒子多少及其相态.雷达参量V40-Fup、V40-Fdown、SET11能描述合并、降雹、闪电活动时雷暴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快电场变化脉冲定位进行云闪初始放电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时间精度GPS同步的雷电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等设备,在2004年夏季对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闪电放电特征进行了7站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定位方法,对8月20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5次云闪初始阶段产牛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进行了三维定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辐射源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能够对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进行较好的定位,闪电的放电区域与雷暴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雷暴发展的比较旺盛阶段,闪电的放电区域相对较高,对应的离地高度为3.3-6.4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9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卜的回波顶高约7 km);在雷暴处于减弱和消敞阶段,闪电的放电高度降低,所分析的该阶段的其中1个云闪对应的离地高度为1.1-3.0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6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3 km).与雷达同波的对比分析发现,云闪初始阶段的辐射脉冲源位置与强回波区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辐射脉冲源位置分别与25-50 dBz的回波区域相对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定化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说明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对闪电进行定位跟踪有可能反映雷暴强中心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在强对流的监测和预臀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另外,定位误差的模拟试验表明,当雷电距观测网络较近时,定位误差较小,雷电距观测网络中心越远,定位误差越大.5次云闪的实际定他误差对比表明,模拟试验的定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实际定位误差.这说明了该定位系统对位于探测网络上空或附近的雷电可以进行云内放电过程的较好的三维定位.  相似文献   

18.
吴昊  吴晓丽  王昌花 《气象》2011,37(2):254-256
近年新型自动气象站在地面测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地面预审是保证气象资料正确性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计算机处理在地面审核中的应用,可以解决数据问相当多的逻辑错误,但由于现行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月报表预审的功能尚不甚完备,以及受仪器故障和失误操作等的影响,容易造成记录的气象要素极值数据出现异常,分析此类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处理方法,以及就如何保证B、Z,A、J文件完整性,尤其是B到A文件转换时极值出现错误进行探讨,避免报表数据错误造成错情.  相似文献   

19.
南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与沙尘日小气候观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06年8月13-31日近地层微气象资料以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晴天与沙尘日个例,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对比分析了晴天与沙尘日沙漠腹地的小气候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晴天气温、地温日变化幅度均大于沙尘日,各深度地温极值出现时间滞后于沙尘日;晴天夜间近地层存在逆温,沙尘日具有等温性;晴天夜间比湿较大,白天较小,沙尘日夜间比湿变化平缓,在沙尘暴发生时,比湿急剧增大,并有弱的逆湿现象存在;沙尘日总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比晴天明显偏小,向下长波辐射却大于晴天,但潜热变化差异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四川温江站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与其一级辐射站的直接辐射表观测日照时数资料,对二者观测结果的差异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各项目的日照计观测比直接辐射表观测值偏高。日合计值平均偏高0.22小时,月合计值平均偏高6.3小时,年合计值平均偏高78.8小时。两者观测日照时数月平均差值夏半年相对较大,冬半年相对较小,夏半年各月差值的离散情况大于冬半年。两者观测日照时数值线性相关显著。两种观测方式测得的日照时数有差异主要是由于观测原理、技术方式的不同引起,但操作不规范、设备安装不当、天气影响等因素也会导致观测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