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研究方面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仍然是观测前兆异常的问题,为了发展包含物理过程的详细模式和估计个别震例之间的变化,需要各种前兆异常大量震例的坚实的资料基础。一旦有了这个资料基础,就可能去设计最佳预报成功率和运用预报来减轻灾害的程序了。高质量前兆异常资料基础正在缓慢地增长。首先,我们可以报告,由美国研究者对两个主震所作的长期预报已经成为事实。虽然这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综合预报清理工作中,提出了我们目前对地震前兆的监测能力究竟有多大的问题。为此必须了解我们从开展地震监视预报工作以来的状况及对综合预报的认识。 (一) 广东省自1970年组队以来至1985年底止,虽然未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但对地震前兆较大规模的探索已达十六年之久。对地震预报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盲目乐观到比较清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VAN的最新规则,对1987-1989年之间的预报进行两评估。这次再评估没有修改我们以前的结论:VAN预报的警告率和成功率都太低了,不能作为候选前当,而且它与地震的时间相关程度也反面证明了它不能作为前兆。同时,再评估也证明了它对1987-1989年之间的预报有明显地跟随地震的倾向,有13次地震被地点相近但时间范围为11天的预报所跟踪。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书布尔(Weibull)分布理论对发生在中国大陆板内的海城地震(1975)、龙陵地震(1976)、唐山地震(1976)和松潘地震(1976)的前兆时间和震中距的频度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得到四个地震的前兆时空特征。结果为:海城地震的前兆时间分布中存在三种前兆,其时间的均值分别为418天、4.2天和2.8小时;唐山地震的前兆为两种,其时间的均值为497天和21天;龙陵地震和松潘地震的前兆似乎第三种前兆占优势,其时间的均值分別为50天和25天。前兆出现点的震中距的频度分布基本相似,但均值不同,其均值是:海城地震为139公里,龙陵地震为228公里,唐山地震为123公里,松潘地震为179公里。以上结果表明它们的时空特征是不相同的。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的类型有关。本质上与地震所处介质条件(均匀性、破碎程度等)有关。 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兆并非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杂乱无章的出现,而是在时间上具有阶段优势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区优势性。地震前兆的时间系列分析有助于认识地震的孕育过程和时间的预报,而地霞前兆的空间系列分析,则有助于前兆观测点的科学布局进而捕捉更多的前兆信息和地点的预报。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单靠某一个前兆观测台站和某一种前兆手段来预报地震都不是很准确的。因此,利用多个台站、多种前兆观测手段来预报地震就成为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预报过程中,有一个概率问题需要解决,即当所有前兆观测项目中(每一个前兆观测台站的每一种手段都可称为一个前兆观测项目),有一些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6.
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与地震短期预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石绍先  曹刻 《地震》1999,19(1):59-64
通过对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腾冲-龙陵地震区常用前兆群体非均匀度进行系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是小概率事件,其异常时间提前量平均为51天,在二个震区13.5年的研究时段中地震报,仅漏过2次M≥5.0地震;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比单项前兆异常有较多的近源短临信息,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yong 《中国地震》1990,6(1):10-15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二十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临震预报的广义调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8年以来,我们提出了短临预报的调制模式。这个模式把震源过程、前兆和外因(如磁暴,固体潮和大气压力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进一步把调制模式广义化,即调制可分:过源调制、过场调制、无震调制和直接调制,调制的对象除地学现象外,把人和生物也包括在内。调制模式预报地震的思想是:大震前震源地方和其附近的调整场区已很不稳定了(有四种不稳定形式),此时平时不起作用的外因也可调制震源过程和触发地震。这种被调制了的震源过程所引起的前兆的出现时间就与外因出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际中发现外因出现日期与前兆出现日期同步时(此日称调制显示日或同步日)则预报转入短临阶段。此后要加强观测,特别要注意外因再出现的日期和前兆集中出现的日期发震。  相似文献   

9.
十余年来水氡预报地震的实践表明,要提高预报的效果,观测到地震的前兆信息应切实关注井孔环境的构造条件、迁移条件及氡物质形成条件。由于地下水和氡是传递地震信息的介质,笔者认为当前提高水氡预报地震的效果,关键是井孔对地震的敏感性,即所选择的井孔是否能出现地震的前兆信息,信息幅度的大小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三个途径,即  相似文献   

10.
1994年2月16日共和5.8级地震短临预报实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东  马文静 《地震》1995,(1):20-28
本文真实地再了1994年2月16日青海共和5.8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及对该地震的短临预报过程,同时系统地分析了前兆异常在时间,空间及种数上的分布特征。指出,在有一定前兆监测能力的地区,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一定的或成功的短临预报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报告集》1979年第242卷3期刊载了凯列斯布洛克等人的题为《余震通量的增大是强地震的前兆》的文章,摘译如下(文中各图和文献均略):1.引起异常多余震的地震,是另一较强地震的前兆。这个假说产生于对一些地震目录进行研究之后。一般在分析地震序列时,余震作为平凡的现象而被排除。如果我们的假说是正确的,则它们在预报强震时反而很重要。把这个假说格式化。我们将寻找 M≥Mo的地震前兆,这些地震在此被称为强震。余震  相似文献   

12.
地震有前兆,已被多数地震学家接受或证实。地震前兆的探索和研 究是地震科学中最活跃和最广泛地被实践的一个分支。一般讲,前兆往往与预报相联系,所以研究地震前兆是突破短、临预报的关键。但前兆现象是复杂的,一次地震的前兆不一定表现为单一的物理量,而是几个物理量的综合反映。有时有异常没  相似文献   

13.
一种前兆异常预报效能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学忠  黄辅琼  吕晓健 《地震》2000,20(3):25-28
给出了一种地震前兆预报效能的检验方法,以北京板桥水位观测资料为例,通过与随机异常和以一定时间间隔周期出现的均匀异常的预报效能进行对比,对其异常的预报效能进行了系统检验。 结果表明,北京板桥水位观测5日均值,通过维纳滤波后的残差值高于1倍均方差异常,对张北—唐山一带中等以上地震具有一定预报效能。以异常出现后80天的时宽做预报,此时 R 值可达0.43,可信度为70%以上。这一方法可用于对其他前兆观测台站或单测项预报效能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兆十分复杂,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某些地方在某些时候,有可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震前兆,只要我们有相应的监测能力和分析预报能力,是有可能实现地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准备地迎接可能出现的我国地震活动的新高潮,国家地震局在组织对各地震前兆手段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全面清理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地震科研成果在震情分析预报中的应用,于1986年底决定组织地震前兆预报方法的攻关研究。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攻关研究就是这个总的攻关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预报过程中,发现有二种地震类型。一种是地震前前兆特别丰富,另一种地震是地震前兆很少。很显然第一种地震类型较易于预报,而第二种类型,预报相当困难。为什么同样的浅源地震,其前兆的差异如此大呢?我们认为这与震源顶部及其外围地壳浅层中水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震源顶部层内水、汽比较丰富,而后者,水汽很不丰富。在临近地震前,震源区及其外围的介质变形将传递到震源顶部,致使震源顶层(一般为沉积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有关前兆及地震预报的研究中,短期前兆问题几乎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予以充分关注。在转入研究不同地球物理场短期前兆异常问题之前,我们试图给出地震前兆的总体定义。在文献[1]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地震孕育过程引起的,伴随并反映这一过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因而我们将可能解决(尽管仅在原则上)预报三要素,即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对强震发生前后,在较大范围伴随着一系列震群活动引起普遍重视,並有“前兆震群”的提法。人们试图从震群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测震学指标及震源特征等方面探讨所谓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的区别,从中寻找前兆震群的判据和指标,以期为预报未  相似文献   

19.
苏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米·萨多夫斯基院士在谈到地震前兆和预测新方法时说,现在原则上可资预告地震的前兆的确很多.遗憾的是,无论哪种前兆,都不能单独起作用.要预报一次地震,必须起用十几种或几十种前兆.十几种前兆光在一个地方是观测不到的,而必须在与地震范围相符的面积上才能观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越是强烈,观察这类前兆的面积就应当越大.要简要地说明研究震源的新方法是很难的,因为方法很多.但我想指出一点,地震的前兆可分为两组.一组是在地震发生很早以前便出现了的长期前兆.这主要是指那些通过地震学方法探测到的前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综合追踪预报方法的研究1地震前兆综合追踪预报方法的提出地震三要素的预报是一个难题,关于时间的预报更难。近几年来推出的实用化攻关及多种研究成果,使预报规范化了,但预报的准确率仍然很低,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进行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关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