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全氟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其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氟类有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产品,该类化合物具有高能量的C-F共价键,难以被水解、光解、微生物降解及动物体代谢,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以及长距离迁移等特性,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从世界各地采集的环境样品、野生动物血清、组织样品以及人类体内都检测到了多种PFCs.该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已成为环境科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全氟类化合物在各类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与代谢过程及其毒理学效应,并对PFCs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2.
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PHCs)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的污染物。PHCs浓度会沿食物链在生物中逐营养级放大,对高等生物及人体产生毒性。本文综述了PHCs在食物网中生物放大的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对食物网中PHCs的营养级放大因子研究进展,探讨了生态和化学因素对PHCs沿食物链传递过程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生生态系统中传统PHCs的生物放大,对PHCs的生物差异性代谢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说明不同生态系统中复杂的气候、地理、生物种群特征对PHCs生物放大的影响,也给准确评估PHCs的生态风险带来了困难。PHCs的生物放大研究需要引入更多先进地球化学手段和准确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野生食物网,阐明PHCs的生物放大机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PHCs)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的污染物。PHCs浓度会沿食物链在生物中逐营养级放大,对高等生物及人体产生毒性。本文综述了PHCs在食物网中生物放大的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对食物网中PHCs的营养级放大因子研究进展,探讨了生态和化学因素对PHCs沿食物链传递过程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生生态系统中传统PHCs的生物放大,对PHCs的生物差异性代谢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说明不同生态系统中复杂的气候、地理、生物种群特征对PHCs生物放大的影响,也给准确评估PHCs的生态风险带来了困难。PHCs的生物放大研究需要引入更多先进地球化学手段和准确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野生食物网,阐明PHCs的生物放大机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随大气运送传输,并通过干湿沉降、水气交换等方式进入到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这些污染物普遍具有疏水性,较容易被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等悬浮颗粒所吸附,并随着浮游藻类的生长而进行富集,最后与藻类衰落后产生的有机碎屑一起沉降到底部的沉积物中,因此,水体中浮游植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起到"生物泵"的作用净化水体[1]。近年来,这种重要的"生物泵"机制已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Berrojalbiz等[2]在对地中海持  相似文献   

5.
自21世纪以来,对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传输途径和归宿的了解已逐步深入,回顾了关于青藏高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主要成果。高海拔山区的观测技术和多尺度模型是产出这些成果的关键突破口,而第三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观测网填补了青藏高原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数据的空白,为系统阐明南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明确印度季风驱动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输入青藏高原的过程与范围以及揭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对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富集程度提供了基础。植被、土壤和冰川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汇。由于青藏高原临近国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源地,使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通过远距离大气传输和“冷捕集”作用在青藏高原环境中富集。因此未来需要开展长期监测,准确量化新型污染物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趋向。最后,考虑到跨境传输是青藏高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还应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法规方面积极开展全球/区域合作,以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及其对青藏高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全氟或多氟化合物等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通过径流、扩散、渗透等多种途径进入水体环境。由于新污染物多具有生物累积性、生物毒性及环境持久性等特征,对水生生物、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存在环境风险,因此,国家对其污染现状开始进行调查。随着中国新污染物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文献重点评述了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性能和优缺点作了对比。结果表明:(1)目前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以大型仪器检测方法为主。仪器检测方法的检测浓度低、精度高,对设备的要求高,从采样到测试分析得到结果的周期长,不适用于新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2)传感检测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逐步应用于新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其中电化学传感器和酶联免疫分析法相对成熟,应用较多,具有设备简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和精确度良好等优点,可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本文认为,(1)快速检测技术多针对单一污染物进行检测,而实现同时检测多种污染物质还需进一步研究;(2)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是未来新污染物检测的发展方向;(3)利用...  相似文献   

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六六六、多环芳烃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水体、农产品及大气的污染状况,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5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短链氯化石蜡(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SCCP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应用于电缆、人造革等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威胁着土壤生态环境安全。针对新污染物之一的SCCPs,已经有相关研究做出了基于淡水环境的基准,而目前关于SCCPs的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和风险的研究仍旧缺乏。鉴于此,本研究分别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分配系数法推导了土壤中SCCPs的生态环境基准阈值,并对我国典型土壤中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得出土壤的无效应浓度为71.46 mg/kg;采用分配系数法得到土壤的无效应浓度为10.1 mg/kg。经过与相关研究对比,最终选择利用分配系数法得到的基准值作为SCCPs的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值。由于物种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性等,本研究获得的SCCPs土壤生态环境基准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差异。另外,运用风险商值法对土壤中的SCCPs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主要地区的不同土壤类型中SCCPs的HQ值为7.23×10-5~0.501 7,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重金属具有毒性、持久性以及生物累积性,长期以来,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的研究广受关注,研究多集中在Cd、Cr、Cu、Pb、Zn、As以及Hg等高关注重金属。自然界中铊(Tl)含量水平一般较低,但其毒性较Pb、Cd、As以及Hg等更强,美国环保局已将Tl列为优控污染物,我国也于2011年正式将Tl列入《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目前,环境中Tl污染与治理研究逐渐引起了环境领域研究人  相似文献   

10.
多氯联苯(PCBs)是一种具有亲脂性、低水溶性、高稳定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等特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而沉积物作为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的重要地质宿体,PCBs在POPs中发生的环境过程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几年来沉积物中PCBs分析测定以及迁移转化的研究动态,并对今后PCBs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北极地区的海陆环境,进而影响北极地区典型污染物的来源、传输与环境归趋。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近期发布的AMAP 2020评估报告《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污染物(CEACs):气候变化的影响》指出:(1)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冻圈内长期储存的污染物重新释放和再分配,北极地区随人类活动加剧产生新污染物排放;(2)气候变暖增强了POPs长距离迁移潜力,海洋“生物泵”过程的强化增加了POPs在深海水域的沉积存储;(3)气候变化产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物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北极食物网的污染物赋存状态和当地居民的暴露水平。该评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POPs和CEACs的影响十分复杂,相关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未来需要将更多具有POPs性质的化学品纳入监管,继续开展国家监测项目,加强跨学科交流与活动以及政府、学校、北极本地居民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在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及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过去十年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部分研究进展,介绍了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重金属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研究进展;总结了汞、镉、锑、铊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规律及污染来源和环境过程示踪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了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污染示踪及过去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以上研究方向还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普遍认为矿山牛态环境在开采的同时必须治理,这种思维忽略了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然适应性,即较小的扰动使生态系统有所变化,进而产生新的生态系统,新系统仍能维持良性循环。本文以生物阻抗性和自然恢复性及自然系统加大作用力效应模式为基础,提出一个新的矿业活动生态环境作用效应模式,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781铀矿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程度现状分析、提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案,从而消除了铀矿渣核辐射威胁,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改善了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存、生活环境,结果表明:通过治理前后水样及矿渣堆放射性测量结果对比、治理后的矿渣堆积区的各种测试值均相对治理前大幅度降低。说明方案科学、可靠、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性氮排放量急剧增加,中国所面临的高氮沉降困境日趋严重,东南部成了高氮沉降中心,最高沉降量可达63.53 kg N ha-1 yr-1。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监测网络,且短期内难以解决,致使中国区域尺度范围内的沉降规模、空间分布等资料难以获取,大气传输模型成为了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为大气氮沉降的区域研究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方案。然而,大气传输模型在空间显示和空间分析方面较为薄弱,这正是GIS的优势所在,因而GIS被逐渐用在空间数据管理和可视化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氯代烃(CAHs)是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化工原料,其处置不当或意外泄漏使其成为土壤和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危害巨大。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绿色、经济、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是氯代烃污染治理的理想技术手段。文章在分析CAHs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迁移特征和生物降解机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小试、中试等不同规模的微生物修复研究实例、联合修复的进展和降解转化机制进行梳理,同时对CAHs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最后,对CAHs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展望,未来应在采用微孔芯片与极限稀释技术开展低丰度降解菌的挖掘与解析、研发太阳能加热-生物原位修复等高效联合修复技术并分析修复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CAHs污染的高效、绿色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化工矿产地质》2019,41(2):105-105
近年来,硫酸工业发展迅猛,而我国对该行业的环境管理却相对滞后,控制标准(即排放标准)是执法依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硫酸工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综合排放标准,不具有针对性。本论文针对这一现状,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排放标准,并对我国硫酸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本论文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外硫酸工业相关的排放标准,根据硫酸工业的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治理技术,结合硫酸企业的实地调研进行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影响分析,重点考虑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有毒物质和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以及本行业特征污染物质,确定了硫酸工业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18.
李婷婷  刘贵权  刘菲  陈家玮 《地质通报》2012,31(8):1352-1358
广泛存在于地下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严重影响着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天然含铁矿物作为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治理方法对各种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概述近年来主要含铁矿物、负载型矿物和纳米矿物材料催化过氧化氢在地下水有机污染去除中的应用,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天然矿物材料具有成本低、在地壳中含量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可用于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降解。但处理过程中,天然有机质的作用、纳米矿物材料的毒性和地球化学归宿问题应该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泰乐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广泛用于防治畜禽疾病或促进生长。进入动物体内的泰乐菌素,只有少部分被动物体吸收或转化,有85%以母体化合物的形式排出,并在施用动物粪肥的过程中进入土壤环境。由于实际土壤中往往还共存有其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泰乐菌素的加入使这些共存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变得更为复杂。泰乐菌素自身含有疏水性基团,吸附在粘土矿物上,将可能改变其表面性质,进而改变矿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对其迁移造成影响。本研究以菲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和消毒水副产物(DBPs)等新型环境污染物因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污染物相比,新型污染物组成复杂,如短链氯化石蜡具有7000多种同类物,传统的分析手段无法实现其分离,新型污染物的准确定性和定量仍有很大挑战。近年来在新型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可使用快速溶剂萃取、固相微萃取等多种提取方法。凝胶渗透色谱、多层复合层析柱和固相萃取柱是最常用的净化手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或液相色谱-质谱实现了对指示性单体准确定性定量,检出限可达ng/g级。但还有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如手性PCBs,由于各手性PCBs单体之间会在分离过程中发生峰共溢现象,需要应用专门的手性色谱柱进行分析等原因,尚未建立可靠的检测方法。本文认为,一方面需要探索磁性固相基质分散萃取技术等高效的前处理技术对干扰物质进行有效分离;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全二维气相/液相色谱、傅里叶变换质谱等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的识别性和灵敏度,开发出简便、标准化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